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etisi dizhi
[外文]:geology of Tethys
1885年德国地质学家M.诺伊迈尔根据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的分布,提出中生代时期在大陆内部曾存在过古洋盆,称之为中央地中海,1893年奥地利地质学家E.修斯用古希腊神话中河海之神妻子的名字,称其为特提斯(图1),
并将其时代扩展到三叠纪,特指这个环赤道的、具有热带-亚热带独特动物群、具有远洋性质的深海沉积洋盆。由于亚洲东部中生代地层与下伏上古生代地层为连续沉积,也有人将特提斯洋盆的演化历史进一步上溯,把从石炭纪(甚至寒武纪)-二叠纪到中生代期间,存在于劳亚古陆与冈瓦纳古陆之间已经闭合的一个或几个海盆,统称为特提斯(见特提斯海)。
20世纪60年代,根据古地磁数据和新的地质资料,再造古生代末的泛大陆(见联合古陆)时(图2),
发现南北大陆之间存在一个向东张开的楔形海域,将这个三叠纪海域称为第一特提斯,或古特提斯洋,或永久特提斯,而把出现在冈瓦纳古陆北部,从冈瓦纳古陆分裂出的微陆块间的侏罗纪-白垩纪的深海区,如阿曼、扎格罗斯、印度河雅鲁藏布等,称为新特提斯。白垩纪末-早第三纪,特提、斯洋盆最终碰撞、闭合、形成了全球最大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链。整个特提斯带各段的结构、演化历史不同,可将其分为 6段:加勒比特提斯、大西洋特提斯、西地中海特提斯、中东特提斯、喜马拉雅特提斯和东南亚岛弧特提斯。其中以西地中海阿尔卑斯和喜马拉雅西段研究程度较高,成为揭示全球南北大陆相互作用和大陆碰撞过程的经典地区。
加勒比特提斯
南美、北美大陆之间有一条左行走滑断裂控制了加勒比特提斯的发生、发展。晚侏罗世前,这里是陆表海,形成了巨大的盐矿。中侏罗世末,北美大陆沿该断裂向西北移动,两大陆分离,墨西哥湾打开,形成洋壳。随着两大陆继续分离,加勒比海打开,形成新的洋壳。牛津期以后,墨西哥湾达到稳定状态,而加勒比洋继续扩大。晚白垩世发生快速扩张,火山活动强烈,不断发生洋壳间俯冲,形成若干火山岩带,大洋中脊加厚。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加勒比特提斯闭合。洋壳残片蛇绿岩仰冲到南北美大陆上。
大西洋特提斯
三叠纪裂谷作用开始形成中大西洋海域,与欧洲陆缘海相连。侏罗纪初,非洲大陆与美洲大陆开始相背漂移,大西洋与特提斯连通。随着中侏罗世末-晚侏罗世早期的主要海侵,中大西洋才真正成为特提斯的西延部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堆积了特提斯相远洋深海沉积,加入了特提斯的演化历史。晚白垩世后期,特提斯闭合,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张开,逐步开始了大西洋的演化历史。
西地中海特提斯
华力西运动使欧亚古陆与非洲古陆拼合,形成统一的联合古陆,二叠纪-三叠纪主要是陆相沉积。西地中海正处在联合古陆中央。三叠纪期间,先在亚得里亚发育了大陆裂谷,中三叠世时,大陆裂谷西延到西西里,形成横跨联合古陆的陆内盆地。侏罗纪,先在亚得里亚,平行三叠纪大陆裂谷发育了大洋裂谷,接受了深海沉积。裂谷作用自东向西迁移,到早侏罗世末,西地中海特提斯与大西洋特提斯连通。中侏罗世末-晚侏罗世初,是深海放射虫硅泥主要形成期。晚白垩世晚期-早第三纪,西地中海特提斯闭合,形成阿尔卑斯褶皱带。现代海洋地质考察证明,现在的地中海是新生的,是较新时期下沉的,中生代阿尔卑斯特提斯与现代地中海的轮廓完全不同。
中东特提斯
