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是什么?

意识是什么?,第1张

意识是什么?

[拼音]:yishi

[外文]:consciousness

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指与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精神现象。意识对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对意识也有不同的理解。唯心主义哲学家强调意识对物质的本原性,因而把意识理解为超物质的独立存在的实体,是创造或产生物质世界的本原,意识的内容就是意识本身。唯物主义哲学家强调物质对意识的本原性,认为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意识的本质,认为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人对客观存在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从内容来说,意识是被意识到的存在(包括外部对象的存在和意识承担者自身的存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产生摆脱不了语言这一物质的外壳。但意识又对存在具有反作用,意识表现为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它们都由人们的社会存在所决定,都具有社会性。

哲学史上的意识观

人类在其早期阶段就已经注意到意识现象的存在。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了解意识的本质,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肉体的灵魂的活动。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的论证,更加巩固了这种观念。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意识起源于灵魂,理智、意志、情感等意识现象是灵魂的属性。在他看来,灵魂是最初的东西,是先于形体而存在并能支配形体的能动的本原。灵魂在取得人的形式之前,住在理念世界里,并具有理念的知识。灵魂在取得人的形式之后的认识,是对过去已有的理念知识的回忆(见回忆说)。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认为,人是上帝的最高创造物,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灵魂是不同于肉体的单纯的精神实体,意识是灵魂的机能,灵魂不依赖于肉体,但它是指导和形成肉体的基质,是生命的基质;有意识的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够脱离肉体而执行其职能。

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把意识包括在灵魂的概念里,但他们试图唯物主义地解释灵魂,认为灵魂也是物质的。比如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灵魂是空气”;赫拉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火的一种形态;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致的、能动的原子形成的。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影像说,认为“若不是有影像来接触,就没有人能有感觉或思想”,肯定了意识是外部世界的反映。中国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出了 “形具而神生” 的命题,认为意识、精神是由人的形体器官产生的。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关于“形质神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观点,同样肯定了意识、精神对于形体的依赖性。

在近代哲学史上,R.笛卡尔提出了精神和物质彼此对立的二元论观点。他认为心灵和物质是两个互相独立的实体。心灵实体是各种精神属性的承担者,它的本质是思想,不具有任何广袤;物质实体是各种物质属性的承担者,它的本质是广袤,不能思想。两种实体彼此完全独立,互不决定。B.斯宾诺莎反对笛卡尔关于两个实体的学说,认为意识同广延是物质自然界这一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T.霍布斯也否认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认为思维着的实体是物质,心理作用、意识状态是物质实体运动产生的现象。J.洛克把观念即意识理解为心灵在本身中的知觉者、人们思维时理智的任何对象即心灵在思维时能够当作对象的任何东西。他认为心灵是一块白板(见白板说),心灵的观念来自经验:外部经验(感觉)和内部经验(反省)。G.巴克莱抛弃了洛克经验论的唯物主义内容,认为心灵、精神或自我是唯一的实体,意识、知觉、感觉不是客观实在的反映,而是客观实在本身,“存在就是被感知”,心灵、精神或自我的意识、知觉、感觉,是世界的创造者。D.休谟认为存在的只有知觉、感觉,在知觉、感觉之外的任何东西,包括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是否存在,是不可能知道的。G.W.莱布尼茨把意识看作是能动的精神性的实体──单子的属性。单子有知觉,但知觉的清晰程度不同。低级的单子只有模糊的知觉,较高级的单子如动物的灵魂具有较清楚的知觉和记忆,这就是意识。人的理性灵魂是更高级的单子,它的意识更清楚,不仅能认识必然的真理,而且有关于内在状态的反省的知识,即自我意识。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把意识解释为大脑的机能和属性。J.O.de拉美特里明确提出脑是思维的器官,而脑之所以具有思维能力,是同脑的组织结构相关的。D.狄德罗认为脑神经和感觉器官构成一个完整的反映机构,脑是这个机构的中枢,思维是脑的能力,他还探讨了物质怎样产生出能思维的人脑的问题。法国唯物主义者肯定意识是对外部现实的反映。但是,他们还不理解意识的社会本质和能动性。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者把意识看作是绝对独立的心灵;即“自我”的活动。I.康德认为,“自我”是与个体的经验的东西相对立的“先验自我”,是统觉的先验统一的体现者。J.G.费希特认为,“自我”是绝对的创造的精神始原,它作为意识的活动,既信定自己本身,也信定自己的“非我”。G.W.F.黑格尔把“自我”解释成为绝对精神,即客观的自我意识,它是一种能动的创造力量。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者关于自我活动的学说,提出了和发挥了意识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观点。但是,他们并不理解意识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真正根源。黑格尔还接触到了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关系,但是,他所谓社会历史也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总结了哲学史上的各种意识观,总结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意识的起源、本质、社会性和能动性问题。

