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文化是什么?

二里头文化是什么?,第1张

里头文化是什么?

[拼音]:Erlitou wenhua

中国青铜时代文化。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命名。年代约当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颍、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现已发现遗址近百处,经过发掘的有洛阳东干沟、矬李、东马沟,陕县七里铺,临汝煤山,郑州洛达庙和山西夏县东下冯、翼城感军等十余个地点。

这种文化遗存最早于1952年在河南登封的玉村遗址发现。1956年发掘郑州洛达庙遗址时,人们注意到它在文化面貌上具有若干特色,一度称为“洛达庙类型”。1959年起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进行科学发掘以后,发现这里的遗存更具典型性,故将这种类型的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文化特征

二里头文化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一组富有特色的器物群上。这组器物中作炊器的是鼎、折沿深腹罐、侈口圆腹罐等。作食器和容器的有三足盘、深腹盆、平底盆、豆、澄滤器、小口高领罐和大口缸等。酒器则有盉、觚、爵等。侈口圆腹罐口沿部的花边形装饰和深腹盆、甑、侈口罐口沿下附加的一对鸡冠形鋬,是这组陶器中很有特色的风格。在这里见不到河南龙山文化中常见的斝、鬲、带耳罐、杯、碗及双腹盆等器物;也与郑州商代文化中以鬲、斝、甗、卷沿圜底盆、大口尊、簋、小口高领瓮为主的器物组合有明显的区别。以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晋南地区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与豫西地区的同类遗存相比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如鼎、折沿深腹罐、深腹盆、甑、澄滤器、侈口罐、小口高领罐等的形制与豫西地区所见的一致。但是,晋南地区不见三足盘,鼎少而鬲多,底部有三足的蛋形瓮在豫西地区的同类遗址内不见。它们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两个地区间文化面貌上的地方性特点,所以分别命名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

分期

根据二里头遗址的地层与典型器物所作的排比,二里头类型文化目前被分为 4期:第一期陶器以褐陶为主,磨光黑陶占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另有少量方格纹、细绳纹。第二期陶器中黑陶的数量减少,以细绳纹为主,篮纹和方格纹明显减少。这两期的器形多折沿、鼓腹、小平底。第三、四期的陶器颜色普遍变为浅灰,以绳纹为主,出现粗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几乎绝迹。在第三期遗存中,第一、第二期常见的鼎、深腹盆、甑等继续延用,但有局部变化,同时,新出现了鬲、斝、卷沿圜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领瓮等与商代二里冈期遗物十分接近的器物。这组新器形在第四期中越来越多,并表现出融合前者的趋势。东下冯类型也分为 4期。




居址与埋葬

二里头文化的居址有半地穴居址、地面建筑和窑洞式居址等几种。平面形状有圆形、方形圆角和长方形等多种。一般居室的直径在3米左右,较大的长方形居址长在10米上下,宽5米左右,中间有隔墙。地基和隔墙都经夯筑。东下冯发现的窑洞式居址,系就断崖和沟壁掏成。二里头遗址上层发现的大型宫殿基址,是反映这一时期建筑水平的代表性遗存,已经发掘的两座宫殿遗迹都建筑在夯土台基之上。 1号宫殿的基址长宽均约百米,占地1万平方米。正面是面阔8间,进深3间的殿堂,四周有廊庑,前面有门,中间是庭。2号宫殿的规模略小,南北长72.8米,东西宽57.5~58米,基本形制与 1号宫殿相同。这两座由堂、庑、庭、门等单位建筑组成的宫殿,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其形制开中国历史时期宫殿建筑之先河。在各遗址中,居址附近多有灰坑、窖穴、水井等遗迹。一些遗址中还发现有铸铜、制陶、制骨、琢玉等作坊址。




二里头文化的墓葬在东干沟、东马沟、二里头、东下冯等遗址均有发现。大多为小型墓,目前尚未发现与二里头宫殿基址相称的大型陵墓。这些墓都作长方形土坑竖穴,长2米左右,宽1米上下。葬式多为仰身直肢。随葬品以实用陶器为主,常见的有鼎、罐、三足盘、盆、觚、爵、盉等,少者数件,多者十余件。此外还有贝、玉饰件和铜铃等小件铜器,二里头遗址发掘的少数墓中随葬有铜爵。二里头遗址曾发掘一座较大的墓,墓口长5.2 ~5.35米,宽4.25米,有二层台。因被盗掘,仅见少量漆皮、硃砂、蚌饰以及狗骨架和骨片等物,推测原来墓中的随葬品是相当丰富的。东干沟发现的一座墓,死者作蹲坐状,比较少见。各地同类遗址中还经常见到一些没有墓圹的人骨遗骸,其葬式或俯身;或身首异处;或有捆缚、斩割痕迹,一般都无随葬品。两种不同的埋葬方式,说明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存在等级差别。

