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i
中国古代有多重含义的民族泛称。
(1)是对中国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在远古传说时代,东夷环渤海而居,南至江淮。传说,舜出东夷,商的远古祖先也是东夷。先秦华夏,为夷羌苗黎所融化而成,东夷是华夏先民的重要来源之一。“夷”字从大从弓,是猎人的形象,甲骨文字中所见“人方”,即夷方,或称尸方,是商族已从东夷中分化出来,并常有征伐夷方的记录。
夏、商、周三代,东方有“九夷”之称,“九”言其多,是许多东方族类相近的氏族部落的统称。后世史书,往往以东北或东方沿海九种部落或民族的名称来足“九夷”之数。据《竹书纪年》和《后汉书·东夷传》,九夷为畎夷、 于夷、 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 阳夷。 此外,今山东半岛东北部有莱夷、嵎夷;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有岛夷;淮河中下游有淮夷、徐夷。除夷又作徐戎或徐方。 史载,徐戎地广500里。西周初,在东夷中最称强大。成王时曾与淮夷联合抗周,为成王所平服。至穆王时,徐戎首领徐偃王“施行仁政”,江淮一带的群舒等36个部落全部归附,起而率领九夷抗周,进至黄河沿岸,后为周、楚联军所破,北迁至彭城(今江苏徐州),随迁的民户以万计。至于李巡《尔雅·释地注》所举九夷之名,有些已离夏商周九夷活动范围,显误。《三国志》、《晋书》等所载《东夷传》,均将扶余、高句丽、挹娄包举其中,也是泛指东北东部及东北部各族为东夷。近人考订:“夷族本在东北,东夷、南夷、淮夷皆其南迁之别名。”此说,渐为学术界所注目。
(2)用以泛指中国周边各民族,与夏对举。如“四方之夷”、“夷夏之别”,汉代称西南各族为“西南夷”等。
(3)19世纪中叶以前,用以泛指外国人,如“外夷”、“夷人”等。
参考文章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