意识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出发,认为人的意识不管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意识的产物,而意识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意识是物质自身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切物质在相互作用中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即反映的特性。这种反映特性是意识得以发生的自然基础。反映特性同物质的组织结构相联系。由于物质的组织结构水平不同,物质的反映特性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无生命的物质对作用于它的事物的反映,是以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形式表现出来的。随着有生命物质的出现,产生了生物的反映形式。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其反映形式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植物和原生动物的反映形式表现为刺激感应性,随着动物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形成,产生了感觉这种较高级的反映形式;高等动物不仅已经分化出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而且形成了大脑这一神经系统的指挥中心,与此相适应,反映形式就由感觉进一步发展为动物心理。动物心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反映形式,并且具有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动物心理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愈复杂,它的心理也愈发展;动物的心理愈发展,对动物行为所起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也愈大,因而动物的活动能力愈大,就愈能适应复杂的环境。但动物心理不管如何发展,总是受着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并服从于适应环境的需要。

生物反映形式从刺激感应到感觉,再到动物心理的发展,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史前时代和自然史前提,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恩格斯指出,由于C.R.达尔文建立了生物进化论,“不仅有了可能来说明有机自然产物中的现在者,而且也提供了基础,来追溯人类精神的史前时代,追溯人类精神从简单的、无构造的、但有刺激感应的最低级有机体的原生质起到能够思维的人脑为止的各个发展阶段。如果没有这个史前时代,那么能够思维的人脑的存在就仍然是一个奇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第526~527页)。人类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从动物心理发展而来的。但意识并不是单纯生物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同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它从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人是由猿转化而来的。猿转化为人的决定力量是劳动(见劳动创造人)。在生物自然进化的基础上,作为人类祖先的古猿直立行走、前肢解放、高级神经活动和心理活动的高度发展,为劳动准备了先决条件。而古猿利用某种天然的中介手段来采取现成食物的活动已孕育着劳动的萌芽。在这种萌芽状态劳动的推动下,前肢愈来愈转化为自由的并不断获得新技巧的手。手的变化引起了整个躯体其他部分和其他器官的变化,心理活动也愈趋复杂,从而导致了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古猿采取现成食物的活动过渡到真正的人类劳动。与此同时,在动物心理活动的本能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猿脑逐渐地变成了人脑,猿的感觉器官逐渐地变成了人的感觉器官。于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意识,也在逐渐地形成着、发展着。

人的劳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社会性的劳动既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劳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这些关系,不仅通过物质的活动表现出来,而且通过意识的活动表现出来。最初的人类社会集体为了使劳动和生活协调一致,社会成员之间不仅要交换物质活动,而且要交换意识活动,要互相通讯,传递信息。手势、呼叫成为最初的人类交换意识活动的手段。在人类发音器官具有一定方向性的逐渐发展的基础上,呼叫发展成语言符号系统。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人类活动也愈带有间接的性质。人的脑和感觉器官更加发展和完善,人的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特别是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使人们有可能用观念的形式反映外部对象,并有可能观念地改造对象和创造对象,而意识也就成为人类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观念方面。这是动物心理转化为人类意识的一个标志。在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劳动基础上,人们在意识交换活动中所使用的手势系统和愈来愈复杂化的语言符号系统,逐渐地固定成为人脑意识活动的内部结构。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意识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以相对独立的并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的形态形成、发展着。

