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uanmulin
[外文]:shrubbery
以灌木为主体的植被类型。具单层树冠,林层高度一般5米左右,不具主干而簇生,盖度大于30~40%。生态幅度较乔木林广,分布范围常比乔木林大。在气候干燥或寒冷、 不适宜乔木生长的地方, 常有灌木林分布。如法国的马基群落(Maguis)、 加里哥群落(Carigue)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的沙帕拉群落(Chapparral),都是有名的天然灌木林;智利及澳大利亚西部和南部也有相似的灌木林类型。中国从平地到海拔3000~5000米的高山,也常见到天然灌木林。灌木林对改善生态环境,如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等具有很大意义,同时还可提供燃料和饲料等。天然灌木林可分为原生和次生两类。
原生灌木林
分下列3种类型。
高山、亚高山灌木林存在于高山乔木林分布带以上,再往上是高山草甸或雪线。这一灌木林带较稳定,但一旦破坏不易恢复。 它又分: ①高寒常绿针叶型,多分布于大陆性高山与高原内部。其生境特点是:土壤瘠薄,含石砾多,或多岩石露头。灌丛间的草本层常由草原或草甸植物种类所组成。 建群种中, 针叶树种有圆柏属(Sabina)的一些种及西伯利亚刺柏(Juniperus sibirica),偃松(Pinus pumila)等。
(2)高寒常绿革叶型,主要建群种由杜鹃花属的一些种(约20种)所组成。中国除新疆外,各地都有分布,而以西南高山地区为最多,成为杜鹃花属世界分布的中心。多见于山的阴坡和半阴坡,其海拔随纬度的递降而渐升,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上。喜酸性土,群落结构简单。地上部分分层较明显,一般只分灌木层(上层)及苔藓或草本层(下层),下层特别薄弱;地下部分根系浅,层次不明显。
(3)高寒落叶阔叶型,由耐寒的中生或旱中生落叶阔叶灌木所组成。广布于中国西北高山, 如阿尔泰山、 天山、秦岭和西藏高原,其生境介于高寒常绿针叶型与高寒常绿革叶型之间, 但比前者凉湿, 比后者寒冷。建群种有圆叶桦(Betula rotundifolia)、柳属的一些种,以及锦鸡儿属(Caragana)的耐寒种类等。草本层与前两者相似。
沙地、盐碱地灌木林中国西北及内蒙古有大面积的沙漠戈壁及盐碱地,其中分布有旱生型的灌木林。生境特点是冬季严寒,夏季酷热,日温差大;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极干燥(见彩图)。土壤为风沙土或荒漠土,呈碱性或强碱性反应,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为盐碱土。 树种组成单纯, 随地域不同而异,在新疆的风沙土上主要有梭梭属(Haloxylon) 和沙拐枣属(Calligonum),以及稀有的银沙槐(Ammodendron argen-teum)、沙冬青属(Ammopiptanthus)和野扁桃属(Amyda-lus)等。一般风沙土上有岩黄蓍属(Hedysarum)、锦鸡儿属、沙棘和沙地圆柏 (Sabina vulgaris)等。这些灌木不仅耐旱,而且有不同程度的耐盐碱能力。在盐碱地上适生的灌木有柽柳属(Tamarix)、盐豆木属(Halimoden-dron)和白刺属(Nitraria)等。 灌木林结构简单,都由同种灌木密集成丛,这些灌木丛零星分布,丛间有少量草本植物,以菊科和禾本科为主。此外还有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ioides)等。灌木和草本均具旱生结构,叶表面角质层厚,有蜡质或茸毛,有的植物叶子退化由绿色小枝进行光合作用(如梭梭木)。根系发达,分布深广,渗透压高。盐碱地植物则有各种适应方式,如柽柳的叶有泌盐能力,风地灌木都耐沙埋而不耐风蚀,有的树种具有很强的萌蘖力和根蘖力,耐牲畜啃食。此外还伴生一些“短命植物”,能在极度干旱来临前,迅速完成其生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
河谷地灌木林在中国分布也很广,但成林面积不大。其建群种大多数是落叶阔叶灌木。最普遍的是沙棘灌丛,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以及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的河漫滩和阶地上。除了过分荫蔽的环境外,不论土壤肥瘠,环境干湿,都能生长;垂直分布最高可达5000米以上。
次生灌木林
一般是在乔木林被破坏(滥伐、火灾)后形成的,处于演替的不稳定阶段,但也有些具相对稳定性。次生灌木林的种类组成与破坏前的森林植物种类有关,种类多样复杂。这种灌木林经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技术措施来恢复原有森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