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沿革地理介绍

关于沿革地理介绍,第1张

关于沿革地理介绍

[拼音]:yange dili

[外文]:yange geography

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中国传统舆地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发展简史

沿革地理在中国起源早,成果丰硕,在欧美起源晚,成果较薄。它是在中国特定的学术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从依附史学、经学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从舆地之学的一个部分而蔚为其中的主干,前后大约经历了萌芽、发展、兴盛和现代转折4个阶段。

萌芽阶段

中国沿革地理于两汉魏晋时代依附历史记载或借助经学研究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1)依附历史记载的沿革地理。由《史记·河渠书》、《汉书·地理志》开其先河,但当时并未以“沿革”命名,“沿革”一词首见于《三辅黄图》的“三辅沿革”篇。《史记·河渠书》言治河以《尚书·禹贡》为始,言水利和航运也均追述至春秋战国。《汉书·地理志》以记述西汉时代的政区、山川、人口、风俗为主,但也包含了丰富的沿革地理内容,篇首征引《禹贡》、《职方》,即前代地理的综合追述;郡国县邑条下,间及其建置的沿革和地名的演替,并记载了王莽的改制。《史记》、《汉书》、《后汉书》的四夷诸传记述了边疆地区民族的历史分布状况,亦成为后人研究边疆地理之源。如唐代贾耽《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其“中国本之《禹贡》,外夷本之《汉书》”。

(2)借助经学研究的沿革地理。汉晋时代的经学家对古代山川地理与地名的考订,开拓了沿革地理的另一条发展道路。两汉经学昌盛,训注浩繁,沿革地理研究有不少成绩,惜流传至今的寥寥无几。西晋时,杜预著《春秋左传集解》,对春秋列国地理多所诠释;裴秀的《禹贡地域图》与京相璠的《春秋土地名》,则已属专门的沿革地理之作,标志着沿革地理作为一门学问已成雏形。

发展阶段

从南北朝至元明,沿革地理一方面继续依附于史学与经学积累和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南北朝后大批舆地专著的问世,又作为舆地之学的组成部分大量出现。同时,专门的沿革地理著作也日趋成熟,在规模上与数量上不断扩大。另外,以《三通》(《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为代表的政书,对州郡、都邑、边防和民族分布的沿革也有较系统的论述。

(1)继续依附史学的发展。自《史记》、《汉书》之后,正史中列地理、河渠诸志与四夷诸传已成传统。16部正史有地理志; 6部正史有河渠志;除《北齐书》、《陈书》等少数几部正史外,绝大多数正史都有四夷诸传。这些资料有相当部分是专门的沿革地理内容,对后世来说更是沿革地理研究的重要依据。

(2)继续依附经学的发展。在经学论著中,《尚书·禹贡》一直是沿革地理研究的一大门类,以南宋程大昌、毛晃、傅寅三家成绩最著,对先秦地理状况均有广泛的探讨与考订。

(3)随舆地之学而发展。南北朝以来大批地理总志与《水经注》等舆地专著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沿革地理的发展。早在西晋时,虞挚著《畿服经》(170卷),成为地理总志的发轫。南北朝时此类著作渐多,但大都亡佚,从清人王谟辑出的片断看,原作包含不少沿革内容。唐以后的地理总志传世至今的有10部之多,如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明清的一统志。这类总志在各级政区条下多追溯往昔,记载建置沿革,有的还在全书头几卷专论历代疆域变迁,内容较正史地理志更为详细。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以记述当代河流水道状况为主旨的,但关于沿革的记述和考辨也极丰富,不仅对水道变迁详为记述,而且对各流域郡、县、城邑的历史沿革也有所记载。南北朝以前成书的《三辅黄图》首立沿革篇,以后方志承袭这一体例,宋、元及其以后的方志大都首列建置沿革。

(4)自成体系的发展。自西晋专门沿革地理著作出现后,历代续有不断。如南朝谢庄的《方丈图》、刘澄之《永初山川古今记》、陶弘景《古今州郡记》。至宋代在数量与规模上有了更大发展,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是一部系统的沿革地理专著。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程大昌《禹贡山川地理图》、吴澥《历代疆域志》、郑樵《春秋地名谱》、无名氏《三代地理志》等,均系两宋沿革地理著作。元、明两代又有李好文《长安志图》、桂萼《历代地理指掌》、吴龙《郡县地理沿革》、郭子章《古今郡国名类》等,惜今大多亡佚。

