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uofumansita'er
[外文]:Hugo von Hofmannsthal (1874~1929)
奥地利诗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银行家。1892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学,后改学法国文学。1901年开始写作。他曾遍游意大利、瑞士、德国、法国、英国和希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应征作后备军官,1916年随使团去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瑞士执行任务。战后继续从事写作。
霍夫曼斯塔尔是德语文学19、20世纪之交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的重要代表。他受尼采、马赫、弗洛伊德等人的影响,同时又受到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和欧洲基督教文化传统的熏陶,在思想和创作中都表现出复杂而深刻的矛盾。1891年,他在维也纳结识德国诗人格奥尔格,深受其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感染。早期的创作在艺术上刻意求工,诗歌语言优美而富音乐性,剧本中的对话都用典雅的诗句,情节与人物形象都带寓意性和象征性;但内容脱离现实,往往通过生与死、苦与乐的矛盾这类“永恒”主题抒发内心的感受,情调感伤、抑郁,表现了对于世事无常和对死亡的悲叹。他的诗歌大多写于1893至1900年之间,其中著名的有《生命之歌》、《早春》、《三行串韵诗节咏消逝》等,主要表达人已经失去认识世界和自我发展的可能的思想。他的剧作大多为诗体短剧,早期重要的短剧《傻子与死亡》(1900)所表现的主题,与这个时期的抒情诗相似。1900年以后,他改变唯美主义倾向,同时对帝国主义时期的社会又感到厌恶和恐惧,因此试图把古代人道主义传统同基督教“受难”的学说结合起来,从而建立现代的宗教剧。为了革新古希腊悲剧,他写了《埃勒克特拉》(1904)、《奥狄浦斯与斯芬克斯》(1906),宗教神秘剧《每一个人》(1911),维也纳喜剧《困难的人》(1921)。1920年与赖因哈德一起创办“萨尔茨堡音乐戏剧会演节”,并写了《萨尔茨堡的世界大舞台》(1922)。他与施特劳斯合作写了许多歌剧,重要的有《花花公子》(1911)、《失去影子的女人》(1916)等。
他的作品还有小说《第 672夜的童话》(1905)。他的《尚多爵士致弗朗西斯·培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此外,他还编选了《德语小说集》(1912)、《德语读物》(1922或1923)、《奥地利文库》(1915或1916,共20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