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书楹曲谱是什么?

纳书楹曲谱是什么?,第1张

纳书楹曲谱是什么?

[拼音]:nashuying qupu

清代昆曲“清唱”曲集。苏州叶堂选辑校订。全书共分正集4卷、续集4卷、外集2卷、补遗集4卷;《西厢记》全谱2卷;临川《四梦》8卷;共24卷。除《西厢记》、《四梦》10卷专集之外,《纳书楹曲谱》共收元明以来流传之曲 353套。其中元杂剧36折,南戏68出,明清传奇 114出,时剧(当时流行于舞台的“弋阳腔”、“吹腔”等民间戏曲)23出,散曲10套,词曲一套,诸宫调一套。其材料之丰富,在当时是罕见的,也是我国民间刻印的第一部曲谱。

叶堂不仅是昆曲爱好者,也是富有歌唱经验的曲家。他在《纳书楹曲谱》自序中说:“盖自弱冠至今,靡他嗜好,露晨月夕,侧耳摇唇,究心于此者垂五十年。”他在晚年以多年唱曲的经验,在其所藏旧谱中,选辑“杂曲之尤者”,刻印成书。他认为《西厢记》和临川《四梦》是“赵璧隋珠,故取其备”,所谓“备”,即不删出目及原来“引”曲,全部刊印问世。《纳书楹曲谱》正集中所收的曲谱,是他认为最优秀的出目。其次为民间流传者,推广为续集及外集(凡例:正集之末近乎续,续集之末近乎外。至外集所选,因向来家弦户诵,脍炙人口者,故不忍遽弃),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成书。此书问世之后,有人批评他只重视文学、音律方面优秀作品,而“于梨园家搬演,尚多遗置。恐世之爱新声者,心未餍也”。因而又选辑了上自《琵琶》,下至时剧,成为补遗集 4卷,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印成书。叶堂虽偏爱古曲,但亦重视吸取新声,丰富所收的曲目。

不带道白及“引”曲的戏曲或散曲,称为清唱。它不在舞台上表演,不用锣鼓,只用三弦、点鼓、拍板、笛子等伴奏乐器,用这种演唱形式的乐谱,称为“清曲曲谱”。因为它不在舞台上表演,不借锣鼓之声势配合,没有说白、舞姿的帮助,单纯以歌唱来表现剧情,因此对于歌词字声与音乐的配合,要求更为严格,音韵方面也更为讲究。叶堂以50年唱曲的经验,编订此谱,故能于“文之舛淆者,订之律之;未谐者协之。而于四声离合,清浊阴阳之芒杪,呼吸关通,自谓颇有所得”,是符合实际的。这些,在本书的眉批中,均有所表示。

关于《纳书楹曲谱》的节奏符号,叶氏主张只用板和眼,不用小眼(即不标头眼、末眼),认为“板眼中另有小眼,原为初学而设,在善歌者自能生巧;若细细注明,转觉束缚”,所以在《纳书楹曲谱》的正、续、外、补遗 4集中,始终只点一板一眼。但于1795年重刻《西厢记》全谱中,吸收了其他人的意见,才“于可用小眼处一一增入”。在《纳书楹曲谱》的刻本中,仅此为例外;对于只点一板一眼的看法,并未改变。这对后人研究本书曲调来说,不免增加困难。嗣后出版的许多昆曲谱,都点有小眼,两相参照,这些困难大部分是可以克服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386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8
下一篇 2022-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