兴盛阶段

清代至中华民国初期,沿革地理研究随着朴学(指注重名物训诂考据的乾嘉学派)的发展而愈加昌盛,并成为中国舆地之学的最主要部分。

(1)继续依附史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对历代正史地理志的增补校注与札记考证。诸史中没有地理志的《三国志》、《梁书》、《陈书》、《南史》、《北史》等俱被补作,一些疆域政区状况不甚明了的时代,如楚汉之际、东晋、十六国等亦补出专志。已有的正史地理志大多被校正注释,其中于《汉书·地理志》用力最勤。

(2)继续依附经学的发展。清代学者治经者极众,由治经而释地,成果卓著。主要著作有胡谓《禹贡锥指》、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焦循《毛诗地理释》、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沈钦韩《左传地名补注》等,闫若璩《四书释地》亦属同一性质。大体说来,由于经典皆成于先秦,而诸史釉班固始作《地理志》,因此依附经学的沿革地理侧重于先秦地理研究,而依附于史学的沿革地理侧重于研究秦汉以后的沿革变迁。

(3)由研究舆地之学而形成的沿革地理研究。主要是对《山海经》、《水经注》等书的校正注释。阐明历代的沿革。清人治《山海经》者有吴任臣、毕沅、郝懿行诸家;治《水经注》更多,达数十家,早期全祖望、赵一清、戴震校本较精,清末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和杨守敬等《水经注疏》成果尤著。

(4)专门沿革地理学著作。其中以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杨守敬《历代舆地图》最为博大详实。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李兆洛《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历代地理沿革图》也纵跨古今,卓然成家。此外,顾炎武《历代帝王宅京记》,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朱彝尊《日下旧闻》、张穆《蒙古游牧纪》、何秋涛《朔方备乘》等,广泛记述、考证了前代城市、边防、民族分布的沿革状况。

现代转折阶段

20世纪初,张相文在北京大学主讲《中国地理沿革史》,这是沿革地理第一次被列入大学课程。30年代顾颉刚、谭其骧分别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和辅仁大学讲授和研究中国沿革地理;筹建了以研究沿革地理为宗旨的学术组织──禹贡学会,并创办学会刊物《禹贡》半月刊。《禹贡》杂志共出版7卷82期,发表许多颇有价值的沿革地理文章,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注目。研究的领域也在日益扩展,突破了传统的沿革地理范围。《禹贡》杂志自第 3卷起,改用了“中国历史地理”为其英文译名,标志着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开始向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历史地理学”转变。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历史地理学获得迅速发展,沿革地理作为历史地理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历代政区建置变迁方面不断有新的成果问世。

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包括各时期各政权的疆域分合伸缩,各级政区的建置沿革,各都市城邑的位置、规制与兴衰,交通路线的通塞改变,河流湖泊的变迁以及边远各民族的分布、盛衰和迁移等。其中,以疆域的分合伸缩和政区的建立沿革为传统的内容。

中国沿革地理研究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求实的特点。它的方法是描述、整理与考辨。

研究意义和问题

沿革地理研究的贡献主要在于:

(1)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问,为中国历史研究提供了正确的空间背景,成为历史学者不可缺少的条件。

(2)作为中国传统舆地之眩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对于研究中国地理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3)最为重要的是其悠久传统与巨大成绩,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中国当代历史地理学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如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及《中国自然地理·历史地理》,都是与以往的沿革地理研究分不开的。

但是,沿革地理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1)它长于考证,注重事实,但缺乏进一步的因果关系与变迁规律的探讨,缺乏科学的理论概括与体系建设,因此一直停留在描述阶段。

(2)研究范围过于狭窄,长期局限于政治地理中的疆域、政区、都市及自然地理中的水道等方面,对其他丰富的地理内容较少问津。

(3)囿于文献记载,缺乏对地理环境的实地考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996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