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斯拉夫介绍

关于南斯拉夫介绍,第1张

关于南斯拉夫介绍

[拼音]:Nansilafu

[外文]:Yugoslavia/Jugoslavija

欧洲南部巴尔干半岛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半岛西北部。西濒亚得里亚海,海岸曲折,总长2092公里,沿海散布着1000多个岛屿、岩礁。陆邻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阿尔巴尼亚。面积255804平方公里。人口2301.8万(1984)。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黑山 6个共和国组成,其中塞尔维亚共和国由塞尔维亚本部和两个自治省组成。首都贝尔格莱德。

自然地理

地形

地质构造复杂。第三纪以前,大部分地区为古地中海。在阿尔卑斯造山运动中,境内隆起3条高大的新褶皱山脉:西北角是斯洛文尼亚阿尔卑斯山,西部是迪纳拉山脉,东部是老山(巴尔干)山脉。东、西部山脉之间夹着古老而坚硬的马其顿地块。此外,北部为一巨大的山前陷落盆地,称潘诺尼亚盆地,是由内海逐渐冲积而成的陆地。以上五大构造单元构成了全国5个基本地形区:

(1)斯洛文尼亚阿尔卑斯山,为阿尔卑斯主山系向东延续的尾闾,呈东西走向,强烈的侵蚀、切割和冰川的痕迹,使它具有阿尔卑斯山的典型特征。主峰特里格拉夫峰海拔2863米,是全国最高峰。

(2)迪纳拉山脉又称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由西北向东南纵贯南斯拉夫西部海岸,构成全国地形主脊。长640公里,宽100~250公里。岩溶地貌发育,主峰贾拉维查峰海拔2656米。

(3)老山山脉,系喀尔巴阡山的延续,本国境内为其西段。主峰是南、保边境上的米朱尔山,海拔2169米。

(4)马其顿山丛,主体为马其顿地块,构成巴尔干半岛的古老核心。区内地质复杂,地势崎岖,断裂和陷落作用非常强烈,高山、深谷和盆地交错分布。西北部的科拉比山海拔2764米,为区内最高峰。

(5)多瑙河平原,即潘诺尼亚平原,主要由多瑙河冲积而成,冲积层厚达4000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为本国主要农业区。其中多瑙河以北地势最为低平,地面海拔仅80米左右,纵横150公里,称伏伊伏丁那平原。在多瑙河平原与山脉之间,均为过渡性的丘陵地形,是全国森林的主要分布区。

地形有 3个显著特点:

(1)山地和丘陵约占国土面积3/4,平原仅限于东北一隅。国土平均海拔555米,海拔在 5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国45%。境内计有2500米以上的高峰24座,2000~2500米的山峰84座。这种地形使南斯拉夫铁路、公路单位长度的建设费和保养费均居欧洲各国首位。

(2)岩溶地貌特别发达,其范围约占国土40%,主要分布于西部和西南部,以迪纳拉山脉西端的喀斯特高原尤为典型,国际上常用“喀斯特”作为岩溶地貌通用名称(见彩图)。

(3)具有非常典型的纵向沉降型海岸,西南沿海分布着一系列长条状的岛屿、半岛和海湾,其延伸方向与海岸及山脉走向大体平行。岸线极为曲折,多天然良港。著名的科托尔湾深入内陆达32公里。

矿藏比较丰富,有色金属在世界上有一定地位,主要有铅、锌、铜、铝土、镍、汞和锑。铅、锌矿分别占世界总储量6%和4%,分布相当普遍,以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东部和科索沃中部最多。铜储量占世界1.5%,集中于老山山脉的西坡。其他有色金属矿亦多分布在国境中部和东南部。燃料矿物以褐煤占绝对优势,硬煤和石油、天然气储量都不大,多集中在多瑙河平原及其周围丘陵地带。

