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ouyuan tongqi jiaocang
西周末年贵族逃亡时埋藏的青铜礼器。出土于陕西岐山县东北和扶凤县北部的周原遗址。在两汉和北宋时期,这里即有西周有铭铜器出土。清代道光年间,岐山县境先后出土过盂鼎、大豐、毛公鼎等著名铜器。近80多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断发现铜器窖藏。据不完全统计,历年发现的铜器窖藏已近30起,出土铜器达千件,其中近百件有三五十字以至一二百字的铭文,制作年代多属西周中晚期。这些铜器窖藏的发现,为西周考古与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重要铜器窖藏重要的发现有:1890年,扶风法门寺附近的任家村,出土厉王时期的克组铜器和中义父组铜器等 120余件。其中克组铜器的铭文均较长,除著名的克鼎外,见于著录的还有克钟5件,其中2件合为全铭共81字,另有克镈和克各1件,铭文分别为79字和107字。中义父组现存鼎5、和各2,铭文都较简单。在法门寺附近的上康村,1933年发现厉王前后的函皇父组铜器和白鲜组铜器等共100余件。其中函皇父组的 1鼎、3和1盘,铭文均为30余字,内容为记载该组铜器原来的组合情况。目前所知这组铜器还有鼎1和匜1。白鲜组包括鼎、甗和,铭文十余字。1940年,在任家村再次发现厉王时期铜器100余件。其中著名的梁其组铜器存钟6、鼎3、5、和壶各2。另有吉父所作鬲、、簠等。传1942年任家村所出的禹鼎,有铭文205字,记述周王命禹率兵平定南淮夷和东夷反叛事。但据实地调查,禹鼎很可能出自1940年的铜器窖藏之中。1960年,在扶风县齐家村发现西周晚期铜器39件。其中柞钟7件和几父壶2件均有铭文40余字, 内容都涉及奴隶赏赐之事。 另有柞钟7件及中友父所作和盘、 匜等器,各有铭文十余字。1974年,扶风县云塘附近的强家村,出土西周中期的铜器7件。其中可能作于恭王八年的师鼎高80多厘米,有铭文196字,是周原近年出土铜器中最大的一件。同出的还有年代与之相近的师臾钟、即和恒盖等有铭铜器。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出土西周铜器37件,铭文一二百字的有5种 16件。其中年代属恭王前后的十七年卫、三年卫盉、五年卫鼎和九年卫鼎(即所谓“裘卫四器”)以及夷厉时期的匜,是研究西周中晚期土地交换和诉讼制度等的重要史料。1976年,扶风县庄白出土西周铜器103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土铜器数量最多、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批。其中74件有铭文,主要是以史墙盘为代表的微氏家族铜器群,年代相当于西周早中期的昭、穆、恭、懿、孝诸王时期,也有个别年代更早的。1981年,扶风县云塘附近的下务子村出土的师同鼎,年代为西周晚期,有铭文54字(系全铭的后半),内容与征伐鬼方有关。
窖藏的形制和年代
埋藏铜器的窖穴为圆形袋状或长方形,坑壁未加修整,均为仓促挖成。坑内所埋铜器并非作于一时,往往大小套合,层层叠压,放置较乱,有的用草木灰填塞。地层明确的窖藏,坑口都开在西周文化层内,有的相距不远便有大型建筑基址,又常包含西周晚期的陶片,表明这些铜器很可能是平王东迁时埋藏的。许多窖藏出土铜器的年代下限属夷厉时期,有的更可晚至宣、幽时期,这也是窖藏年代为西周末年的证据。
- 参考书目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丁乙:周原的建筑遗存和铜器窖藏,《考古》1982年4期。李学勤:青铜器与周原遗址,《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2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