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植物害虫介绍

关于植物害虫介绍,第1张

关于植物害虫介绍

[拼音]:zhiwu haichong

[外文]:insect pest of plant

为害农作物及其产品的昆虫和螨类等。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数量大,除直接造成农作物及其产品的严重损失外,还是传播植物病害的媒介。

形态特征

昆虫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Hexapoda)。其主要特征是:体躯分节,由一系列坚硬的体节组成,分头、胸、腹3个体段。头部为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具不同形状分节的触角、复眼各1对,单眼2~3个和不同形式的口器。胸部为运动中心,分前、中、后胸3节,各有1对胸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及跗节组成;中、后胸背面通常各具翅1对,称前翅和后翅,翅有不同的构造形式,少数昆虫的翅退化或特化。腹部为生殖中心,一般9~10节,无足,末端具尾须及外生殖器。用气管呼吸。同种昆虫除雌雄两性各具不同形态的二型外,还有更多不同类型个体的情况,即多型现象。如东亚飞蝗有散居型和群居型的形态差别,蚜虫有有翅和无翅、有性和无性之分,飞虱类有长翅和短翅型之分等。还有些昆虫有季节性的变型,如黄蛱蝶(Polygonia caureum)的夏型和秋型有明显的体色差别。多型现象在“社会性”昆虫如白蚁中尤为明显。其产生除营养、外激素等原因外,也与环境条件如气候、害虫群体密度等有关。

螨类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 (Arachnoidea)蜱螨目(Acarina) 。其主要特征是:体躯分头胸部和腹部两个体段,无触角,无翅,具分节的足4对,以肺叶或气管呼吸。

繁殖和生长发育

植物害虫具有十分复杂多样的繁殖方式;其生长发育过程,包括变态和生活年史等也有不同的类型。

繁殖方式

植物害虫大多营有性生殖,两性交配后受精卵产出体外,然后发育成新个体。有少数种类的卵则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称孤雌生殖(单性生殖),其中有的是偶发性的,有的是周期性的(如多种蚜虫),有的是经常性的(如一些粉虱、蚧类、蓟马、叶蜂、瘿蜂等)。进行孤雌生殖的害虫,繁殖率更高。一个卵一般产生1个胚胎发育成个体;也有的一个卵产生2个或更多个胚胎,称多胚生殖。少数种类为胎生。也有些害虫既可有性生殖,也可孤雌生殖;既可胎生,也可卵生,如蚜虫。

变态

昆虫在胚后发育阶段中,个体需经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及生活习性上的一系列变化,称为变态。为害农业的植物害虫大多属于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两种类型。

(1)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卵-若虫-成虫 3个阶段。幼体的外部形态及生活习性一般与成虫相似;区别仅在于体躯较小、翅未成长和性器官发育尚未完全,这一虫态称为若虫。另一种特殊的类型是瘿翅目、同翅目中的粉虱科和雄性介壳虫,其幼体在羽化为成虫前有一个不食、不太活动、类似完全变态中的蛹期,常称为渐变态。

(2)完全变态。多数植物害虫如甲虫、蛾、蝶、蝇类、蜂类等的发育过程需经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称为完全变态。幼虫的外部形态、内部器官构造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有很大差别。蛹期除少数外,均不能活动。属于这一类的有些害虫(如甲虫类的芫菁科),其幼虫在不同虫龄时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明显差别,这种变态更复杂,称为复变态。完全变态类害虫的幼虫主要有3种类型:多足型,除胸足外具有多对附肢,如大多数鳞翅目幼虫和叶蜂幼虫;寡足型,具发达的胸足,如大多数鞘翅目幼虫;无足型,体上无任何附肢,如双翅目、鞘翅目的象虫科以及膜翅目的一部分幼虫。幼虫(或若虫)在生长过程中,又分为若干龄,卵孵化后第1次蜕皮前为第1龄,第1次蜕皮到第2次蜕皮前为第2龄,以此类推。具体龄数因虫而异,但有时同种害虫因环境条件的影响蜕皮次数也有不同。