气候

南斯拉夫位于北纬41°~47°之间,西南临海,东北部靠近欧洲大陆中心,大体处在南欧亚热带夏干气候和东欧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带。多山的地形对气候影响很大,特别是高大绵长又同海岸平行的迪纳拉山脉,犹如一道屏风斜贯全境,把国土一分为二,形成沿海和内地两种对比鲜明的气候类型。广大内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12℃,夏季达21~22℃,极端最高气温在40℃以上;冬季,由于地势北低南高,极地气团可以长驱直入,海洋暖温气流则较难到达,因此气候比较寒冷,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低于-1℃,极端最低气温达-25℃。年降水量从迪纳拉山脉向东北递减,约由1500毫米减至400毫米;并多集中于夏季,雨热同季,有利于作物生长。迪纳拉山脉西侧狭长沿海地带属典型的亚热带夏干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云量仅及内地一半,平均气温比内地高2~3℃;冬季温暖湿润,气温比内地高出近10℃,霜雪罕见。年降水量在1300毫米以上,大部分集中于冬半年,尤以10~12月较多。科托尔湾北侧因地处迎风坡,年降水量高达5155毫米,为全欧之冠。

水系

河网稠密。长度超过10公里的河流有1850条,河网总长达11.8万公里,年平均径流总量1290亿立方米,蕴藏着1600万千瓦水力资源。全国分为三大水系:

(1)多瑙河- 黑海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70%,径流量占80%。境内多瑙河干流段长588公里,先后接纳德拉瓦河、蒂萨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四大支流,年平均流量由入境时的2180立方米/秒猛增到出境时的5750立方米/秒。

(2)亚得里亚海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21%,径流量占18%。受地形制约,河流短小流急,独流入海。最大的内雷特瓦河长仅 218公里。水力蕴藏量合计占全国30%。

(3)爱琴海水系,有3条河流,流域面积占全国9%,径流量占2%。最大的瓦尔达尔河全长420公里。

植被

两大气候类型区的植被存在很大差别。广大内地的自然植被除伏伊伏丁那平原接近于草原类型外,均以温带森林为主,海拔1200米以下地区为阔叶林,海拔1200~1800米地区为针阔混交林。主要的阔叶树种是山毛榉和橡树,针叶树则以云杉和冷杉占绝对优势。沿海地带因夏季干热,岩溶地貌分布又广,因此森林不多,以矮灌木林和草丛为主要植被,典型种属有黄杨、冬青、月桂树等。全国森林覆盖率为35%,木材蓄积量达10亿立方米,其中阔叶树占72%,针叶树占28%。

居民

近几十年来,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均趋于下降。以1950年和1981年相比,出生率从30.3‰降至17‰,死亡率从13‰降至9‰,自然增长率则从17.3‰降至8‰,但迄今仍是欧洲人口增长较快的国家。1985年全国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9.9人,地区差异很大。国土北半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工农业发达,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普遍达100人以上,萨瓦河两岸人口更为稠密;南半部多为山区和岩溶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一般低于50人,其中迪纳拉山区和马其顿山丛更小,每平方公里仅10人。70年代末全部就业人口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39%、31%和30%。同期有近80万人在国外就业,约相当于国内就业人口的1/7。1982年城镇人口比重为46%,约有城镇居民点200个,乡村居民点2.7万个。南斯拉夫是个多民族的联邦制国家,南方斯拉夫系各民族占总人口88%,其中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黑山人和马其顿人主要分布于同名共和国,穆斯林斯拉夫人主要分布于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南方斯拉夫系各民族分别使用3种语言,即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和马其顿语,前者使用人数占全国3/4,通行于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黑山4个共和国。在宗教信仰上,塞尔维亚人、黑山人和马其顿人信奉东正教,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信奉天主教,波斯尼亚人信奉伊斯兰教。少数民族主要有阿尔巴尼亚人和匈牙利人。前者集中于科索沃自治省,信奉伊斯兰教;后者集中于伏伊伏丁那自治省,信奉天主教。还有土耳其人、保加利亚人等。

