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下冰介绍

关于地下冰介绍,第1张

关于地下冰介绍

[拼音]:dixiabing

[外文]:ground ice

地壳岩土内所含冰的统称。据粗略的估计,地球上地下冰的总体积约为50万立方公里,占地球上冰体积的2%。主要分布在岩石圈上部10~30米以上的深度内。按其成因划分为埋藏冰、洞脉冰和构造冰3类。

埋藏冰

由地表冰埋藏形成,又称原生地表地下冰。包括被埋藏的河冰、湖冰、海冰、冰椎冰、冰川冰和多年积雪等。常见于山区埋藏冰能保存多年而不融化(见多年冻土)。

洞脉冰

由地表水充填于冻土中的洞穴和裂隙冻结形成,又称后生土中冰、次生冰。分为洞冰和脉冰两种:洞冰多形成于石灰岩洞穴区和地下冰融化后产生的热喀斯特洞穴区;脉冰平面上呈多边形,为多边形脉冰,也叫冰楔(图1)。(见冻裂)

构造冰

由土中水冻结形成,又称原生土中冰、原生冰。分布最广。包括胶结冰、分凝冰、侵入冰和脉冰。

(1)胶结冰,为充填在土孔隙和岩石小裂隙中的细小冰晶。由土冻结前存在于孔隙和岩石小裂隙中的水冻结形成,形成条件是土的含水量小或者冻结速度快。

(2)分凝冰,形成于潮湿的粘性土和粉质土中。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土冻结时会发生水分迁移现象(见冻融时水分迁移)。迁移的水分在冻结锋面后一定距离冻结,排开土粒而聚冰,形成分凝冰。在有外部水源补给的情况下,土的冻结强度与水分迁移速度之间的平衡如能长期维持,则往往形成大块分凝冰(图2)。这种大块冰一般厚1~40米,水平延伸几十米至2000米,分布深度为3~5米至40米,有时可达200米深。分凝冰局限于某处时,往往形成冻胀丘。

(3)侵入冰,是地下承压水沿冻土层中的融化通道或沿冻土层与融化层的交界面贯入,再冻结形成。与分凝冰不同的是形成侵入冰的水为重力水。侵入冰在接近地表处形成时,便产生冻胀丘(图3)。

(4)脉冰,是岩石裂隙中的水冻结后形成的冰(见彩图)。它与多边形脉冰不同:脉冰是由未冻的岩石裂隙中的水冻结而成,为原生的;多边形脉冰是冻土遇冷收缩产生的裂隙充水后再冻结形成,为后生的。

地下冰中分布最广的是胶结冰和分凝冰,其次为多边形脉冰、脉冰和侵入冰,埋藏冰较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029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