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aonanzu yinyue
[外文]:music of Maonan nationality
毛南族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河池、南丹和都安等县,而以环江县岜音山麓的上南、中南和下南等地为主要聚居点。人口 38135人(1982年统计)。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由于长期同汉族、壮族交往,毛南人多通汉语和壮语,并通用汉字。毛南族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及师公、道公音乐。
民间歌曲
按传统习惯分为:"欢"、“比”、“耍”、“排见”和“梭侬”5种。
欢亦称“啰喂歌”,因有固定衬词“啰喂”而得名。一般在男婚女嫁、祝贺生日和新屋落成等喜庆节日里唱。分“欢条”和“欢草”两种,均为男声或女声二重唱。欢条的歌词以5字8句为一首,采用勒脚歌形式(亦称三节歌,即每首歌词由8句组成,演唱时分成3节,要叠唱成12句,其顺序为1234,5612,7834),押腰脚韵。此外,凡偶句歌词皆叠唱。其结构为两对相似的上下句组成的复乐段,第1段终止于羽音,第2段终止于宫音,从而形成同宫系统的羽、宫调式交替。低声部主唱,高声部自偶句的后半句中加入。欢草是啰喂歌的变化形式,5字4句为一首,每首歌开始必须以第4句作为歌引,并重复一次,然后按歌词从头至尾演唱直至结束。
比亦称“啰嗨歌”,因有固定衬词“啰嗨”而得名,是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唱的山歌,音乐较明朗欢快。有单声部和二声部两种形式,单声部的有“比探情”、“比高腔”两种。二声部的又分5字句的“比单”和7字句的“比条”,以及它们的变体“比草”等。歌词都是勒脚歌形式。音乐则是上下句构成的乐段,终止均落羽音。“比草”的歌词由8句组成,每句3、5、7 字不等。曲调由8个乐句组成,字密腔少,速度较快。
耍是一种流传很广的儿童歌谣,歌名《不怕大老虎》,只有一种曲调,有单声部和二声部两种,音乐节奏明快,轻松活泼。
排见是一种叙事歌曲,多由歌师演唱有人物、有情节的历史故事,如《螺蛳姑娘》、《谭氏始祖歌》等。歌曲由引子、主要段落和尾声3部分组成。歌词为7字句、5字句不等,句数可多可少,但一般要偶数,押脚韵。音乐由上下句构成,与语言结合紧密,节奏自由。
梭侬又称“啰啦啰啦啰”,是母亲哄孩子的催眠歌,速度较慢,旋律平稳。音乐结构与排见基本相同。
师公、道公音乐主要用于宗教活动。师公音乐也用于演唱民间故事。师公音乐主要来自民歌中的欢和比,旋律性较强。道公音乐大部分为念诵性的曲调。师公演唱时的伴奏乐器有唢呐、箫、笛、牛皮腰鼓、长鼓(又名黄泥鼓)、小鼓、小锣、钹、木鱼和碰铃等。道公演唱时则只用打击乐器伴奏。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师公音乐和民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毛南戏,受到群众的喜爱。
毛南族音乐的特点是:
(1)多使用五声羽调式、宫调式,其次是商调式;
(2)旋律进行比较平稳,很少有五度以上的大跳;
(3)旋律的发展手法多运用重复或变化重复;
(4)二声部民歌属支声复调性质,主要是男声或女声二重唱。在声部结合上,以低音部为基础,高音部随着低音部的起伏而变化。声部的进行多是同步同向进行,以合为主,时分时合。声部关系以大小三度、纯四度、纯五度和大二度音程最为多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