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孙公司新职位能不能去,从标题上也能感受到。
诚然,不管系统的性质如何,都会有新成立的事业部、新的子公司、新的部门包括新的岗位。怎么才能区分好坏呢?尤其是有多个工作机会可供选择的时候。
简单的方法就是我这里写的,特别是重新定级法,“有工作机会,和现在的工作定级差不多。你选择哪一个?》有的人打不上分,或者分数相差无几,我们要根据企业的性质做一个战略判断。
我们去一家公司,当然是在乎长期发展,或者至少是相对稳定的。我们绝对不指望一进公司就离开或被裁或留下。跳槽战术要符合整体职业战略,不能有几个月的短期职业经历,这是我们简历中不吸引人的部分。其实这篇文章就是像下面这篇一样,解决这个群友的尴尬。
很多男生很帅,女生很漂亮,但是简历都不漂亮。来看看为什么不好看。如果你的简历没有挂在脸上,他(她)会觉得不是你的长相。
其实体制外新的事业部、新的公司更多,所以有新的工作。比如阿里最早发展淘宝这种国内电商,然后无数资本进入。
大公司腾讯也来做电商,叫拍拍。这个拍了大概五六年,还是卖了。最后是否倒闭,要看新股东是否有资金和水平继续经营下去。所以如果你在2011年加入了腾讯新的子公司,你迟早会被辞退或者出售,因为这个事业部在2015年就已经关闭了。
今日头条也在准备做电商,2017年左右成立了自己的电商公司。品牌名称是值得的,容易购买或鲁班购物。估计现在也差不多了。其实不仅如此,后面还有很多事业部包括子公司,寿命都很短,包括和知乎的竞争叫“悟空问答”,寿命也就三四年。结束了。比如吴空的问答涉及200个岗位,大概20个人回总部,另外180个算裁员。
阿里还做了一个知名的线下快消事业部,叫盒马鲜生,是菜场和餐厅结合的一种形式。目前在国内很受欢迎。但其他巨头也尝试过几次。我告诉你,美团做到了。叫什么来着,大象新鲜,撑不了两年,就歇业了。最多的时候,美团的子公司也在上海招了几百人,但是后来都退学了。
我为什么要知道?因为我们的一些团友被小象从传统连锁店挖走,很快就因为不称职被辞退了。其实哪里没能力,那几百个员工没能力?你应该说老板无能。但是要说本质,当然是市场风险的问题,不是有钱就能入行的。
没有人能逃脱市场的风险。阿里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包括一些金融业务,包括模仿今日头条的图文推送等文化事业部,以及线下无人售货、人脸识别、直播、社交软件、招聘以及电影、订票、地产、汽车、石油等相关事业部和子公司。,这些都有很高的失败概率。
企业做大了,就会涉足新的行业。除了市场风险,更大的风险叫政策风险。比如你想涉足一个行业,你会因为不懂规章制度而注册公司,招人,但是政策不允许。不需要举例。即使母公司是巨头,但被点名批评了几个,抢着买菜买团的那几十家基本都倒闭了。相关人员的主要去向自然是失业。你可能不知道,这些巨头很多都进入了房地产、早教、培训市场,包括JD.COM、头条,结果自然是关门 # 8230;#8230;
总结上面那句话,私企、私企、外企等非体制内公司,因为要拓展市场,开拓新业务,所以必须尝试建立新公司。这就是企业创业,也叫跨行业,转移生产,成长,多元化。这个过程主要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社会趋势甚至科技进步。现在公关突发事件也是危机之一,导致成功率比较低。成功,暂时在这里定义为成立,存活6年以上,盈利。
由于老板或者大股东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最后新公司的成功率在国内大概是10%。但是员工不理解,还是有成败二元思维,认为成败百分之五十,成功率百分之五十。
如果有人有钱,有商业经验,有健全的组织架构去创业,创业的成功率只有十分之一。在这里,大家可以理解我说创业成功率2%低的原因了。
让我们把它拿回来。如何应对体制外巨头的新阵地,比如新的事业部,新的子公司?我的建议主要看年龄和工资。
年龄方面,35岁之前可以进去,因为据统计,22-34岁本身就是体制外的人,平均每1-2年换一次工作,而巨头的新子公司注册解散大概需要3-5年,有的还要8-10年才能关闭。后两者比你这个年龄的一般跳槽周期都要长。你还在乎什么?
