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 (1104~1162)是什么?

郑樵 (1104~1162)是什么?,第1张

郑樵 (1104~1162)是什么?

[拼音]:Zheng Qiao




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字渔仲,自号西溪遗民,世称夹漈先生。福建路兴化军兴化县(今莆田县)人。生于北宋崇宁三年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6日)。自幼好学。16岁时与堂兄郑厚在夹漈山下刻苦读书,历30年。以后又出外访查佚书10年,对当时图书存亡情况有较全面了解。约在1155~1156年之间,草成《修史大例》12篇,准备编写一部中国通史。1158年,被推荐任右迪功郎。宋高宗批准他编写通史的计划,于次年开始写作。1161年转任枢密院编修,完成《通志》(见政书)。次年病逝。

郑樵一生专心著述,据统计达84种,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仅《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及一些零散遗文。其《通志》为一部巨著,共 200卷,分传、谱、略3部分。20略共52卷,是全书精华。其中的《校雠略》和《艺文略》是研究中国目录学、校雠学的重要文献。在《校雠略》中,他从理论上阐明了图书采访、类例、著录、注释的观点。在《 艺文略 》中,他突破前人所用的四分、五分、六分、七分、九分等文献分类方法,创立了12类、100家、432种的分类体系,著录10912部、110972卷图书,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当时的文献存亡情况,超越了前人,取得很大成就。

郑樵的学术思想主要是“会通”、“求是”和“创新”。主张修书要据“仲尼、司马迁会通之法”。不赞成编写“后代与前代之事不相因依”的断代史。他重视实践的经验,反对“空言著书”,认为有许多东西是书本上没有的。他批评许多学者“只知泥古而不知有今,只知拘守而不知变化”,陈陈相因,缺乏创见。认为“诗书可信,然不必字字可信”。

见《通志·校雠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295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8
下一篇 2022-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