从爱琴海到阿曼湾,特提斯演化有别于西地中海。这里的南北岸大陆性质不同。南部为阿拉伯-非洲大陆,是稳定的克拉通,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上发育了从寒武纪到白垩纪(局部到第三纪)地台盖层,中、上新世造山运动形成褶皱带。北部是欧亚大陆南缘的活动古陆边缘构造带,包括蓬蒂褶皱带、高加索地槽等。中东特提斯自三叠纪打开,沿欧亚大陆南缘与阿拉伯-非洲大陆之间发育,形成蓬蒂-外高加索岛弧、伊朗岛弧和介于其间的小高加索狭窄洋盆的构造格局。古特提斯闭合,形成基墨里褶皱带。新特提斯是沿中伊朗、扎格罗斯断开,在阿拉伯-非洲古陆北部与其分裂的微陆块(北伊朗陆块、中伊朗陆块)之间发育起来的,主要活动期为侏罗纪-白垩纪。洋壳闭合从西向东发展。在西部土耳其,碰撞作用可能开始于晚白垩世,第三纪发展到扎格罗斯。白垩纪末-中新世蛇绿岩片仰冲侵位到两侧大陆边缘上。
喜马拉雅特提斯
从萨罗比、杰曼山嘴向东,经雅鲁藏布江到南迦巴瓦山,喜马拉雅特提斯与中东特提斯有相似的演化历史。南部是冈瓦纳古陆北部的稳定大陆边缘,在前寒武结晶基底上发育了晚前寒武-始新世沉积盖层。北部是欧亚大陆的活动大陆边缘,包括祁连褶皱带、柴达木地块、昆仑褶皱带、羌塘地块、巴颜喀拉褶皱带等。在早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上发育起来的早古生代地槽褶皱带,晚古生代为陆表海稳定盖层沉积,古特提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三叠纪形成若干微陆块与小洋盆、海湾、岛弧相间的构造格局。古特提斯闭合从三叠纪到侏罗纪,从北向南迁移。古特提斯消亡产生了松潘甘孜印支褶皱带。昆仑蛇绿岩带、玉树-理塘蛇绿岩带、金沙江蛇绿岩带、班公错-怒江蛇绿岩带等(见青藏高原地质),是古特提斯若干小洋盆的遗迹。新特提斯是在冈瓦纳古陆北部边缘内部裂解、发育起来的,洋盆夹持于拉萨地块与印度板块之间,最初的裂解发生在晚三叠世,到侏罗纪形成洋盆,侏罗纪-白垩纪是放射虫硅泥的主要形成期。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欧亚板块碰撞、拼合,新特提斯消亡。渐新世-中新世发生推覆作用,蛇绿岩片仰冲到冈瓦纳古陆北部稳定大陆边缘上。
东亚岛弧特提斯
喜马拉雅构造带东段向南偏转进入海洋,经安达曼群岛、苏门答腊、爪哇、帝汶岛,向北偏转,被太平洋板块西缘一组左旋走滑断裂(菲律宾断裂等)所截,形成班达岛弧。晚中生代特提斯海槽夹持在北部欧亚活动大陆边缘的内班达火山弧与南部澳大利亚稳定大陆边缘的外班达弧之间。晚中新世-早上新世,澳大利亚板块向北俯冲,与班达火山弧碰撞,特提斯闭合。
特提斯闭合形成横贯全球的独特的巨型地质构造单元,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和矿物原料基地。因此,特提演化的研究,成为当代地质学的重要课题。今天,凡是大陆边缘的、具有热带-亚热带动物群的深海沉积物,一般被称为特提斯型。关于特提斯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至今研究还不多,值得今后重视。
- 参考书目
- 黄汲清、陈炳蔚著:《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地质出版社,北京,1987。
- A.M.C.Seng╂r,The Story of Tethys: How ManyWives Did Okeanos Have? Episodes, Vol. 8, No. 1,Ottawa,1985.
- J.Aubouin et al. eds, Geology of the Alpine Chains Born of the Tethys, Bureau de Recherches Géologiques et Miniéres,Orléans,198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