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uanmingyuan
[外文]:Yuanming Garden
中国清代皇家园林。位于今北京市西北郊。清初建,圆明园是圆明三园之一,有时也是圆明三园即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绮春(同治后改名万春)的总称。圆明三园又与同处北京西北郊的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和万寿山清漪园(光绪重修后改名颐和园),以及因借明代清华园废址兴建的畅春园,合称清代京华三山五园。
圆明三园的规模在清代各皇家宫苑中,仅次于承德避暑山庄,共占地约350公顷。其中,圆明园最大,长春园次之,绮春园最小。三园都是平地起建,人工开挖的河湖港汊占面积一半以上,堆筑岗峦堤岛300余处,建筑面积大约有15万平方米。三园总体布局呈倒写品字。西北部是圆明园,东北部是长春园,南部为绮春园。各园间有宫墙相隔,宫门相通,形成有分有合的巨大园林群组。
作为三园之一的圆明园原为明代私家园林,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赐给皇四子胤禛,改名圆明园。雍正三年(1725)扩建为皇家园林,面积增至约200公顷。乾隆时再次扩建,增加了部分仿写江南名园的景点。圆明园是一座集锦式园林,以宫殿区(即前湖区)为中心,围绕中心在河湖各处散落布置了近百座建筑或建筑群,其中有乾隆题咏的共40处,称圆明园四十景。差不多每处景点,都有一湾水域、一围山石,自成一个相对隔绝的小天地。整个园区除宫殿区大宫门至九洲清晏前后湖区一带外,其他部位没有明显的规划骨架,也没有明确的游览路线,是一座松散的或迷离的集合。
长春园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至十六年,作为乾隆归政后的悠游之地,它同圆明园东西比肩,以春明门和碌油门相沟通。园内有7片形状不同、境界殊异的水域。沿湖四岸和堤、岛之上,散落着倩园、茹园、建园、狮子林、保香寺、海岳开襟和玉玲珑馆等30处景点──即所谓长春园三十景。各景点间也都用人工堆筑起来的岗峦山石为屏障,彼此相对隔绝。它的总体规划较胜于圆明园,建筑布置疏朗得体,山局、水局开合成趣,空间尺度比例合宜。
在长春园北墙内东西狭长地带,建有6幢欧洲巴洛克风格的砖石建筑、几处西洋喷泉(水法),另有一些动物雕刻。这一景区被称为西洋楼。它的设计者先后有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王致诚和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等人。
绮春园又名万春园,乾隆三十七年由长春园南的几个小园合并而成,也是一处以水景为主的集锦式园林,有绮春园三十景。嘉庆十四年(1809)建成绮春园大宫门,并拓展西路,并入含晖园和寓园,全园规模比初建时扩大将近1倍。绮春园多处保留了原有小园的围墙,把全园划分为面积不等的六大景区,每一景区都有自己的景观重心,统率着该区的各个景点。各景区间没有共同的景观中心,但彼此也能相望互连。
圆明三园都是以水景为主的集锦式园林。但在园林布局和造园手法上各有千秋,成就也各有高低,总体而言它们是清代皇家园林中的成功作品,被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三园在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侵略军烧毁。
参考文章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