关于副热带高压介绍

关于副热带高压介绍,第1张

关于副热带高压介绍

[拼音]:furedai gaoya

[外文]:subtropical high

位于副热带地区(纬度约为20°~30°)的高压系统。它呈椭圆形,其长轴大致同纬圈平行,是具暖性的动力系统,一般在700百帕和500百帕等压面图上最明显,属行星尺度系统(见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角动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系统。副热带高压主要位于大洋上,常年存在,按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别称为北太平洋高压、北大西洋高压、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和南印度洋高压。由于这些高压环绕整个副热带地区,故统称为副热带高压带。有时,副热带高压还可分裂为更小的高压单体,有的小单体也可以位于大陆上。冬季位于南海地区的单体,称为南海高压。

特征

副热带高压带的主要成因是动力的作用(见急流),其高压脊线(等压线或等高线反气旋曲率最大处的连线)处于哈得来经圈环流和费雷尔经圈环流(见大气环流)的下沉气流区,天气多晴朗。相传从大西洋运马往西印度群岛的帆船,进入副热带高压所在的纬度时,接连几周平静无风,无法航行,终因水和粮食用尽,不得不将马匹投入海中,故欧美各国常用马纬度作为副热带高压的同义词。就副热带高压的单体来说,东部和西部的大气铅直运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在高压的东部,下沉运动特别强,下沉气流因绝热压缩而变暖,造成很强的下沉逆温,称为信风逆温。这种强逆温的层结非常稳定(见大气静力稳定度,抑制了铅直对流的发展,使天气持续晴好,形成了副热带大陆西岸的干燥气候带〔见地中海(型)气候〕。在高压的西部,下沉气流和逆温都比较弱,使低层辐合上升的暖湿空气,易于冲破逆温层而形成对流,故多雷阵雨天气。

随着季节的更迭,太阳直射区域的南北移动,副热带高压带和高压单体的强度、位置也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无论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从1月至7月,高压主体均向北、向西移动,强度增强;从7月至1月,则向南、向东移动,强度也随着减弱,这种季节性的变化,还具有明显的缓慢式变化和跳跃式变化的不同阶段。

西太平洋高压

北太平洋高压,在夏季一般分为东、西两个大单体:位于西太平洋的大单体,称为西太平洋高压,位于东太平洋的大单体,称为东太平洋高压。西太平洋高压脊线北侧的西风带中,气旋和锋面活动比较频繁,常产生阴雨或暴雨天气。中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雨带,经常处于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的距离处。西太平洋高压脊线的季节性变化,和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季节性位移相对应。平均而言,5月份高压脊线位于北纬15°附近,主要雨带位于华南,6月份脊线越过北纬20°,主要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7月中旬脊线向北越过北纬25°,主要雨带就移到黄河流域,使华北进入雨季,这时,江淮流域正处在高压脊线控制之下,梅雨期结束而进入伏旱期,天气酷热少雨。脊线南侧为东风带,常常有东风波和台风活动,产生大量的降水。因此,在7月中旬以后,华南又出现一条雨带。西太平洋高压和台风的相互配置,决定着台风的移动路径。高压强大且脊线呈东西向时,台风稳定西行;高压脊线呈西北—东南向时,台风容易向西北移动,并在中国登陆;若高压减弱和断裂,则台风往往北上登陆或转向。

西太平洋高压的强弱、进退和移动,同中国东部的天气以及旱涝等的关系极其密切,是夏半年天气预报中需要着重分析研究的天气系统之一。

青藏高压和墨西哥高压

每逢暖季,在亚洲和北美洲南部的对流层高层,存在着另外两个大型暖高压系统,分别称为青藏高压(或南亚高压)和墨西哥高压。青藏高压的水平尺度可达万公里以上,属超长波系统。这两个高压虽然都位于副热带地区,但从结构、性质和形成过程来看,和大洋上对流层中低层的副热带高压很不相同,它们主要是高原或大陆的加热作用形成的。这种系统,在500百帕等压面之下为热低压,在500百帕以上才为高压,而且越往上高压强度越大,在200~100百帕高度,强度最大。其高压中心区为上升气流,多对流活动。这些高压中心常作东西向摆动,当其东摆时,与大洋西部的副热带高压脊叠加,使后者加强。北半球大洋上副热带高压的强度,所以夏季强于冬季,和这些高压的存在及其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970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