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过年没有年味_为什么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因为我们不在是孩子了?

为什么现在过年没有年味_为什么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因为我们不在是孩子了?,第1张

为什么现在过年没有年味_为什么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因为我们不在是孩子了?

就算过年越来越没有了年味又如何,我只知道与亲人团聚的那刻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久违的激动和兴奋。小编整理了为什么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希望能帮助到您。

为什么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春节,俗称过年,对于华夏儿女而言,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阖家团圆、辞旧布新,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与憧憬。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当春节前后亲朋聚在一起,都会听到不少这样的感慨:“现在的春节越来越没年味,越来越没意思了”。

有人如此总结春节的“没意思”:一个字,累;两个字,消费;三个字,大聚会;四个字,胡吃海睡……按理说,老百姓的日子日益红火,节日应更有味儿才对,为何现实体验恰恰相反呢?到底是年变了,还是过年的人变了?

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很多人尤其是9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记忆中,以前过年不是这样无趣的,而是充满欢乐与期待。那时候,无论是尚未跨过温饱线的农村,还是刚刚解决温饱的城里人,一到腊月就掰着手指头数日子。

对小孩而言,过年意味着放鞭炮、压岁钱、好吃的、新衣服;对大人来说,春节则是走亲访友、把盏欢饮、舞龙耍狮。如今,这些内容大多并未改变,但是盼望少了、热闹少了。

很显然,物以稀为贵。当平常也能享受到和过年一样的生活时,人们对年的热情必然会消减,这种生活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随着物质的充裕,美食新衣等已不再“珍贵”,平时也能唾手可取。

正如文化学者朱大可所说,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春节确实是“食物摄取的狂欢仪式”,如今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饮食和春节期间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另外,与过去匮乏的精神文化生活相比,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社交、团聚只不过是发个微信、打个飞的的事。

不论这种需要的满足是否长久真实,电视电脑手机以及各种社交软件的确提供了大量的精神营养,与之相比,传统过年的内容则逊色不少。以今年春节为例,某支付平台推出抢红包、集福字的活动,使不少人离开春晚投身在摇手机求福字的大军中。

为什么?因为这些活动新鲜、有趣。从这一层面看,是年变了,年的魅力在不断减弱,其吸引力被高速前进的社会列车逐日削弱。甚至可以说,过年的方式变了,毕竟春节时网络上还是非常热闹的。

城镇化的推进

然而,更深层次的变化依然在人。年味越来越淡的最重要表现,便是为过年精心准备的人越来越少、对过年的重视在消失、过年的诸多风俗也越来越难延续下去。

人口的大量高频流动冲淡了年味。原本,过年这一习俗,是生发并成长于农耕文明之中的。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表示,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了过年的时候,大家一起休息、娱乐,老早就开始准备过年,年味肯定要浓厚一些。

而现在很多人都不在家乡生活了,有多少精力为营造年味儿做准备呢?数据证明了这一点。新华社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94亿人,其中人口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纵向来看,近五年来流动人口增幅超一成。

未来一二十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20年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增幅将会继续扩大。在外务工人员大多到年跟前才回家,初4、5又急匆匆离家返回工作岗位,尤其在独生子女年代,子女是在这家过了年又往另一家赶赴。

这样,越来越多的家庭热闹也只是一刹那,瞬间又变得冷清,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使年变短、内容变少甚至成为一种流于表面的仪式,失去了全家人为过年做准备的乐趣。

现在,乡村的腊月还在,但踩高跷、扭秧歌的汉子姑娘不在了,年味和他们一起,背井离乡。老人和孩子守在村口,像等待一场雪,守望他们归来。

与此同时,由于住所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往的很多过年习惯很难再现。在众多的春节习俗中,放鞭炮应该是最为喜庆的一个了,这也是小孩子最喜欢玩的内容之一。

春节期间,一串串鞭炮“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响着,给春节增添了许多热闹、喜庆的氛围。近年来,基于空气污染、人身和公共安全等因素的考量,禁放、限放烟花爆竹已经成为常态。

居所而言,过去人们大多居住在土坯房里,现在则多住在砖瓦房中,更多的人住着商品房,灯笼无处挂、福字门神年画春联无处贴,节日气氛自然冷清了一些。舞狮子、踩高跷、街头评书等民间娱乐,现在也基本看不到踪影。

行走在大街上,霓虹彻夜闪烁明亮,古老中国正在如童话般崛起,而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和一些曾经深入骨髓的文化与传统告别。

为什么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过年变得越来越没有年味了。我时常在心里问自己这个问题,却百思不得其解。只是感觉,年年有新年,一年却不如一年。

是不是人长大了,心中的期盼没有了?或是吃的东西多了,过不过年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了?还是过年过的麻木了?

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但可以确定的是,很多人都感觉到了年味的渐渐消失,却都无能为力。总想做些什么,却又无从下手,只能默默看着“年”离我们的渴望渐行渐远。

年味到底去哪了?

我总觉得,现在人际关系的淡漠与此不无关系。现在的拜年可以说是一种形式,早已没有了以前的那份真诚和质朴。宁愿和摇来的陌生人聊天,也不敢和身边的同事说说心里话。网上说的是真话,生活中说的是假话。

过年了,最需要亲人朋友的探望和祝福,需要邻居间的相互走访和看望,这会让人感到温暖有加,有句老话说的好:“远亲不如近邻。”

现在却不再走访了,邻居身在咫尺,却似相隔万里。过去的拜年问候,道出真情实意,可是现在一个短信群发就算完成了任务,礼节性的应付一下,或者在微信群里发发红包抢抢红包,这样的过年于人于已都早已不是那回事了。

或许每个不同的时代,都有每个人对于过年不同的记忆和感受。

物质贫瘠的那些年代,人们心中的过年,也许仅仅就意味着能穿上一件新衣服,能吃一顿可口饭,能在几天过年的时间不去地里干活。这大概就是人们心目中能够向往和追求的,比过年更有意义的一种知会和真实。

比起从前,也许,当下人们的过年,更贴近年本身的味道。当物质生活不再成为困扰人们心志的枷锁,精神内质的丰盈,便有意无意的在时空里填充。

我们的新年永远是我们的新年,回家“过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永远的基因,是对家永恒的爱的主题,也是家对游子爱的呼唤,更是儿女对家无比的眷恋和依赖。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生活大事,是任何文化形式也不可能剥夺或改变的。与其说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不如说春节作为一种具有仪式特征的活动所传达的理念正在逐渐淡化。

虽然年味一年不如一年,但过年总还是会有让人兴奋、激动的时刻。

虽然人们嘴上都抱怨着说过年没意思,但还是在过年的时候马不停蹄的往家里面赶;虽然大家都吐槽着毫无看点的春晚,但还是会在除夕那天晚上不自觉地打开电视看春晚;虽然过年越来越缺少仪式感,但到了一年的结尾总还是会有无限感慨。

就算过年越来越没有了年味又如何,我只知道与亲人团聚的那刻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久违的激动和兴奋。

父母每年日日夜夜期盼的也不过是过年时能多和我们相处一段时间,而我们嘴上说着嫌弃,但家、父母永远是我们的依靠。

所以,过年一定要回家,即使实在没办法回家,也要和亲人多多联系。亲情是过年最为珍贵的情感了。

过年也不会越来越没有年味,因为有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为之而努力改变。试着过年保持一个好心情,给家人朋友们多制造惊喜,也许你的年也会有别样风味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646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8
下一篇 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