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蚕种繁育介绍

关于蚕种繁育介绍,第1张

关于蚕种繁育介绍

[拼音]:canzhong fanyu

[外文]:silkworm egg production

选用适宜的蚕品种和杂交方式,生产优良蚕种的技术。现代蚕种繁育法始于19世纪70年代法国巴斯德创制无毒蚕种。1900年日本外山龟太郎发表《蚕种论》,继即提倡使用一代杂交种;1926年水野辰五郎发表《蚕卵论》,首创越年卵人工孵化法,为科学的蚕种繁育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农家所用蚕种都是自选、自留、自用,宋代以后渐有蚕种生产出售。19世纪末叶,浙江杭州的蚕学馆始用科学方法养蚕采种,并创办试验机构,推广强健无病的改良种和一代杂交技术。20世纪20年代一代杂交技术得到普遍应用。50年代后国家统一制定了蚕种生产法规和各级蚕种规格,建立了有关的科研、推广、管理和审定机构,并通过对现行蚕品种的系统整理,推行双杂交种和多元杂交种等,使蚕种繁育工作得到了改进和发展。

繁育程序

中国蚕种繁育采用三级繁育四级采种程序,即由原原母种择优选留母种同时生产原原种,由原原种生产原种,再由原种生产普通种(一代杂交种)。原原母种和部分原原种由育成单位或国家指定的原种场生产,供应全国各省区原种场。原种和普通种一般由各省自行繁殖。上述各级蚕种的幼虫,生产上称原蚕(即种蚕)。

繁育方法

主要包括下列技术环节:

原种催青

即将已解除滞育的种卵保护在一定的环境中,控制其化性,并使按预定日期孵化。生产上多用二化性种为原种,因其比一化性种发育经过快,体质强。但二化性种茧质较差、产卵少、卵期短、不耐长期冷藏。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常利用二化性种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特性,通过催青处理,使其孵化产生的后代具有一化性的经济性状,表现为茧质好、产卵多、卵耐冷藏,并为越年种。处理方法是在种卵对环境条件影响最敏感的缩短期至点青期(见桑蚕),给以特定的温度、光照和湿度。一般春蚕期催青用温度25℃、光照18小时、相对湿度75~85%保护,点青期以后温度可增至26℃,以促使蚁蚕孵化齐一;同时保持多湿环境,防止产生死卵。用多化性种作原种时,催青方法基本相同,但后期温度以26.5~27.5℃为宜。夏秋期催青温度不宜高于28.5℃。缩短期前的处理与丝茧育基本相同。

种蚕饲育

亦称种茧育。多在春季进行。原原种、原种和普通种的繁育各不相同。原原种为单蛾饲育,即母蛾所产卵孵化的蚁蚕收作一饲育区。原种为蛾区蚁量育,即以同品种、同批、同日孵化的一定蛾区(5~7蛾)并在一起,收足1克蚁蚕重量为一饲育区。普通种亦为蛾区蚁量育,一般以20~25蛾,收足 4克蚁蚕重量为一饲育区。原原种和原种的繁育从收蚁至出蛾都应严格分区分别饲养、上蔟、采茧,以保持系统纯正。对各区的幼虫、茧、蛹、蛾和卵应进行一系列的个体选择和蛾区选择,并给予适宜的环境条件,以充分发挥品种固有的优良性状。技术处理和以生产原料茧为目的的丝茧育大体相同(见养蚕)。但因原蚕体质较弱,适应性差,对饲育环境、 *** 作技术和桑叶质量的要求更高。上蔟的熟蚕标准可略比丝茧育较熟。在蔟中温度24~25℃保护下,一般早采茧适期为上蔟后60~72小时。

种茧检验和保护

茧量和茧质检验以饲育区为单位,个体选择根据茧色、茧形、缩皱等品种固有特性,用手触及肉眼观察的方法进行。原原母种的选择要求更高。选出的种茧粒粒平铺,以避免缩尾蛹;保护的适宜温度为23~25℃,湿度为75~80%,并保持昼明夜暗。

采种

使对交两品种同时出蛾是生产普通种的关键。为此,催青初期就须根据对交两品种的发育相差日数制定出采种计划,生产过程中适当调节饲育温度和种茧保护温度以抑制或促进发育,出蛾当天提前2小时感光,使羽化齐一。出蛾后雌雄分放,及时淘汰不良个体。原种用同品种不同饲育区交配,或同品种异品系交配;普通种则按对交两品种异蛾区交配,以利用杂种优势提高茧质、茧量。为了保证杂交彻底,须正确鉴别和分离雌雄蛾。经交配4~6小时拆对后,雌蛾开始产卵,一般下午4时左右为产卵盛期,至翌晨结束。人工孵化种应在产卵8~10小时后收蛾。 交配和产卵期间的保护温度为23~25℃,相对湿度为75%;交配过程中光线宜明,产卵过程中宜暗,并注意防止过早散对产卵。雌蛾须严格镜检,预防微粒子病。原原种采种用一蛾在一袋内产卵的袋式,或在产卵纸上设置铅框,每框投入一蛾产卵的框式。原种采种亦用框式,采种后按产卵纸逐张将蛾装袋。普通种用混合采种方法,分平附和散卵两种:前者是将35头左右的母蛾使之产卵于规定面积的产卵纸上;后者是在大型上浆产卵纸或布上混合产卵,浴种时用水洗落,经选卵后再定量装盒。

蚕种保护

越年卵自产卵到翌年春季孵化,经过时间秋采种约6~7个月,春采种长达10个月,在此期间应根据胚胎的不同发育阶段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通常以 5℃为产卵初期及滞育期的最适保护温度,保护日数中国系统种和二化性原种为40~60日,普通种为60~90日。若接触30℃以上高温,则发生死卵及不越年卵。嗣后温度逐渐降到15℃时蚕卵开始解除滞育。解除滞育的最适温度为5~7.5℃,最适的相对湿度为75~85%。气温10℃左右低于水温时,是蚕种浴洗与卵面消毒适期。秋季越年种因产卵时气温较低,滞育性不稳定,须用25℃高温保护一定时间,称人工越夏;一般早秋蚕种保护30日,中晚秋蚕种保护15~25日,以后逐步降温至自然温度。越冬后的蚕种,为使解除滞育齐一和防止已解除滞育的卵降低生活力,须进行一定时间的冷藏保护。

蚕种人工孵化

即在越年性卵产下后的适当时期,通过理化刺激阻止或解除其滞育,使在当年孵化再饲育。常用的即时浸酸方法是在卵产下后开始滞育前,在温度25℃、相对湿度75%的环境下保护20小时浸入盐酸处理,以停止其滞育过程,使胚胎继续发育至孵化。盐酸浓度通常以液温46℃时盐酸比重 1.075为宜。浸酸时间的长短因品种而异。如越年性卵在进入滞育时用冷藏保护以延缓其滞育进程,待解除滞育再作浸酸处理,则可增大蚕卵对浸酸的敏感性,提高浸酸效果。此外,中国广东一带还有温汤处理(俗称浴水)方法,用于多化性蚕种的人工孵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067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