意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本质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不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它是人脑这种具有高度组织和复杂结构的物质体系的机能或属性,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И.Π.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揭示了意识的物质生理机制,阐明了意识同脑的神经生理活动的物质过程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脑的生理过程同心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意识就是这一过程的内部状态。

现代科学进一步从脑神经细胞的水平,对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是脑神经组织的基本单位。脑是由约1010~1011个数量级的单个神经细胞所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神经细胞中含有丰富的和不同型式的核糖核酸分子 (RNA)。研究家们倾向于认为,核糖核酸分子很可能是储存信息即记忆的物质基础。精神元有一个对刺激特别敏感的区域,叫做树突区。树突区包括围绕胞体本身的膜和比较短而粗的突起的表面即树突。神经元的第一个主要部分是一个长而细的突起即轴突。轴突末端分成一些细枝,每一个细枝末端稍有膨大,叫做突触囊,内部贮存有化学物质。轴突末端和第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区靠近,形成一个突触。突区感受刺激,当它受到足够的刺激,就会引起轴突产生一种神经冲动,冲动传到轴突末端就引起突触囊中化学物质的释放,并通过突触刺激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区,又在这个神经元的轴突中引起神经冲动。神经元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物质体系。神经元之间又以高度的有序性和特异性互相联结着,形成具有极其复杂结构的神经网络组织,产生反映外部世界的复杂的意识活动功能。

脑是通过传递和处理信息来进行意识活动的。随着对脑的每一区域依次加以考察,研究家们越来越认定,脑的功能是有秩序的,并且可用生物的电化学活动来阐明神经元传递信息的情况。一般说来,神经元经由树突输入信息,又经由轴突输出信息给下一个神经元,以此类推,神经元的活动由电化学刺激来触发。神经元传递的信息表现为电脉冲信号,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依靠一定的传递物质,即突触囊中所释放的化学物质。一个神经元接受从另外众多的神经元传来的信息,又把信息输送到其他众多的神经元,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递是按“有”或“无”的规律进行的,传递物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的区分,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信息由各种神经元通过神经纤维传递到大脑皮层专司不同职能的各个区域,形成复杂的意识活动过程。

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同可以用实验方法加以确定的人脑的生理过程以及电的和化学的过程分不开。但是,这并没包括意识的全部本质,而仅仅大体揭示了人脑产生意识的生理机制和电化学机制。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是意识的内容并不是人脑本身固有的,是人脑对外部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个意义来看,涉及的是意识同它的物质器官的关系,即意识这种人脑的属性同这种属性的物质承担者即人脑的关系。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个意义来看,涉及的是人脑中的观念映象同外部客观对象的关系,即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的关系、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然而,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人脑由于具有意识这种机能和属性,能够反映外部客观对象,造成关于外部客观对象的观念的映象。同时,只有在人脑反映外部客观对象、造成关于外部客观对象的观念映象的过程中,才实现、表现、确证人脑具有意识这种机能和属性。只有这两方面的紧密结合,才能全面地表现出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对外部客观存在对象的主观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但这种反映不是客观对象直接进入人脑,只是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观念映象,因而其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人的头脑中主观观念的形式和客观实在的内容的对立统一。人的意识作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是一种单一的反映形式,而是各种反映形式的总和,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的反映形式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的反映形式。感性的反映形式是关于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直接依赖于客观事物,因而具有直接性。理性的反映形式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在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所有这些反映形式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它们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即使是虚幻的、错误的观念,也不纯粹是主观的。它们虽然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但归根结柢仍有自己的客观“原型”,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歪曲的反映。没有外部客观存在的现实,没有人自身同这种现实相互作用的经验关系,人就不可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反映和意识到这种现实,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意识的本身。

