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音乐是什么?

怒族音乐是什么?,第1张

怒族音乐是什么?

[拼音]:Nuzu yinyue

[外文]:music of Nu nationality

怒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碧江、福贡3县,另有少数聚居在兰坪和维西县。人口 23166人(1982年统计)。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北部方言与南部方言。北部方言的怒族(贡山、福贡)自称“阿怒”、“阿龙”,和独龙族语言相通,是怒江流域最早的居民。南部方言的怒族(碧江)自称“怒苏”,其族源于古代“庐鹿蛮”中的“诺苏”一支。因此在音乐上也形成了南北两个不同的色彩区。由于长期和其他民族杂居,因此,在其部分音乐中也反映出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相互影响。如北部贡山地区的怒族,自清中叶以后和由北迁来的藏族杂居,有些民歌的歌调名称、歌词、旋律特点(节奏自由,旋律悠长,音域宽广,装饰性的单倚音及复倚音、歌唱中的衬词)等,都有藏族民歌的明显痕迹。而南部碧江地区的怒族音乐,则受到明代以来大量进入怒江流域的傈僳族的影响,民歌歌词中掺杂有傈僳语词汇,喉头上波音、颤音的演唱特色以及音乐风格,都与傈僳族有很多共同点。在其他部分的民间音乐中,则保留了本民族古老的风貌。怒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民歌、歌舞音乐等。

民歌

有叙事歌、山歌、劳动歌、儿歌、哄娃娃调、祭祀歌与悼念歌等。特点是结构以单乐句和上、下句式为主,旋律随歌词的长短而变化,反复演唱。北部民歌大多节奏自由、委婉悠长,具有山歌特色;南部民歌节拍、节奏较为规整,其中以切分节奏为其主要特征。

(1)叙事歌。贡山怒语称“办汝”碧江怒语称“牙扒可歌亚”。内容叙述天地形成、人类繁衍、民族历史、个人遭遇等。在婚嫁、节日、新房落成等群众聚会时,由具有丰富知识的老年歌手演唱。如:




南部碧江地区的叙事歌,常用一领众和或对唱形式,有问有答,具有说唱特点。群众发生纠纷时,原告、被告及裁决人三方均在演唱中进行诉讼和裁决。

(2)山歌。北部贡山地区的山歌有“怒日拉”、“芒锅卡”、“尼莫”等曲调。南部地区的山歌,多为情歌,曲调短小,保持着古老而淳朴的风貌,有的曲调仅由三音列或四音列构成。

(3)劳动歌。贡山怒语称“削拉格”,因歌中衬词而得名,有“用力哟”、“加油啰”等含义。有拉船号子,打麦歌、打荞歌等,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常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4)儿歌及哄娃娃调,儿歌曲调比较简单,常常只用mi、la、do或mi、sol、la、do 等三音列、四音列构成。哄娃娃调有的仅由相距四度的二音列组成,有的由sol、la、do或sol、do、mi三音列组成,节奏规整,速度徐缓,曲调亲切温存。

(5)祭祀歌。为过去巫师祭祀鬼神时所唱,旋律大多质朴流畅,有的则近似口语,具有朗诵性质。另外,各村寨还流行着不同的悼念歌。

歌舞音乐

贡山称“库噜”,碧江称“亏牙恒歌亚”。歌舞活动一般都在节日风俗活动以及亲朋好友来访时进行,届时众人手拉手边歌边舞,表示庆贺和欢迎。音乐欢快热情,节奏鲜明。怒族群众还跳一些模仿各种动物的舞蹈,反映各种日常生活内容的生活舞蹈,描述一年四季各种生产活动的舞蹈以及表现猎人生活的狩猎舞等。这些舞曲短小精练。

怒族使用的乐器有“达比亚”(d弦乐器),类似汉族的琵琶,形制略小,四弦,常见的定弦是la、do、mi、la或sol、do、mi、sol。其他常见的乐器还有“比拥”(弓弦乐器)、“匹哩”(竹制吹管乐器)、竹号“布利亚”、口簧(竹质或金属)和扁鼓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300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8
下一篇 2022-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