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从古至今已经让我们数不可数,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出现了很多的科学家,不说古代,只说现代就已经数不过来,并且这些科学家都有自己的励志故事需要我们去学习,去领会。并且他们的成就也将影响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科学家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中国科学家励志故事:丁肇中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
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此外,通过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他进行的高能下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干涉效应的实验,为弱电统一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1981年起,他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他正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中国科学家励志故事:两d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曾荣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级科学进步特等奖,并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邓稼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是安徽人,在同一个中学上学,从小两人在一起d玻璃球、打墙球、比赛爬树,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d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d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d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d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d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d一星功勋奖章”,邓稼先就是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也为此献出了生命。“两d一星”最初是指原子d、导d和人造卫星。“两d”中的一d是原子d和氢d的合称;另一d是指导d。“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的“两d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d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d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d一星”的人间奇迹。“两d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核武器是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邓稼先等科学家研究的原子d和氢d就是非常厉害的核武器。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核武器在爆炸时,可产生几亿摄氏度甚至几十亿摄氏度的高温,能快速融化一切。光辐射只要涉及到人的皮肤,皮肤就会立即变成焦黄或黑色,并致使人体死亡。
冲击波,是一种机械波,通过介质震动传播能量。核爆炸冲击波与普通炸药的震动波性质相同。一枚当量为100万吨TNT的核d在爆炸时会即刻摧毁5.6公里范围内的全部建筑。冲击波直接作用于人体可造成各种直接冲击伤。早期核辐射,又称贯穿辐射,是核爆炸最初十几秒内放出来的Y辐射和中子流。它是核武器特有的一种杀伤破坏因素。人体在早期受到核辐射影响时,易出现休克和中枢神经系统失调,造成器官损伤、内脏组织损伤和免疫系统功能退化等症状。瞬间电磁波,核武器在爆炸时,可使空气发生电离,产生巨大的电磁场,电压为几百千伏。瞬间电磁波可破坏各种武器装备的电子设备,杀伤人员。放射性沾染,这是核爆炸所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地面、空气、人员和武器装备等各种物体的污染,主要释放粒子的Y辐射。这些放射性裂变的小微粒悬浮在空气中,造成地面、人员和物体表面沾染,可引发人体引起造血障碍、眼睛白内障、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生育能力下降或胎儿畸变等症状。
既然核武器有这么多的危害,为什么我们国家还要研制它呢?以下是我国政府在爆炸第一颗原子d时发表的声明:中国发展核武器,并不是由于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为了防止核战争,消灭核武器。
此后,中国政府又多次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就如何防止核战争问题一再提出了建议。中国的这些主张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赞同和支持。
中国科学家励志故事:李四光
李四光,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造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创立的地质力学,不仅圆满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根据他的理论,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国际上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东南方,紧靠长江北岸有一个叫黄冈,李四光这个名字,是后来李仲揆去上学的时候,需要填写报名单,李仲揆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随手就写了个“十四”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年龄。可是,他马上便发觉填错了栏目,这下可怎么办呢?聪明的李四光就在“十”字上加了几笔改成“李”字,可“李四”这个名字实在不好听,正在为难的时候,李四光抬头看见堂中上方挂着一块大匾,上写“光被四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又加上了一个“光”字。从此,李仲揆又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就叫“李四光”。
李四光童年的时候,家庭生活是非常艰辛的。一家数口仅靠父亲办私塾收缴学生的一点学费来勉强维持,如果遇上灾荒年,私塾的学生少了,就有断粮断炊的危险,不得已时也只好从当地的地主家里租借。所以,李四光的母亲也经常纺线织布,换些零用钱。特别是李四光的父亲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曾经因与黄冈的革命党人有来往被迫逃离家乡,去南京躲了一年多,家庭生活就更加艰难。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当他50多岁的时候,还不时想起幼年的苦难,深为自己的父母所忍受的种.种苦楚而痛心。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他常常帮着妈妈打柴,舂米、推磨、扫地、提水、放羊、割草等,几乎样样事情都能干。
5岁的时候,李四光开始跟一位姓陈的老先生启蒙,6岁转到父亲的私塾里,随父亲念书。李四光学习的时候,刻苦认真,勤奋用功。每天从早到晚,朗读、背诵、练字、作文忙个不停。他不贪玩,老师不在的时候,依然能独自学习,而不像别的孩子一样,爬桌子,踩凳子,闹翻了天。李四光从小就喜欢动脑筋,问问题。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一起捉迷藏的时候,看到村头的一块特别大的石头,他就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这石头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周围没有这种石头呢?也许是个偶然的巧合。他后来果真成为着名的地质学家,还曾科学地回答过他孩童时的疑问呢。
李四光小时候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什么小船啦,小汽车啦,各种色彩的灯笼啦什么的。他心灵手巧,同龄的孩子都喜欢他、佩服他。特别是,他富有同情心,对左右邻里的穷苦人有很深的感情。有一次,天气很冷,一个小偷摸进私塾里把同学盖在被子上的棉衣偷走了,被同学捉住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狠揍了一顿,最后还被吊了起来。但是只有李四光没有动手,他只是悄声不响地拿来一条板凳,垫在小偷脚下,劝诫说以后不要再做坏事了,不然挨这么多打,可怎么受得了呢?