意识的社会性

人的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人脑是意识的器官,具有观念地反映外部客观现实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整个人类实践活动,首先是劳动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遗传”下来的。同时,人只有在社会中生活,通过社会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其他影响,掌握了历史地形成的意识发展的形式、规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脑才能现实地成为社会的人的意识器官,它产生意识的能力才能得到实现。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如何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人的意识的内容,受人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并以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人的意识同语言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是意识活动过程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巩固意识活动成果的手段,也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每个社会成员的。离开社会,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的人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的人的意识。意识是人的社会活动、社会生活中固有的精神方面。

意识表现为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个体意识是指个人对外部现实的反映过程和意识活动,是个人对外部现实的观念的关系。社会意识是指整个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集团的精神生活过程和观念的关系,它具有复杂的结构和不同的水平,包括不同的形式。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和科学理论,以及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集团、不同民族的心理和精神生活习俗、传统等,都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一样,也是社会的。因为任何现实的、具体的个人都是社会存在物,他的活动不管采取什么形式,都是社会的活动。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都由人们的社会存在所决定,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不是脱离个体意识或与个体意识绝对对立的抽象的东西。社会意识通过个体意识而发展,个体意识客观化的成果通过社会交往的中介而转变成为社会意识的内容。但是,个体意识又依赖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个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前提和思想环境,只有根据社会意识所给予的形式、规范、资料,才有个体的意识活动。

意识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强调意识由物质所派生、为物质所决定的同时,又肯定意识的能动性,肯定意识对物质世界有巨大的反作用。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第38卷,第 228页)。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死板的、消极的直观,而是能动的、积极的。人通过自己有目的的活动,同客观世界发生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人的意识不仅以感性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且还通过理性思维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造成理论的体系或观念的系统。同时,人的意识还有超前反映的能力,这就是根据已经掌握的客观规律,在一定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推理和想象活动,创立关于事物发展未来趋势或预示未来事实的新思想、新观念。

意识是人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观念方面,人在进行实践活动的时候,首先在自己的意识中,根据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根据自己的需要,为实践活动创造观念的对象。这种对象是客观世界本身并不存在也不能产生的东西。这就是实践活动结束时所要得到的结果,也就是实践活动所要实现的目的。这种目的在一开始虽然还是观念的东西,但它能指导物质性的实践活动改变客观对象,对客观对象进行有序的分解和组合,从而创造体现目的的新对象。这样,就使意识中创造的观念的对象变成现实的对象,使意识中形成的观念的目的变成实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意识创造世界,不是由意识本身直接创造世界,而是人们从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出发,依照自己的需要在意识中形成观念的目的,创造观念的对象,并通过物质的活动改变客观事物的形态,从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使观念的对象变成现实的对象,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越物质的界限。

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同人所具有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存在、活动、思想、感情、愿望和需要的意识,人由于具有自我意识,才把自己同客观世界自觉地区分开来,把活动着的自己同自己活动的对象当作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自我意识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的必要的自觉因素。自我意识愈发展,人为了自己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的创造性活动,也愈有保证。

参考书目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部分《费尔巴哈》,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参考文章

    大学生从事家教工作时,要有防范意识,详细了解对方的固定联系方式、家庭成员情况,不去偏僻或离学校较远的地方,不在晚上做家教。()生活安全为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和逃生自救能力,学生要做到“三会”,即()生活安全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监督各级各类学校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法律题库文化桌质与环境意识有什么关系?生态安全养猪场要如何树立自已的消毒防疫意识猪为什么忌“老年意识”?保健养生生态意识生态安全资源意识生态安全怎样增强孩子正确的音乐意识美术与音乐污泥干化的安全意识及危险防范废水治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292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8
下一篇 2022-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