螨类的发育过程雌雄不同,雌螨需经卵、幼虫、第1若虫、第2若虫和成虫几个阶段,雄螨则无第2若虫期。

世代和生活年史

害虫从卵孵化或新个体离开母体到性成熟产卵或产生新个体的历程称为1个世代。完成1个世代所需时间的长短依虫种和环境条件而异。如大豆食心虫、麦叶蜂、梨茎蜂等年生 1代;东亚飞蝗、二化螟年生2代或2代以上;蚜虫类年生多代乃至数十代;华北蝼蛄、沟金针虫等则为2年1代。需时最长的如17年蝉(Magicicada septendecin),完成1个世代所需时间长达17年之久。同种害虫的年生代数也常因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如三化螟、玉米螟、棉铃虫等)。凡一年发生多代、成虫发生期长的害虫,常出现世代重叠现象。

昆虫从当年越冬虫态开始活动到第 2年春越冬期结束为止一年内的发育史称为生活年史。研究害虫的生活年史,掌握其发生规律,可为害虫防治和测报工作提供依据;在化学防治中尤其需要经常参考年生2代以上害虫在当地的主要为害世代、为害时期和不同世代在不同植物上的数量分布,以及成虫产卵前期、卵期和初龄幼虫(一般为第1~3龄)历期的长短等有关资料。

休眠和滞育

昆虫在生活年史中,常有由不利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直接引起的生长发育和活动中止的现象;当环境条件变为适宜时,就恢复生长发育和活动。这种现象称为休眠。由于冬季低温而休眠称为冬眠(或冬蛰),由于夏季高温而休眠称为夏眠(或夏蛰)。滞育是昆虫在其生活年史中生长发育或生殖暂时中止的生理现象。有些昆虫的滞育现象虽也与环境条件有关(通常认为光周期的变化是引起滞育的主要因素),但受一定遗传性的控制。昆虫一旦进入滞育后,即使环境条件转为适宜,仍维持其停滞状态,必须经过一定环境条件的刺激,才能打破滞育,恢复生长发育和活动。害虫的越冬虫态、处所,越冬死亡率的高低,出蛰始期、盛期和末期以及休眠的特点,在防治和测报上常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习性

主要包括活动方式,食性,产卵习性,趋性和群集、迁飞习性等。查明植物害虫习性可为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活动方式

绝大多数害虫的活动均有一定的昼夜节律。白昼活动的为日出性,夜间活动的为夜出性。无论日出或夜出,其主要活动的时刻还都受天气的影响而有一定的规律。行动方式有飞行、跳跃、爬行或幼虫吐丝下垂借风力扩散等。有些害虫的活动有一定的经过路线,如梨尺蠖雌蛾无翅,羽化出土后必须爬上树干与雄蛾交配产卵。

食性

植物害虫以植食性为主,被取食的植物称为寄主植物。根据寄主植物的范围,即对食料的专一性程度,植物害虫可分为:单食性,仅寄生于1种植物,如三化螟仅为害水稻;寡食性,仅取食1个科包括个别相近科的植物,如菜粉蝶的寄主植物主要为十字花科;多食性,能取食不同科的植物,如桃蚜。寡食性或多食性害虫在其可取食的植物范围内,也常表现有偏嗜性。寄主专一性还表现在对正常取食的一种植物的不同品种有一定的选择,这可为作物品种抗虫性的研究提供部分依据。

产卵

植物害虫对产卵植物和产卵部位通常有选择性。产卵方式有散产、排列成卵块、作成卵囊将卵包藏其中以及产卵于植物组织内等。不同虫种间卵与卵块的形状、色泽和构造也有区别,是识别虫种的依据之一。

