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endu
[外文]:temperature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其微观实质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度量。具有较高温度的物体总是将热能传递给较低温度的物体,两个物体的温度差异就确定了其间净热流的方向。气象学上以百叶箱内温度表感应端距地面 1.5米高处所测量的温度代表空气温度。测量温度的仪器通常用的有水银温度表、酒精温度表、半导体测温仪、温差电偶测温仪、红外测温仪,以及各种类型的温度计等。目前温度表的标度使用最广的是国际温标开尔文(K)和摄氏度(℃),其换算公式为:
T(K)=273.15+t(℃)
温度与农业温度是生物有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因子。研究温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分析各种农业生产对象的热量要求,是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确定最佳种植制度、安排最适农牧生产季节以及牲畜、喜温作物安全越冬等的主要依据之一。
农业气象上较常使用的温度有空气温度(简称气温)、土壤温度、植物体温、畜禽体温和体表温度等。表征农田活动层热量状况的农田作物间的气温、土壤温度、水田的水温和泥温、作物体温等统称农田温度。其中气温与其他温度之间关系密切并有规律可循,因而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温度资料常以气温为主。
温度影响农田热量平衡,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后者主要表现在温度高低与植物有机体分子动能大小的关系上。温度低,有机分子动能小,生理过程减慢,到一定限度时则基本上停止;温度升高,分子平均动能增加,生理过程加快。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破坏植物生理机能,导致生物有机体受害或死亡。一般生命温度在-10~50℃之间。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过程的温度范围一般为 0~35℃。生物有机体的每个生命过程都有三个基点温度:最适温度,是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过程最适宜的温度;最高温度,是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上限温度;最低温度,是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下限温度,常称为生物学下限温度或生物学零度。三基点温度因作物种类、品种、生育时期、生态背景不同而异。作物生育受外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每个生命过程的三基点温度不是一个定值,而有一定的变化幅度。
气温的变化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作物适应了各地气温的年日变化,形成各自的感温特性和发育规律。作物生育对昼夜持续时间及交替的反应称温周期现象,是对温度日变化作一定韵律的适应。在适温范围内,白天温度高,作物同化作用加强,夜晚温度低,异化的消耗减弱,有利于有机物质积累。在这样的日夜温度配合下,作物长势好,抗逆性强,结实率和种子发芽率高。温度的非周期性变化往往造成农业气象灾害。春、秋两季,温度升降不稳,冷空气入侵,常形成霜冻及低温害。夏季不适时的高温常使中国北方小麦遭受干热风侵袭,使长江流域的水稻高温逼熟。
温度对作物的影响还和一定温度强度及其持续的时间有关。一般说,温度强度不变,作用时间越长,影响越显著。农业气象学中多采用积温来表征温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综合影响。
气温的空间分布气温分布有地区变化。在地表均一状况下的气温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一般呈纬向分布。气温在赤道带最高,随纬度增高而降低,到两极最低。但由于海陆、地势、地貌、大气环流等影响,气温的实际分布极为复杂。气温还随海拔高度的改变而变化,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上升而递减,每升高 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5~0.6℃左右。但在一定的天气和地形条件下,可能出现气温随高度而递增的逆温现象,这样的气层称为逆温层。(见彩图)
气温的时间变化由于太阳辐射的周期变化,气温也有年、日变化,北半球的气温以7~8月最高,1~2月最低。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年变幅较小,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变幅较大。一日间气温的变化,一般自早晨开始气温上升,至14~15时左右达最高;午后太阳辐射转弱,气温逐渐下降;日出前夕的气温降至最低点。每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其大小因纬度、海拔高度、下垫面条件、季节等而异。天气情况对气温日较差有很大影响。晴天日较差大,阴雨天日较差较小。大陆性气候地区日较差大,海洋性气候地区则较小。
参考文章
- 雏鸡的适宜温度鸡
- 育雏舍要根据鸡群的动态来观察温度的合不合适鸡
- 初冬奶牛的温度控制牛
- 如何控制设施葡萄的温度果树园艺
- 利用温度防治香菇绿霉菌食用菌
- 玉米种子冬储水分温度控制粮食作物
- 母猪圈舍温度低时,如何调整饲养管理?猪
- 在不同温度下牛的饮水量是多少?牛
- 汽包炉温度调节系统投入自动的质量指标有哪些?测控技术
- 冬季肉鸡养殖温度控制措施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