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越窑瓷器是什么?

唐代越窑瓷器是什么?,第1张

唐代越窑瓷器是什么?

[拼音]:Tangdai Yueyao ciqi

[外文]:Porcelain of the Yue Yao of the Tang Dynasty

中国唐代越州所属的绍兴、上虞、余姚等地瓷窑烧制的瓷器。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唐陆龟蒙《秘色越器》诗就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越窑窑址于1934年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经过多次调查,已初步弄清了越窑的分布范围、烧瓷的历史以及烧制器物的主要特征。

唐代越窑窑址的分布以浙江慈溪县上林湖一带为中心(见上林湖越窑遗址)。东边的上岙湖、白洋湖及上虞等地也有不少瓷窑。上虞窑的代表瓷窑寺前窑所烧制的青瓷与上林湖的基本相同。

唐代越窑瓷器的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浑厚滋润,品种增多,有“如冰似玉”之誉。主要器物有碗、盘、壶、罂、瓶、罐、耳杯、盏托、粉盒、水盂、唾壶等10余种。这些器物中,一部分继承了前代的造型,而又有所变化,如前期常见的鸡头壶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执壶;盘口壶变成了大口长颈的瓷罂;碗也由深形平底变成玉璧底和矮圈足 2种,晚期以后,碗式更加丰富,有玉璧底碗、敛口浅腹平底碗、荷花碗、荷叶碗、菱形花口碗等;盘有翻口斜壁平底盘、敞口玉璧底盘、葵瓣口盘和方盘等,变化多端;另有一部分器物明显地仿效当时的金银器皿,如:各式杯、盖盒、盏托等。有的执壶腹部做成瓜棱形;碗、盘的口沿做成葵花瓣形、莲花瓣形;盏托做成荷叶形;盖盒小巧,盖与盒子母口相合,盖面刻划有简单的花纹等。这些器物的造型均与唐代金、银器皿有着密切关系。从上述越窑青瓷的器形演变以及食用器物种类的不断增多,可以看出金、银器皿正在逐渐为瓷器所替代,故陆羽《茶经》里才有“邢瓷类银”,“越瓷类玉”的评语。

1978年,浙江宁波遵义路出土的越窑执壶,喇叭口,腹作瓜棱形,肩部一侧贴多角形短流,另一侧在颈与肩之间连一曲柄,圈足宽矮,廓线柔和,棱角挺拔,各部分的比例适度,配以匀净滋润的青釉,显得十分优雅秀致。嵊县升高工村出土的唐元和十四年(819)龙纹罂,大喇叭口、长颈、椭圆腹、平底,颈与肩连四系,外口沿雕贴盘龙纹饰,这种罂虽然与前期的“盘口壶”有较大区别,然而不难看出它是从“盘口壶”发展而来。1958年,浙江慈溪县上林湖出土的蟠龙四鋬罂,形制上也与此大体相同。这时的盏托,盏底较小,圈足向外撇出,口张开。口沿及腹壁五处凹进,托边翻卷,胎质细薄,釉色青绿,全器犹如一朵出水的荷叶托着怒放的荷花,设计巧妙,制作精致,表现出匠师们的高度艺术造诣。水盂式样很多,有敛口、短直口和盖,腹部扁圆形,或圆球形,或方形圆角,细巧幽雅。

唐代越窑瓷器以美丽的釉色著称,采用了划花、印花、刻花和镂雕等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线条洗练,寥寥几笔便展现出一朵盛开的荷花,一枚风吹叶卷的荷叶,或花朵舒展、枝叶对称的海棠花和四瓣花。印花多用于碗底、盘底等处,花纹有云龙、寿鹤和花卉,一般拘谨呆板,不像划花那样奔放有力。晚唐时期已经出现了釉下褐彩装饰,如1980年浙江省临安县两市街明堂山唐天复元年(901)水邱氏墓出土的釉下褐云纹镂孔炉就是一例。这种装饰一直延续到五代。1970年,临安县板桥五代墓出土的褐彩云纹四鋬罂与水邱氏墓出土的装饰具有同样风格。但这种釉下彩装饰并没有发展起来,很快就消失了。刻划花装饰则仍占主导地位,并一直延续发展下来。

唐五代是中国瓷器大量外销的重要时期。越窑青瓷不仅销往邻近的朝鲜、日本,还远销东南亚、巴基斯坦、印度、波斯湾沿岸、埃及等国和地区,成为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在“丝绸之路”与航海线路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古代遗址中,都发现了不少越窑青瓷,说明越窑青瓷外销的盛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294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8
下一篇 2022-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