趋性

植物害虫由某些环境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定向性反应。趋向刺激来源的为正趋性,背向的则为负趋性。根据不同刺激来源的类别,可分为趋化性、趋光性、趋温性、趋湿性、趋地性、趋风性等。害虫对一种刺激来源的趋性表现常有一定幅度的量的要求,如夜出性昆虫夜间有趋光性,但在白昼则表现背光性。对化学刺激等其他刺激来源也有类似情况。

群集和迁飞

有些害虫有大量个体始终群集在一处的习性,如东亚飞蝗,只有大量消灭其蝗蝻降低虫口密度时,才能使之转为散居型;有的群集则仅发生在生活史中的某一阶段,如天幕毛虫的幼虫。迁飞是指害虫集群的长距离迁移飞行,属于个体生理条件和生态因子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应,有别于害虫在本地田间的扩散。迁飞的时期、方向、路线等也有一定的规律性(见飞蝗)。

为害方式

植物害虫的为害方式与它们不同种类的形态构造、生长发育规律和生活习性等都有密切关系。由于直接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它们取食植物体而造成的,为害的方式一般可根据害虫的食性以及相应的口器类型而分为下列几种:

(1)咬食。如粘虫、梨象虫、菜粉蝶等以咬食植物的叶、芽、茎、花、果和树皮为主。

(2)刺吸。如棉蚜、荔枝蝽、褐飞虱等刺吸植物叶、芽、茎、果实等器官的汁液为害。

(3)蛀入。如玉米螟、棉红铃虫、梨茎蜂、桃小食心虫等蛀入植物的芽、茎、果实、子粒、树干等内部取食。

(4)潜叶为害。如柑橘潜叶蛾、豌豆潜叶蝇等在叶片内取食叶肉组织后留下表皮,形成白色隧道。

(5)为害植物地下部分,或在土中钻成隧道使植物根部与土壤脱离接触而枯死。前者如稻象虫等多种地下害虫;后者如蝼蛄等。

除取食外,其他的为害方式还包括产卵于植物组织内而造成虫伤,如稻飞虱、梨茎蜂等;吐丝或排泄体内物质污染农产品,如贮粮害虫;分泌大量蜜露于叶片,影响光合作用并招致霉菌寄生,如高粱蚜和棉蚜;传播植物病害,如柑橘木虱传播柑橘黄龙病,飞虱、叶蝉、蚜虫传播多种病毒病等。

受害植物的症状

植物受害的症状常因为害方式而异;但同一为害方式也能造成不同的受害症状。主要可分以下3类,其中某些典型症状常可作为辨认害虫种类的依据。

(1)叶片受害状:被咬食的叶片常出现缺刻或孔洞,或仅留叶脉,或叶肉被食仅留透明的表皮;叶肉被潜食的常造成透明弯曲的隧道;被刺吸的叶片常形成卷叶或呈白色斑点;受棉叶螨为害的叶片多呈火红色;黄守瓜成虫为害瓜苗叶片后可造成圆形或弧形孔洞;玉米螟为害玉米心叶期叶片会形成横排孔等。

(2)茎部受害症状:禾本科植物被蛀入后造成枯心、白穗;天牛类害虫蛀入树干后常在外部留下明显的蛀孔,表面有时有虫粪和木屑;为害树木的小蠹虫类幼虫蛀入树皮取食,常造成许多不同形式的纵横孔道;刺吸茎部汁液的害虫能使茎部变色;水稻受稻瘿蚊为害后稻茎畸形生长如葱管。

(3)繁殖器官受害症状:害虫蛀入花、果实、种子等繁殖器官内部会造成器官脱落,或在被害部分留有蛀孔和虫粪;棉红铃虫为害还能造成僵瓣和双连子;桃小食心虫蛀入孔处有果胶流出,受害严重的果实变形;梨大食心虫为害梨果时常吐丝将梨果柄茎部缠绕在果枝上,受害果变黑后仍不脱落;柑橘果面有乳头状突起,常是橘大实蝇产卵的症状;豆象类蛀入绿豆、蚕豆种子内时,会造成空粒。此外,植物受葡萄根瘤蚜、梨瘿华蛾等为害后,还会产生虫瘤或虫瘿等特殊症状。