发展简史

古代,当地居住着伊利里亚等部族,后罗马帝国势力曾广泛渗入。公元 5世纪罗马帝国解体后,东欧的斯拉夫人,包括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开始移入,到7世纪基本占据南斯拉夫全部领土,并先后建立一些不同形式的国家政权,其中塞尔维亚的尼满雅王朝从12世纪起持续达200余年,是巴尔干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当时多瑙河中游平原至摩拉瓦河谷地,农业生产已达到较高水平。1354年土耳其开始入侵,经过长期战争,到1459年占领了塞尔维亚,并统治400多年,直至1882年才重新独立。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居住的萨瓦河流域长期是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但两个民族自己建立独立国家政权的时间都不长,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均轮番受匈牙利、奥地利和法国统治。中、南部山区开发时间较晚,直到12世纪和14世纪才先后建立了波斯尼亚国家和黑山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1463年土耳其占领了波斯尼亚,此后多数居民均改信伊斯兰教,1908年又为奥匈帝国所吞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王国,于1918年12月1日建立,1929年1月6日改称南斯拉夫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法西斯入侵,遭受巨大破坏,4年中全国有170万人死于战争(占总人口1/9),350万人无家可归,物质财富损失达 450亿美元以上。1941年南斯拉夫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1945年5月全国获得解放,同年11月29日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今名。

经济地理

1945~1947年,工农业生产即已恢复到战前水平。至1980年,先后实行了6个五年计划,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近6倍。1947年全国人均国民收入不足200美元,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一半;1980年已提高到2250美元,超过了世界平均数,为一中等发达的工农业国家。同期农、林、渔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由44.5%下降为14.5%,工矿业由18.2%上升至39%,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工业

现为国民经济主体,1947~1980年增长15倍,工业品在全国商品出口总额中目前占85%左右。化学、机械、石油和电力四大部门发展最为迅速,整个工业的部门结构与战前相比有了明显变化。机械工业是国内最大的工业部门,约占总产值28%;化学、纺织和服装工业次之,约各占11%;食品工业占9%;冶金工业占7%;木材加工工业占6.5%;建材工业占5%。

能源不能自给,半数依赖进口。国产能源以褐煤为主,分布较广,以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本部和科索沃为主要产区。石油工业基本上是解放后新发展起来的,80年代初产量比战前增长了大约4000倍,但自给率仍不到30%,每年需进口原油1000多万吨。水力资源比较丰富,在总发电量中,水电约占半数。与罗马尼亚合建的多瑙河铁门水电站装机容量达210万千瓦,是国内最大的水电站。此外,在萨格勒布附近还建成一座装机66万千瓦的核电站。目前全国已基本实现了电气化。

有色冶金工业资源丰富,生产历史悠久,规模在欧洲国家中向居前列。主要品种有铜、铅、锌、铝、汞和镍,其中铜集中产于塞尔维亚本部,铅、锌以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科索沃为主要产区,总产量中约有半数出口。钢铁工业规模不大,钢材部分依赖进口。全国有9座钢铁厂,其中以泽尼察、斯梅代雷沃和斯科普里3座联合企业规模最大。

机械工业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造船、车辆、机电等部门较突出,产品大量出口,而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成套设备则多赖进口。全国有16座造船厂,主要集中于普拉、里耶卡和斯普利特,产品90%供出口,规模居世界前列。汽车大部分产于克拉古耶瓦茨。机电工业则以萨格勒布为最大中心。

1945年以来,工业布局有了很大改善。1938年波斯尼亚- 黑塞哥维那、黑山、马其顿和科索沃合计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8.8%,而目前已提高到22%以上。以萨格勒布和卢布尔雅那为中心的西北部地区现仍为国内主要工业区,提供了总产值40%以上,部门齐全,技术水平也最高。以贝尔格莱德为中心的东北部地区次之,占总产值20%。

