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是什么?

自我意识是什么?,第1张

自我意识是什么?

[拼音]:ziwo yishi

[外文]:self-consciousness

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知觉和认知。又称自我。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的自觉和认知。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W.詹姆斯在其所著《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专章论述了自我。当时的学者C.H.库利、J.杜威、G.H.米德等人亦著文强调自我的重要性。米德把自我分为主我(I)与客我(me),前者作为自我的审视者、观察者,后者作为自我的被审视者与被观察者。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一个人在社会环境发育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也产生了对自己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从周围人们的期待与评价自己的过程中由主观体验发展起来的。个体觉察到他人的态度与言语中所包含的内容,使个体的自我意识内容更加丰富并发生分化,个体从他人对自己的情感与评价的意识发展为自我态度。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与大量的周围人们的广泛交往,逐渐把他人的判断内化为自己的判断,并且成为自律的东西,从而发挥出主动性和独立性。个人的自我意识又是客观的,即个体对自己的形象和感情的体会依存于和他人的接触,并想象他人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而形成的。G.W.奥尔波特指出自我意识的形成大致分为 3个阶段,即从生理的自我到社会的自我,最后发展到心理的自我。3个阶段的表现是:

(1)生理的自我。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的形态,主要是个人对自己身躯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使个人体会到自己的存在。这一阶段从婴儿出生以后第8个月开始,到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的自我。这是个体对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反映,是个体自我的中心部分。这一阶段从 3岁到青春期以前的13~14岁,是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时期。

(3)心理的自我。这是个体对心理活动的觉知,即个体能够觉知与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和特征,从而根据主客观的需要、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修正自己的观念和经验。这一阶段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逐渐脱离了对成人的依赖、保护和约束,表现出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观与自我理想,特别是自我意识中的两个主要成分──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个人行为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参考文章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8
下一篇 2022-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