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ahua shang de wudao xingxiang
[外文]:dancing figures in cliff carvings
崖画是古代部落的先民们用石制画具及矿物颜料刻画在峭崖石壁上的绘画。这些绘画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产劳动、战争场面、宗教祭祀活动及文化生活,其中也有丰富多采的舞蹈形象,成为研究民族民间舞蹈与舞蹈史的宝贵资料。
花山崖画中的舞蹈形象花山崖画是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明江沿岸及龙州、崇左等县的左江沿岸高山峭壁上约50处崖画的统称。其中以花山崖画的画幅为最大,人物形象最大,内容较复杂。
花山崖画风格古朴,大致可分为4类:
(1)与渔猎生产密切相关的祭祀舞蹈。壁画中有部分人形站成一排,脚下划一条线,表示在船上载歌载舞祭奉河神的情景。这一类壁画多绘制在沿江转弯处的深潭附近。
(2)假形舞蹈。崖画中有些人像头插雉尾,或戴兽帽,披兽皮。通过描写战胜动物的舞蹈来表达人们对狩猎胜利的期望。这同战国时代一件铜壶上的拟鸟纹饰舞蹈形象颇为相似。
(3)生育舞。崖画中有些画面似以夸张的笔法绘画了男性生殖器,这与凿刻于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东地里喀日山顶一块巨石上的人像有相似之处,是一种表现崇尚性与生育的原始舞蹈。中国古籍中有与此相关的习俗记载。
(4)战争誓师或欢庆胜利的巫术舞蹈。古代氏族部落间的战争。一般都由巫师(他们往往也是首领)以符法进行动员,祈求神灵保佑胜利。这在崖画中表现为欢庆作乐、奋击铜鼓和跳跃欢呼的舞蹈形象。
沧源崖画中的舞蹈形象
沧源崖画分布在中国云南省沧源县境内。自1965年首次发现以来,迄今已发现了10处。这些崖画大多以红色颜料绘在比较平滑而垂直的崖壁上,画风古朴,画法简单(如人物不绘面部五官,身体只绘成简单的三角形)。崖画中最明显的一幅舞蹈图见于第7处。在一块约30厘米见方的画面中,有5个人围成一圈,均作一臂高扬一臂摆动之态,颇似某种“圆舞”。有些崖画还描绘了一排排手臂相连的舞者形象,他们动作协调一致,与今天云南少数民族舞蹈“锅庄”或“打歌”极为相似。
沧源崖画中有更多的舞蹈场面是模仿战争和狩猎活动的。如一手持盾牌一手持短兵器的舞蹈形象与手持牛角与武器的舞蹈形象在各个地点均有发现。据传在战争和狩猎之前举行这种模拟性舞蹈,可以保证或促使战争胜利和狩猎成功。沧源崖画中还有不少表演杂技的画面,如舞流星、顶竿、跳丸等,至于两人叠立的图形更是屡见不鲜。这些杂技图形往往和舞蹈图形分布在一起,交错表现,似乎杂技是舞蹈的一种特殊形式。
沧源崖画中的舞蹈人物绝大多数是男子形象。有些画面中也有少量妇女形象,画成腹部甚大,作一臂反卷至头的姿态,大概进行娱乐性舞蹈是男女都可参加的。
阴山崖画中的舞蹈形象1976~198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脉狼山地区的石崖上,发现了大量的原始社会牧人的绘画,其中的舞蹈画面表现了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或群舞形象。
独舞画面在阴山崖画中居多数,舞者形象千姿百态。他们或是裸露着全身,臀后系尾饰,身上刺着花纹;或是头戴头饰,双手上叉,似穿着长袍,足尖朝向一方;或是梳着长发辫,身着长袍,足登毡靴,身躯颇似两个尖端相对的三角形。在双人舞画面中,有手足牵连等舞姿。集体舞形象也较丰富,如其中一幅为4个舞者排成井字形,上面2人双臂外扬,两腿直立;下面2人双臂外伸,两腿作大幅度叉开。在各种粗犷而原始的舞蹈动作中,展现了中国古代先民们与天地万物共生、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情景。
阴山舞蹈崖画的内容,有娱神与自娱两种。在娱神的舞者形象中,有的双臂上举,模仿祈祷的姿势,向神灵献舞;有的在舞场献上抓获的战俘,作为敬献神灵的祭品。在一幅画面上,一人 *** 尾而舞,脚下弃置一人头;另有3个舞者双臂作振翼欲飞的鸟羽形,双腿叉开,臀下系尾,上方有一倒置的无头人形。在自娱性舞蹈形象中,有模拟动物的狩猎舞,有庆祝战斗胜利的战争舞,也有表现喜悦情绪的集体舞蹈。狩猎舞多是模拟各种动物动作的舞蹈,如其中一幅画着一裸体猎人,双手叉腰,臀下垂尾,其后跟一似鸟似兽又似人的动物,作行进状,显然是由人装扮鸟兽的形象,其右下方则有 4人连尾而舞。另外还有猎人狩猎归来集体踏舞欢跳的画面,舞者臂连着臂,手牵着手,整齐划一,顿足而舞。这些舞蹈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古代牧民们的劳动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