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an
中国武术短器械之一,素称“百刃之君”。剑的最早出现,在殷商以前。春秋战国时,已有质量很好的铜锡合金剑,斗剑、佩剑之风也较盛行,剑术理论也相应得到发展。据《吴越春秋》记载:越国一位民间武术家,曾向越王勾践详论“剑之道”。战国后期,铁剑普遍出现。到了汉,“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晋书》),并有一套严格的佩剑制度。击剑更是朝野风行,不少人以剑术立名天下。汉高祖刘邦曾自夸:“我提三尺剑取天下。”隋唐时,剑形十分精致华丽,贵族、学士亦多随身佩剑,对后世影响很大,故唐剑有“鼻剑”之称。宋代以后,击剑之风逐渐为剑舞所代替。
剑的构造,一般可以分为剑身、 剑柄两部分。 剑身由剑刃、剑尖、剑脊、剑锋组成;剑柄包括剑格(护手)、握柄、剑镡(剑墩)。 此外, 尚有剑鞘、剑穗(剑袍)等附属物。剑的长度, 古今差异很大。现出土文物中,短剑约40厘米,类似匕首,可近身搏斗,亦可投掷遥击;长剑达140厘米,可用双手握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竞赛规则规定,剑的长度以运动员反手直臂持剑,剑尖达于耳垂为准。
武术谚语有“刀如猛虎,剑如飞凤”的形容。剑术的特点是轻快,敏捷,潇洒,飘逸,灵活多变,故又有“剑走美式”,“剑走青(轻灵)”之说。剑术根据其练法特点可以分为下列几种:
(1)行剑。着重腰身和剑法变化,动作一气呵成,气势连贯,剑神合一,步法轻快,腰似蛇行,定势较少;主要剑法有点、崩、刺、撩、挂、劈、云、抹等。
(2)势剑。又称站剑,特点是动静相兼,造型优美,剑法准确,桩步稳健,力达剑尖,以功力见长,平衡动作较多,主要剑法与行剑相同。
(3)双手剑。剑身剑柄皆较长,练时双手握剑,气势浑厚,身剑合一,劲力饱满,动势较多,剑法以击、刺、格、洗为主。
(4)长穗剑。剑后配有长穗(除双手剑不配穗外,其他武术剑多配以短穗);舞练时身随步动,剑随身行,穗随剑舞,潇洒豪放;剑法以穿、挂、云、撩为主,也有握穗掷剑之法,称撒手剑(图1)。
(5)双剑。左右手各持一剑舞练,协调性要求较高,其中又有短穗双剑、长穗双剑之分(图2);剑法与单剑相同。
(6)反手剑。演练时,反手握剑(剑身位于小指外侧),做出各种剑法,风格新颖别致,多属行剑类,对腰、肩、腕、指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要求较高。
剑术有单练、对练、集体练3种形式。各种剑术都要求剑法清楚,静如处子,动似游龙。由于剑是双刃兵器,故不能出现缠头裹脑、绕背缠腰等动作,不持剑的手,应将食指、中指并拢伸直,其余3指屈握,拇指按于无名指指甲上,称为剑指,并与剑法、身法密切配合。剑术套路繁多,常见的有青萍剑、昆吾剑、武当剑、三才剑、三合剑、云龙剑、八卦剑、太极剑、达摩剑、螳螂剑、通背剑、醉剑、 龙形剑、 奇门十三剑、白虹剑、纯阳剑、绨袍剑、 七星剑等。 古代剑术多从实战出发,很少花法,要求步动如飞,直行直进,剑到之处,有劈头、断项、封喉、刺胸、斩腰、扫足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剑术被列为全国武术比赛项目,充实了不少动作内容,如花法、平衡、翻腾、造型等,但攻防特点还嫌不足。(见彩图)
参考文章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