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181~234)是什么?

诸葛亮(181~234)是什么?,第1张

诸葛亮(181~234)是什么?

[拼音]:Zhuge Liang




中国三国时期政治家和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东南)人。东汉末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但“躬耕于野,不求闻达”(《诸葛亮集·进诸葛亮集表》),人称“卧龙”。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前出师表》),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身任军师,丞相。刘备卒后,辅佐后主刘禅。曾六出祁山,志在统一,未能成功。234年8月卒于北伐军中,谥“忠武侯”。著作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在政治上主张统一。他在“隆中对策”中提出了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目标,其方针策略是:占据荆州、益州,整修内政,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东联孙吴,北抗曹 *** ,逐步统一中国。这个计划表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在政治思想上,诸葛亮兼具儒法,杂以道家。认为法治是治国之本,整治混乱的秩序,必须威之以法,限之以爵,法行则知恩,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答法正书》)。至于如何实行法治,他认为:

(1)赏罚要公平。赏不可虚设,罚不要妄加;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

(2)“私不乱公”。不能用私情来枉法,内外如一,亲疏不别,铁面无私,秉公办事。

(3)执法要以身作则。执法人的一言一行,人们有目共睹,要做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身正才能令从。诸葛亮以挥泪斩马谡的实际行动为他的法治主张树立了威信,使蜀国“风化肃然”,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诸葛亮在厉行法治的同时,也主张为政以德,将德政视为“安民之本”,提出了“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便宜十六策》)等政策。他还吸收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认为“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成矣”(同前),把维护和巩固君臣、父子、夫妻等伦理关系作为治理天下的重要政治000原则。为了正纲理纪,他比较强调“顺天”和“忠君”。上顺天,下忠君,这是诸葛亮终身奉行的政治信条和行为准则。他还汲取了某些道家思想,主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同前)。在个人生活和志趣方面,他受到道家淡泊无为思想的影响。

诸葛亮利用其刚柔相济、德刑并施的政治思想,有效地治理了混乱腐败的蜀国。他对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他的恩威并用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他一生绝对忠于蜀汉小朝廷和刘氏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后世统治者树为典型的忠臣形象。因为他忠诚,克己奉公和足智多谋,也受到民间百姓的推崇和喜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397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8
下一篇 2022-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