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是什么?

尚书是什么?,第1张

尚书是什么?

[拼音]:Shangshu

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尚”的意义是上古,“书”的意义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主要记载商、 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有关商代的几篇流传到周代,或受周人语言文字的影响,或由周代宋国史官加工润饰。另四篇所谓虞夏的书,除《甘誓》素材可能传自夏代,历商到周才写定外, 《尧典》、《皋陶谟》、《禹贡》均为春秋战国时代根据部分往古材料再加工所编成。

《墨子·贵义》说周公每天要读一百篇《书》,可知周初这类历史文献还不少,但到春秋战国时期所存已不多。从当时引用的情况来看,《左传》有五十多处,所引篇名为十八篇;《墨子》达二十二篇,综计当时各家所引,除泛称《书》者外,所见篇名合计逾四十余篇。其中三十余篇为现存《尚书》中所无;而传到汉代的二十八篇中,先秦未见引者也有十四篇。当时还出现《夏书》、《商书》、《周书》等名称,可能已按王朝作了汇编。不过还没有“虞书”一词,《左传》文公十八年出现过一次,顾炎武《日知录》已辨其非。又无“尚书”一词,《墨子·明鬼下》曾出现一次,王念孙《读书杂志》已校订为“尚者”之误。《尚书》书名为汉代今文家所定。

儒家的课程原有“诗、书、礼、乐”四项,礼、乐为讲堂外经常排练的实习课,讲堂上的课本只有《诗》、《书》,所以《商君书》和秦始皇的诏令中所严禁的也是这两种。到孟子、荀子时加上《春秋》,到《礼记·经解》中又加上《易》。《庄子》中后出的《天下篇》亦举此六种,《天运篇》并有“六经”之名。由于古时无法将乐调写成乐谱传下来,所以到汉代就只有《诗》、《书》、《礼》、《易》、《春秋》五种,合称为“五经”。《尚书》也成了儒家宣扬二帝(尧、舜)三王(夏、商、周)圣道的《书经》。

汉代的这部经书,是由秦博士伏生藏在屋壁里,躲过秦的焚禁(见焚书坑儒)和楚汉的战乱(见楚汉战争)才传下来的。伏生从残简中拼凑出下列二十八篇:《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滕》、《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并用这些篇在齐、鲁之间传授门徒,经过数传形成西汉的《尚书》学三家,即欧阳高的“欧阳氏学”、夏侯胜的“大夏侯氏学”、夏侯建的“小夏侯氏学”,都立于学官。三家所教的是伏生二十八篇和民间所献伪《太誓》,共二十九篇(欧阳氏本《盘庚》分三篇成三十一篇)。由于伏生所藏之书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所写,为区别新出现的“古文”本,遂称为《今文尚书》,这三家便称为“今文三家”。汉末把欧阳氏《尚书》刻入“熹平石经”,用以统一文字的纷歧。

相传西汉中期起,曾几次出现过先秦留下的写本,称为《古文尚书》,先后有鲁恭王坏孔子屋壁本、河间献王本、中秘古文本、张霸“百两篇”本、杜林漆书本等。刘歆以鲁恭王坏孔壁本多“逸书”十六篇,请立于学官,遭到今文家的反对,引起学术史上近两千年的今古文之争(见经今古文学)。东汉流行的是杜林漆书本,这一古文本没有“逸书”十六篇而只有同于今文的二十九篇,卫宏、贾逵、马融、郑玄、王肃等人先后作了注。马郑本并将《盘庚》、《太誓》各分为三篇,《顾命》分出《康王之诰》,共为三十四篇,用所谓科斗文字写成,魏正始年间刻入“三体石经”中。

西晋永嘉之乱,文籍丧失,今、古文也散亡。东晋初年,梅赜献上一部用“隶古定”字体(即用隶书笔法按古文字体写定)写的,其经文下有“孔安国传(即注)”的《古文尚书》十三卷。该书把伏生二十八篇析成三十三篇,另从当时所见古籍中搜集文句编造成二十五篇,以凑成刘向、郑玄所说“古文五十八篇”之数。由于经文完整和注解详明,该书受到人们的重视,更因为有王朝的提倡,渐得《书经》的正统地位而流传下来。唐孔颖达据以撰《尚书正义》二十卷,南宋时与“孔传”合刊为《尚书注疏》(“孔传”为注,《正义》为疏)。明、清时刻在《十三经注疏》中。唐天宝间又命卫包用楷书改写成“今字本”,其中有改错之处。开成间这种今字本被刻在“唐石经”中,为以后一切版刻本之祖。




宋代朱熹的学生蔡沈总结宋人对《尚书》的解说,撰成《书集传》六卷,每篇注明今文、古文,与《尚书注疏》分别代表《尚书》学史上的两个不同时代。元代以后,该书成了科举的法定读本,明代起被刻在《五经大全》等本中。

从唐代开始,有人对东晋《尚书》置疑,宋代吴棫提出辨析后,递经元吴澄、明梅、清阎若璩和惠栋等人的严密考证,最后判定其二十五篇是“伪《古文尚书》”,“孔安国传”是“伪孔传”,这一本子是“伪孔本”。但伪孔本中保存的今文二十八篇,是商周文献的孑遗。清代中叶至今的两百年间,不少学者对伪孔本进行了深入钻研,清代王鸣盛的《尚书后案》、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王先谦的《尚书孔传参证》,以及民国时期吴闿生的《尚书大义》和杨筠如的《尚书核诂》,都是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参考书目
    顾颉刚:《尚书研究讲义》(6册),燕京大学石印,北平,1931~1934。

参考文章

    带“尚书”的五言诗句大全文学“尚书”结尾的诗句大全文学带“尚书”的七言诗句大全文学泰宁尚书第的简单介绍建筑与名胜《尚书》的由来文学“尚书”开头的诗句大全文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391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8
下一篇 2022-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