在这期间,你的想法会发生变化。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年轻人不到三个月就完全推翻了自己的结论。他入职前比较珍惜这个就业机会也是常事。他怎么知道她会在半年内换工作?
这类似于选择哪个对象纠结了半年。结果谈恋爱到分手只用了半个月。比如你只花了5分钟洗澡,却花了50分钟选择洗澡时听什么歌。
所以,年轻的时候不要奋斗。相反,如果你已经35岁以上,尤其是已经结婚,有了老宝宝,尤其是另一半不上班或者工资低,你就要小心了。不进去就被辞退。
当然,工资是你上家的两倍多。你也可以试试。
你可能不知道,80%以上的辞退都是因为客观原因,也就是企业的原因。个人表现不佳或懈怠占解雇的比例不到20%。
那么,解雇风险这么高,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在求职的时候,当然是选择不容易倒闭或者裁员的公司,尤其是单位。
没有一个单位是不裁员的,只是相对性,我们将一家公司一年内全部员工全换人了,叫做100%的人员流动率: 那在中央国家机关流动率可能也就2%,省级机关算5%,市县8%,乡镇算15%吧; 则事业单位正式员工我们按照10-15%流动率去评估,央企也有个大概15%上下; 国企总平均算15-20%流动率; 外企500强也差不多20%流动率,类似一年下来10个同事有2个换成了新面孔; 中小外企大概30%流动率; 互联网巨头、华为等正常大概40%人员流动率; 民企上市公司以及台企大概50%; 小民企小私企夫妻老婆店和创业公司,那流动率就高了,大概70%; 还有超过100%的你难以想象,也就是大多数岗位一年之内换了2-3个人,这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主要出现在保险、直销、房产中介等行业,这些企业有可能达到100%-300%甚至500%的流动率,人海战术,类似一家快餐店薄利多销、跑量,一次开饭时间翻台率达到了四五次之多。以上,我们说互联网巨头的离职率是40%。互联网巨头新子公司的离职率如何?一般是翻倍,也就是60-80%,接近普通创业公司的水平。
所以大家进入互联网巨头新开的子公司要慎重,因为你包括你的公司都是实验品。股东也知道存活率不到10%,但也必须告诉你成功率100%以上,鸡汤满了,否则你不会来。
然后,我们说国企平均离职率15-20%。国有子公司呢?也大致翻倍,换手率30-40%。国有新太阳公司呢?继续翻倍,60-80%的换手率。
子公司孙公司的上面这句话,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下图可以看的很清楚。我们这位帅气的朋友加入了A公司,一家国企的子公司。
他们集团母公司的离职率在15%-20%左右,群友所在的子公司A的离职率在30%-40%左右,子公司B的离职率在30%-40%左右,孙公司C的离职率在60%-80%左右。所以最不稳定的位置是C公司的员工,然后是C公司的总经理,然后是A公司的员工,我们的群友,然后是群友的领导,A公司的CEO。
当然,如果两个CEO//总经理有关系,就会被带回总部。如果是我们群友投资的话,一般来说,子公司和孙公司注销的时候,群友就下岗了;但是裁员不是辞退,所以如果总部不准备撤销A公司,那么群友会比较安全,因为他的领导,也就是A公司的CEO,领军令状的人会被换掉,然后群友会换另一个领导。
朋友根本不知道怎么做工作。方法就是多讲计划、愿景、长远,少做甚至什么都不做。就一个字,“忍”,直到A被C赶走,或者直到A被取代,或者你加入C把A赶走。
以上问题,虽然关系有点复杂,但都是群友从外企跳进来的。目前你还能理解他的话。再过一年,你体制外的人就看不懂了,因为ABC公司和人员会被集团总经理、公司、分公司、企业总经理、分公司总经理、分管总经理、部门总经理等各种词汇代替。,你就更不会理解他们了。
事不宜迟,我们回到文章的半个标题:国企新成立的子公司也是国企吗?
当然,只是离职率高,倒闭的概率也不小。和体制外外企、互联网巨头总部的员工差不多。工作作风和体制内差不多。企业都是体制外的,也会裁员。
下一个问题:你能去吗?