害虫类别

为害植物的昆虫大多属有翅亚纲(Pte-rygota)的下列 9个目:

(1)直翅目(Orthoptera)。口器咀嚼式。多数具翅 2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后足长而腿节粗大,适于跳跃;蝼蛄则前足特化,适于挖掘。不完全变态。多数年生 1代, 以卵在土中越冬。包括蝗科、蝼蛄科和蟋蟀科等。

(2)等翅目(Isoptera)。通称白蚁,分类上简称螱。口器咀嚼式。具大翅、短翅或无翅;有翅者具翅2对,前后翅相似,膜质,静止时平覆背面,能从翅基特有的横缝脱落。不完全变态。通常营巢集体生活,有“社会”性组织和分工。包括犀白蚁科和白蚁科等。

(3)半翅目(Hemiptera)。通称蝽象,简称蝽。口器刺吸式。具翅2对,前翅静止时平覆背上,基半部角质或革质,端半部膜质, 后翅膜质。不完全变态。包括蝽科、缘蝽科、长蝽科、盲蝽科和网蝽科等。

(4)同翅目(Homoptera)。口器刺吸式。具翅2对,前翅质地一致,膜质或革质,静止时斜盖背下,呈屋脊状。大多为不完全变态。包括蚜科、蚧科(介壳虫科)、叶蝉科、飞虱科、木虱科、粉虱科等。

(5)缨翅目(Thysanoptera)。通称蓟马。口器锉吸式。有翅2对,翅极狭长,边缘密生长毛。不完全变态。包括蓟马科、皮蓟马科(管蓟马科)、纹蓟马科等。

(6)鞘翅目(Coleoptera)。通称甲虫,简称甲、。口器咀嚼式。具翅2对,前翅角质,为鞘翅。静止时平盖背上;后翅膜质,少数退化。完全变态。幼虫仅有胸足3对,腹部无足,少数胸足退化。包括金龟子科、叩头虫科、叶甲科、吉丁虫科、天牛科、象虫科、豆象科、拟步甲科、小蠹科、芫菁科等。为害贮藏农产品的有锯谷盗科、长蠹科、谷盗科、皮蠹科、蛛甲科等。

(7)鳞翅目(Lepidoptera)。通称蛾或蝶。口器虹吸式,具能卷曲的喙。翅2对,膜质,密被鳞片,少数翅退化。完全变态。幼虫除具胸足3对外,一般在第3~5腹节各具腹足1对,第10腹节具臀足1对。成虫仅少数种类为害植物,如吸果夜蛾。幼虫大多为植食性。主要包括蝶类的粉蝶科、蛱蝶科、弄蝶科、凤蝶科和蛾类的麦蛾科、夜蛾科、螟蛾科、天社蛾科、毒蛾科、刺蛾科、尺蛾科、透翅蛾科、木蠹蛾科、巢蛾科、菜蛾科、天蛾科、灯蛾科、细蛾科、潜蛾科、蓑蛾科、大蚕蛾科、举肢蛾科等。

(8)双翅目(Diptera)。口器刺吸或舐吸式。前翅正常,膜质,后翅退化为细棍状的平衡卷棒。完全变态。幼虫无足。植食性的仅幼虫为害。包括黄潜蝇科(秆蝇科)、实蝇科、潜蝇科、花蝇科、蝇科等。

(9)膜翅目 (Hymenoptera)。多数为通称的蜂类。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具翅2对,膜质,前翅较大,少数翅退化。完全变态。幼虫多无足,但植食性种类中有些为多足型。仅少数为植食性,以幼虫为害。主要包括叶蜂科、茎蜂科、 瘿蜂科、锯蜂科等。

