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aili'er Anwa'er
[外文]:Chairil Anwar (1922~1949)
印度尼西亚诗人。生于棉兰,1940年迁居雅加达。1943年日本占领期间开始写诗。他的诗突破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形式,不易为一般人所接受。诗的内容也不符合当时日本推行“大东亚战争”的需要。因此,他的成名和发生影响主要是在 1945年独立以后。1946年11月,凯里尔同一些年轻诗人和画家创立“文坛社”。开始时曾写诗歌颂民族独立革命,以后斗争形势趋于不利时,他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日益明显,作品中充满消极颓废的情绪。
凯里尔第一个采用西欧现代派表现主义的手法,打破相沿成俗的传统格律,为印度尼西亚新诗歌开辟了道路。他从事诗歌创作的时间不长,作品不满百首,但由于他大胆创新,影响却非常深远,引起的争议也非常激烈。他的诗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深受荷兰现代派诗人马尔斯曼、斯劳沃霍夫等人的影响,宣扬“活力论”,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意志,认为“活力”是体现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的“活力”在受到民族独立斗争的鼓舞时,可以表现为积极的战斗精神,例如他的著名诗作《蒂波尼哥罗》(1943)就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战歌,但这类作品不多;而更多地表现为要求个人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纵欲主义成了他的诗歌的基调。这在他的著名的诗作《我》(1943)中表现得最集中。他把自己比作“离群的野兽”,不愿受任何约束。
凯里尔对提高印度尼西亚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有很大的贡献,但他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纵欲主义也给后来的诗人以消极的影响。因此当有人尊他为“四五年派的先锋”时,遭到进步作家的反对,认为他不能代表1945年八月革命的精神。对他的评价也有争论。
凯里尔的诗集有《尘嚣》(1949)、《尖石、被剥夺者和绝望者》(1949)以及同阿斯鲁尔·萨尼、利法伊·阿宾二人合写的《三人向命运怒吼》(195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