农业

1947~1980年农业生产增长 1.5倍,是战后欧洲农业发展最快国家之一。全国现有耕地990万公顷。全国平均垦殖指数约为35%,但地区差异很明显,伏伊伏丁那垦殖指数超过75%,斯洛文尼亚只有16%,黑山更低至 5%。小麦、玉米、向日葵和甜菜为南斯拉夫四大作物,在耕地面积中占绝大部分;此外,蔬菜、饲料以及葡萄等水果生产规模也较大。畜牧业以养牛为主,猪和家禽饲养近年发展很快,但羊和其他大牲畜数量长期趋于下降。全国划分为五大农业区:

(1)北部平原大田作物区。范围大致相当于多瑙河平原,以伏伊伏丁那为主体。面积占全国17%,耕地却占40%(见彩图)。

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人口稠密,粮食产量占全国一半,大麻、亚麻等纤维作物占3/5,糖料和油料作物占5/6,养猪、家禽饲养和乳酪业也很突出。

(2)中部丘陵区。环绕多瑙河平原,面积占全国26%,主要生产粮食和葡萄及其他水果,养牛业发达。

(3)山地畜产区。包括全国大部分山区,畜牧业为农业的主体,羊的数量在国内占极大比重。

(4)滨海亚热带作物区。面积占全国7%,柑橘、柠檬、橄榄等地中海型果木地位很突出。

(5)南马其顿亚热带混合农业区。面积占6%,农业类型多样,烟草、棉花、稻谷、蔬菜较重要。

交通

运输方式较齐全,向以铁路、海运和内河航运为主,但近年来公路、航空和管道运输发展迅速。1980年全国铁路总长9400多公里,1/3以上已电气化,全部实行内燃机车牵引。铁路承担全国货运量的25.2%,客运量 3.6%。主要干线贝尔格莱德—萨格勒布—卢布尔雅那、萨格勒布—里耶卡、卢布尔雅那—里耶卡、贝尔格莱德—巴尔等均已电气化,其中贝尔格莱德至卢布尔雅那已修筑复线。1981年公路总长11.6万公里,拥有近200万辆汽车,承担全国货运量的60%和客运量的32%。贝尔格莱德—萨格勒布—卢布尔雅那高速公路是欧洲干线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港以里耶卡最为重要,年吞吐量1000余万吨,超过国内其他各港吞吐量的总和,其中一些欧洲内陆国家的转口货物约占 2/5。其他海港有科佩尔、斯普利特、巴尔等。内河港口以贝尔格莱德最大。

地区经济差异

(1)东部区,包括除科索沃自治省外的塞尔维亚共和国大部分地区,占全国面积的30%和人口的35%。区内水土资源、矿产资源均较丰富。全国最重要的农业区。生产全国2/3的玉米和小麦,有“谷仓”之称。也是甜菜、向日葵和葡萄产区。畜牧业发达。工业仅次于西北区,以机械制造为主,其中拖拉机和汽车产量居全国首位。有色金属、化学、食品、纺织等工业也很发达。主要城市有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

(2)西北区,包括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两共和国,面积和人口均占全国30%。矿产、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区。有机械制造、造船、化工、石油、钢铁、有色冶金、木材加工、纺织、造纸、食品等工业。农业也较重要,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是亚热带作物(柑橘、油橄榄)的重要产区。 主要城市有萨格勒布、卢布尔雅那和里耶卡。

(3)中部区,指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占全国面积的20%和人口的18%。区内多森林和煤矿。钢铁、采煤和木材加工工业居全国首位。机械、纺织、食品等工业也有所发展。农业中畜牧业较重要。主要城市有萨拉热窝和泽尼察。

(4)南部区,包括马其顿、黑山两共和国和科索沃自治省,占全国面积的20%和人口的17%。区内多山地丘陵,金属矿藏丰富。工业以有色冶金、钢铁和纺织等部门为主。农业中养羊业以及烟草和棉花生产在国内占重要地位。斯科普里为主要城市。

参考文章

  • 战后南斯拉夫的工农业生产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绩?地理知识
  • 南斯拉夫从西部沿海到东部内地在自然地理上有何显著变化?地理知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033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