为害植物的螨类,主要属于蜱螨目的下列几个科:叶螨科,如麦长腿蜘蛛、棉叶螨等;走螨科,如麦圆蜘蛛等;叶瘿螨科,如柑橘锈螨、葡萄瘿螨等;贮粮害虫的螨类多属粉螨科(见森林害虫)。

环境条件与害虫发生、为害

植物害虫是以作物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生、为害情况受下述多方面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

气候因素

包括温度、湿度和降水、日光、风等,其中以温、湿度的影响最大。昆虫属变温动物。其正常生命活动的温度范围,一般在8~36℃之间。其中尚有一个最适温度区。当温度超过适温的低限或高限进入休眠低温区或休眠高温区时,便转入休眠状态。温度接近最低休眠低温或最高休眠高温并持续一定时间,即可致死;温度低于-10℃以下或高达48℃以上时,即迅速死亡。昆虫的抗寒能力依虫种、虫态、季节和个体生理状态而有不同,通常在越冬前体内脂肪量增加,抗寒力增强。湿度对植物害虫发育速度、生殖力、成活率和为害程度的影响因害虫种类而异,如粘虫需要较高的湿度,而麦长腿蜘蛛则适生于较干燥的农田。另外,暴雨不利于害虫的活动,还可将虫体冲落地面致死。微风有利于一些害虫的扩散,暴风则可抑制害虫的活动,甚至促其死亡。光除影响温度外,其波长能影响植物害虫的趋性,如短光波(如黑光灯)能诱引多种害虫,黄色光则能诱引蚜虫。光照的强度对害虫的生活也有影响,如有翅桃蚜在100勒克斯左右的照度下才能起飞,但超过3000勒克斯则起飞受抑制。不少害虫在过强光度下代谢加速,寿命缩短。光周期的变化还能影响害虫的滞育。

土壤因素

多种害虫生活史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时间系处于土壤之中。土壤的温度、含水量、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和生物区系除影响作物生长从而间接影响害虫外,还可对害虫产生直接影响。土壤的温度与含水量随季节和土层深度而有变化,其对害虫的影响与大气候的温、湿度基本相同。在土中生活的幼虫,能上下移动其位置以避免不适宜温、湿度的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如土壤颗粒的大小和团粒结构关系到土质疏松程度、通气和保水能力,也影响害虫的活动和生活。粘土适于甘薯小象虫的发生和为害,因土面易产生裂缝便于成虫到达薯块上取食或产卵;有团粒结构的疏松土壤,则便于葡萄根瘤蚜扩散蔓延。土壤pH也可对地下害虫产生直接影响。

食料和其他生物因素

寄主植物的不同种类和植株的不同器官,对害虫的营养价值有差别,从而也可影响害虫的发育速度、生殖力或存活率。作物的生育进度、植株密度等对害虫的趋性也有影响。此外,在农田生物群落中,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许多种捕食性或寄生性动植物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害虫的发生数量。不同的有害生物之间也可能产生相互影响,如马铃薯早疫病早期严重发生以后,叶蝉发生为害往往较轻。

上述不同因素对害虫的影响常是综合的。另外,因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干预下形成的,许多环境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受生产中不同措施的影响。

害虫防治

虫害的发生一般需要有害虫的来源,以及有利于害虫繁殖达到足以为害农业生产的群体数量的环境条件;有些害虫还必须在作物易受害的生育期大量发生才能为害。因此,虫害防治主要可有以下一些途径:

(1)控制田间的生物群落,减少害虫的种类与数量。这是害虫防治的关键性措施,其内容包括消灭或减少虫源,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及时采取措施抑制害虫在大量发生之前等。

(2)增加天敌生物的种类与数量。

(3)控制作物易受虫害的生育期,使与害虫盛发期错开。具体措施应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预测预报,因地因时制宜地协调采用必要的不同措施,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简便地控制害虫为害的目的(见植物保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060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