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ning Shi
[外文]:Xining Shi
青海省省会,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以轻纺、机械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高原古城。位于湟水(西川河)与其支流北川河、南川河汇流处的河谷平原上,扼青海高原东部门户,北有达坂山,南有拉脊山,西有日月山为天然屏障,东有大、小峡,其地险要。自古为内地通往西藏、四川交通要道及历代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争夺的要地,素有岩疆之称。辖4区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面积3456平方公里,人口101.7万;其中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人口64.14万。回、藏、土、蒙古、满、撒拉等少数民族占12.4%。西宁西汉时为临羌地,属金城郡。东汉建安年间置西都县。魏晋南北朝时,南凉秃发改为湟河郡,后魏废县为鄯善镇。隋为湟水县地。唐改置鄯城县。五代时为吐蕃青唐城。北宋改为西宁州及倚郭县,始名西宁。明设西宁卫,现城垣即为其时所筑。清雍正年间改为西宁县。1913年改称西宁道,1926年废道改为行政区。1929年建立青海省始为省会。1944年改西宁县为西宁市。
市境海拔在省内属较低,黄土高原面在2800米左右,河谷低处则在2200米以下。河谷一、二、三级阶地为低阶地,属冲积平原,宽3~4公里,其中三级阶地已深受切割,四、五级阶地为高阶地。市区大部分位于河谷低阶地上,沿河谷展开。高原黄土层与高阶地砾石层以下均有缓倾的巨厚第三纪红层出露。属季风性温带草原气候,年均温5.6℃。1月均温-8.6℃,7月17.2℃;年降水量371毫米,集中于5~10月,尤以8月为多。在河谷冲积平原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尚较丰富,引水灌溉较方便,灌溉农田占全市耕地面积70%以上。种植小麦、蔬菜。畜牧业以奶牛业与养猪业较发达。外围山坡已辟为林地。
西宁邻近刘家峡、龙羊峡、李家峡和大通煤矿等能源基地,铁路、公路运输便利。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初步建立了以机械、化工、轻纺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在传统的毛纺、皮毛和制革等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较为现代化的和大型的冶金、机械、化工、电子、建材及塑料、食品、造纸等工业。北川河、南川河、沙塘川(沙棠川)与湟水汇流处以及西川河以西、湟水北岸之柴达木路西段和旧城以南三级阶地等,均为全市工业集中区。新市区位于南川河以西和西川河以南,是新文化科技中心。城区湟水干支流上新建永久性桥梁32座,西宁自汉代起即为丝绸之路上的金城郡与张掖、酒泉间中继站。唐以来又为内地进藏通道之起点。现有甘青、青藏、宁张、宁果等主要公路干线和兰青、宁大、青藏等铁路线与省内外联系。特别是青藏公路、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和西宁—兰州—北京、西宁—格尔木等航空线的畅通,使其地位更为重要。
湟水河谷四级阶地上有北禅寺(北山寺)与南禅寺(南山寺)。著名的北禅寺石窟艺术,北魏时即已闻名,现辟为北禅寺公园。东关清真大寺建于明代,占地1102平方米,为青海最大清真寺和西北的大清真寺之一。西宁又为中国高原生物和盐湖研究中心。省内高等学校集中地。旧城西门外的西宁体育馆气势宏伟,新市区湟水南岸的人民公园别具特色。
参考文章
- 西宁市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西宁市(Xinin Shi)的由来中国地理
- 城中区[西宁市]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青海西宁市城北区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西宁市(XiningShi)中国地理
-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