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ulan Muqi
[外文]:Ulan Muqir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种小型文艺演出团体。蒙古族语译音,“乌兰”意为红色,“牧骑”意为嫩枝,演释为红色文化工作队,又称红色文艺轻骑队。
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第一个只有12个人的乌兰牧骑──锡林格勒盟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它是根据草原牧区地广人稀、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群众文化生活贫乏的特点建立的。其组织形式短小精干、行动方便,活动内容广泛多样。它以演出为主,同时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普及文化、科学、卫生知识,兼做各种生活服务工作。它的队员除掌握的艺术专业外,还常常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如照相、绘画、医疗、理发等各种本领。因此,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和爱戴。到1963年底,内蒙古全区已建立了30个乌兰牧骑。1964年乌兰牧骑到北京汇报演出,毛泽东、周恩来、乌兰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热情的支持和鼓励,称赞乌兰牧骑“是一面值得骄傲的文艺界红旗”。1982年全区已发展组建成80个乌兰牧骑,拥有千名左右的队员。全国各地,特别是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相继建立了许多乌兰牧骑式的小型演出队。1983年在北京举行了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文艺会演。由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吉林、辽宁、青海、甘肃、宁夏、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的16个乌兰牧骑式演出队表演了200余个文艺节目,评选出60个优秀节目。
通过长期艺术实践,乌兰牧骑中涌现了许多艺术人才,如老一批队员中的热喜(蒙古族)、伊兰(女,蒙古族)曾于1960年出席全国群英会。1981年内蒙古鄂托克旗和鄂温克旗的乌兰牧骑出席了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1983年内蒙古乌兰牧骑队员萨仁(女,蒙古族)和甘肃省乌兰牧骑式演出队队员雅荷洁斯(女,裕固族)荣获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文艺会演优秀表演奖。
内蒙古的乌兰牧骑,植根于民族民间文艺传统和人民生活的土壤里,25年来创作了很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如《巡逻之夜》、《为祖国锻炼》、《顶碗舞》、《鄂尔多斯婚礼》、《筷子舞》、《牧民的喜悦》、《达拉根巴雅尔》、《看望我们的边防连》等,对普及和发展民族文化以及各民族民间歌舞的挖掘、 整理、 发展、创新作出了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