要具体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很深,读完要2分钟。
作为部门负责人,我们有一些年度预算要做,包括一些培训费、团建费、招待费预算,今年都要用。如果不用的话,明年就很难申请或者不多。所以,我会鼓励员工花这个钱,回来报销。
不管我们从事采购的是什么样的企业,有时候都会指定供应商从我自己注册的贸易公司购买一些螺丝螺母的小零件。我们为什么不让供应商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呢?我主要是赚差价,供应商给我面子。但是我的X公司还是要注册的,不然就变成灰色收入了,无根现金会被记录,很容易被发现,被抓。
还有胆大的,让供应商直接把东西卖给自己的Y公司,然后把自己的贸易公司Y加入合格供应商名单,还收取20%的毛利。这太神奇了。举个例子,这个 *** 作一年的采购金额是1亿元,贸易公司Y一年的毛利大概是1600万元。
以上,为我X和Y甚至是我建的一个小厂Z工作的员工,都是我的公司员工。我会为各种项目注册各种类似的公司,简称项目公司。制造业的每个项目一般都有3-5年的寿命,所以一旦寿命到了这些企业,我就会取消或者转产或者关停,等待以后使用。为我的公司工作的员工注定要在这里呆上几年,当项目结束时,他们注定会被解雇。
所以数量越少的公司,尤其是项目公司,就不要去了,尤其是你这种大龄中年人,容易倒闭,倒闭。
再者,我们工厂和生产线的布局也经常调整,包括设备经常买回来闲置不用,然后又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打折销售。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是一家500强的公司。厂长没有决定供应商的权力,人事权只是申请权和使用权。我们不能自己做决定。采购、财务、海关事务、RD、设计等。都是在总部,厂长只有运营工厂的权力。但他有采购设备、工装模具、厂服、班车、垃圾处理的权力,包括生产线的布局、工厂的内部装修,他可以装修好几次。
对于以上每一个动作,公司都会花一些钱。每一个花钱的项目都类似于一个生意,有供应商和卖家,是后者的销售。这样的销售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不需要三方比较和比价。所以厂长从这些重复的项目中获得个人利益,比如不断的改造工厂,重新安排生产线,雇佣和裁员,买卖设备等等。
当然也有人问“这么盲目花钱怎么办?”?一般他会做各种报告,证明自己一年为公司节约了比如说2000万,所以花800万去改善是值得的,应该鼓励。
再者,我们公园的地面、布局、花草也经常维修翻新,有时一年多次。这是修理和日常维护项目。如果不做,明年这部分预算就没了。所以连附近的路每年都在不断的修,人工湖里的黑天鹅也换了很多。重要的是不断改变,改变也是一项工程。
写了这么多,一个公司如果最后想做大,据说还得和微信竞争。不可能,海口很大,你也知道不太可能成功。但是上面的预算批准了,我们就可以成立斐泽信的总部,在全国各地设立分公司,招人,各种人都想进来,因为是大公司的子公司。
两年后,人员大致成型,在全国招募了2000人。这是一家有国家背景的创业公司。但这绝对是亏损而非盈利。持续了三年,终于在第六年的时候憋不住了。这2000人中大约有200人从总部来,又回到总部。子公司A所属的800个类似关系户,一部分会被安排到其他事业部,大部分会被辞退。属于孙B公司的1000人还是外包的,直接通知外包人力公司拉回来,不要做了。至于人力公司是否和他们解约,我们也管不着。
最终,这个群体下与微信竞争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总寿命约为6-7年。员工从零到2000再到零,用了7年,第8年结束。但是一共花了20亿,每一分钱都干干净净。其实有来源,甚至有发票,可以通过任何内部审计和会计审计。但你不能因为我的损失而责怪我。
覆水难收。我觉得还是可以去集团子公司,孙公司要慎重;郭的创业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算了,尽量不去,因为已经把要倒闭的项目规划好了;郭的主营业务有公司挂靠。如果有实际用途,可以去。比如上海汽车创办的SAIC金融,就可以去这里。但SAIC与腾讯进行问答比赛是一个笑话。它注定最多关闭七年,即使你知道它是失败的,你也会去争取它。这是别人的目的,与你无关。
最后记住,郭企业的互联网事业部和互联网分公司,不要去,大概率是前面提到的项目公司。不过郭企业的互联网部门可以去,因为他们也需要数据分析师,程序员,新媒体,网站维护,微信官方账号,微博甚至直播。和你在互联网巨头的同学比,你要闲5-9倍,当然可以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民自发贡献,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文(http://www.diemang.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网站涉嫌抄袭侵权/非法内容,请发送电子邮件至907991599@qq.com举报。一经核实,本网站将被立即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