1902年5月,湖北省开始兴建大、中、小各种学堂,少年有志者,都愿意来武昌上学。消息传到黄冈后,李四光也向父母提出了上学的要求。父亲很支持他,从乡亲手里借来路费;母亲也支持他,特地将自己出嫁时的嫁衣给李四光改制了一件棉袍子。李四光告别父母,第一次远离家乡,前往省城武汉求学。1902年冬,李四光进入武昌第二高等小学堂读书,由于该学校是寄宿制,全部食宿均由学堂供给。李四光全家都很高兴。在这里,李四光学习非常用功,他如饥似渴地吸取各种知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由于没有人帮助疏通关系,直到1904年7月,他才被破格选派去日本官费留学。李四光回黄冈向父亲辞行,随即乘船去日本。但官费有限,他只好买了统舱票,以便节约开支留作它用。第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学习,李四光心情无比激动,特别是当船驶出上海吴淞口,眺望大海,波涛汹涌,茫茫无际;小小少年,心旷神怡,站在甲板上,久久不愿回舱。他的思绪随着海风海浪飘得很远,很远?
经过漫长的旅行,轮船终于抵达日本的横滨港,后又乘汽车来到东京,但不巧的是,临行前,亲友饯行,李四光多吃了些甲鱼之类的荤腥,在海上又着了点凉,所以一到东京便腹泻不止,医院诊治为痢疾,并对他隔离治疗,只得借钱治病。这次病对他影响很大。当大夫劝他平时多吃素少吃荤时,他永远记住了这个劝告,几乎一生饮食清淡,至多吃点鱼呀蛋呀什么的。所以,有的朋友和他开玩笑说,李四光只是吃一些不会叫的东西。
在日本,李四光首先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主要学习日本国的语言和初等数理比。1907年7月毕业之后,李四光又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据说,这个学校每年仅能吸收中国留学生10名左右,而报考者竟达千余人,李四光能够考中,是极其不容易的。
在学校,李四光学习刻苦,生活依旧清贫。每月收到的官费用于必须的开支后,已所剩无几。为了省钱,他常常把生米放进暖水瓶中,加上开水,浸泡一夜,第二天,凑着咸菜一起吃下去。除了学习、生活,李四光更关心祖国的命运。他常步入留学生会馆,听演讲,听报告,结识了许多民主革命家。他剪掉自己的辫子表示站在革命一边,拥护革命。1905年7月,李四光终于在东京见到了他敬仰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大会和宣誓仪式。孙中山曾亲切地摸着李四光的头说,你小小年纪就参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当时,李四光年仅16岁。
1910年7月,李四光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结束了7年留学日本的生活,和同学们一起返回祖国。不久,他被派到武昌县花林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从学生到教师,李四光感受到一种新鲜和责任,他对学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当时,李四光正在北京参加留学毕业生的全国统一考试。他听到消息后,异常兴奋,立即收拾行装南下。回到武昌不久,李四光便被委托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来,又改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等职。然而,革命的发展并不是像他想象的一样。不久,袁世凯上台,打击和排挤革命党人。李四光发展实业、造福人民、建设新湖北的宏伟计划已成幻想,他内心郁闷,陷入彷徨之中?于是,李四光产生了再去读几年书,走科学救国的道路的想法。1913年7月,李四光由官派出国,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继续深造,年轻的李四光如愿以偿。当时,和李四光一起留学的有4个人,政府发放的路费全是金条。李四光告诉同伴:“你们慢慢收拾行李,我去银行兑换钱币。”当李四光来到银行的时候,一身破旧的衣服引起了银行职员的怀疑,非但没有换回钱币,还被怀疑偷别人的金条而被抓了起来,任他如何解释也没有结果,连饿带冻,第二天才被同伴救回。尽管如此,青年李四光还心系父亲兄长,将自己旅费的一部分省下来交给他们,以供弟妹们上学之用。这是何等令人感动的情怀呵!李四光试图用所有的爱恋来报答14年乡村生活中父老乡亲所给予他的关怀与厚爱,就像他后来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一样,鞠躬尽瘁而又无怨无悔!
长途跋涉,远渡重洋,李四光第二次离开祖国,终于抵达伦敦。这里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故乡,是近代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如今早已车水马龙,五光十色,大厦林立。但在李四光的眼里,这一切无异于过眼云烟,他心里更渴求的是知识和科学。经过慎重的选择,李四光决定进入在采矿方面较为着名的伯明翰大学。他匆忙离开了伦敦,来到了英国西部重镇伯明翰城,在学校附近的一所公寓住了下来。李四光的确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学生,即使休息时间,也下放松学习。偶尔在假日走进公园,看看名胜古迹,身边也总是少不了一叠报纸杂志,或是一卷厚厚的书籍。在林阴里,在流水旁,他一坐下来就抄抄写写,或是思考一连串的问题。但平静的学习生活没有持续多久,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以英、法、俄为一方的协约国和以德、意、奥为一方的同盟国,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展开了生死大战。一时间,生活物资日益短缺,物价开始上涨,生活极度困难,许多留学生已无法忍受,纷纷离开英国。但李四光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从小养成的坚忍精神,节衣缩食,克服了种.种困难,把学习坚持了下来。他常常利用假期,跑到矿山做临时工,赚钱维持生活,继续完成学业。在这样艰难的时候,他乐观旷达,劳逸结合,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拉小提琴,并成了终生的爱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1918年5月,李四光用英文写成了一篇长达387页的论文——《中国之地质》,并提交伯明翰大学地质系。6月,他通过了论文答辩。由于这篇论文的提出,李四光被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不久,李四光接到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发来的聘书,请他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6年多的英国留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尽管国内依然是军阀混战,你争我夺,李四光还是接受了邀请,带着为真理奋斗的治学精神,带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1920年5月,李四光结束了漫长的求学之路,回到北京。此时,他已经31岁,在这年轻的生命成长中,除了幼儿时期和暂短的工作以外,他几乎都在不停的学习中忙碌着,东奔西走,上下求索。如今,对李四光来说,该是他向祖国贡献知识和学问的时候了!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中国科学家励志故事相关文章,更多内容请关注:考高分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