经济生活与社会形态

二里头文化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农具主要是石器,铲、镰的数量较多,斧、锛、凿等也有出土。另外还有蚌铲、蚌镰、骨铲等。木质的耒耜一类工具也在使用。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马、牛、羊等。农业生产已能提供较多的剩余产品,饮酒之风比较普遍,一般平民墓中也多用觚、爵等酒器随葬。

当时的社会分工更加精细。不仅手工业与农业已经分离,而且在手工业内部,铸铜、制陶、琢玉(石)、制骨以至木工建筑等都已出现专业分工。陶窑在洛达庙、二里头等地发现多座,直径一米左右,窑室都已残损,火门、火膛和窑箅等一般保存较好。火膛作直壁圆筒形,中设长方形土柱以支撑窑箅,箅面有若干圆孔,附近还出有一些陶拍等?铺展ぞ摺S衿饔戌⒐纭㈣啊㈩岷捅问蔚取6锿芬胖烦鐾恋囊患问紊系褡劣泄嬲氖廾嫖疲?纹样与后来在铜器上常见的一致,这是目前已知年代较早的兽面纹样,工艺相当精致。另一件兽面铜牌,用200多块绿松石镶嵌而成,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铜镶玉(石)制品,也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二里头等地还发现不少经过切割的骨料、半成品和簪、锥、凿、针、镞、鱼叉等骨制品和砺石等遗物,表明制作骨器也已成为单独的手工行业。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是中国已知年代较早的青铜器之一,有爵、铃、戈、镞、戚、刀、锥、鱼钩等。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不少铸铜的坩埚、陶范、铜渣等,东下冯遗址发现有铸器的石范。铜爵的胎壁较薄,表面较粗,无装饰纹样,表现出早期青铜器的特点。工具和兵器都用单范铸造,爵则运用复合范铸成,铸造工艺比较复杂,说明这些青铜器还不是中国最早的青铜制品。据测定,铜爵的合金成分为铜92%、锡7%,属锡青铜,说明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见彩图)




各地发现的不同形制的墓葬,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等级差别。第三期遗存中发现的宫殿遗址,证明奴隶主与奴隶、贵族与平民的阶级分野十分明显,社会处于严重对立的状态。当时的社会应属早期奴隶制形态,并出现了最初的城乡分野。

二里头文化时期是否出现了文字,目前尚不能肯定。一些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一再发现有刻划的符号(记号),已知有20多种。其中有的可能就是原始文字,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一文化的乐器有陶埙和石磬两种。此外,还见有卜骨,大多用猪、牛等动物的肩胛骨,上有灼痕。这些遗物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奴隶主贵族的精神生活。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从地层迭压关系和放射性碳素断代的数据看,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而早于二里冈期商文化(见郑州商代遗址)。但对三者间的关系,人们的看法很不一致。有人认为二里头文化是从河南龙山文化的王湾类型直接发展而来;有人提出二里头文化与王湾类型文化之间实际是同一文化的不同阶段;有人认为二里冈期商文化是从二里头文化发展而来,后者是二里冈期商文化的直接先驱。但也有人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在同一地区内,时间较晚的文化接受和融合较早文化中的一些因素是正常的现象,从二里头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及二里冈期商文化之间的文化特征的差异等方面看,用一脉相承的说法无法解释,二里头文化应该另有渊源。

由于二里头文化早于二里冈期商代遗存,且分布地域与传说夏人活动的地域比较一致,所以人们把它列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之一。不过,对这一问题,学术界的看法也有分歧。有人认为二里头文化的 4期遗存均早于郑州商城,郑州商城是汤都之亳,所以整个二里头文化都是夏文化;有人指出,二里头文化在第三期遗存中出现了一组与二里冈期商文化的典型器物群一致的器物,表明其年代已经进入商代,所以二里头文化第一、第二期遗存有可能是夏文化。这个问题目前仍在讨论之中(见夏文化问题)。

参考书目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5年2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4期。东下冯考古队: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东区、中区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2期。

参考文章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8
下一篇 2022-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