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为县行政区划调整

犍为县行政区划调整,第1张

犍为郡何时划归四川(最新消息四川犍为县撤县设市)

历史上西南犍为县和四川犍为县是什么关系?

犍为今属四川省乐山市的一个县城。它的名字来源于2000年以前存在于西汉时期的古代地名。但犍为地区的演变与其他地方不同。并不是今天的行政区县都恢复了古代州府的一些别称或者古名,比如今天的双流、广都,比如松潘、松州,比如宜宾、叙利亚等等。犍为,作为一个古老的名字,当年是一个县,比今天的犍为县大很多。

犍为县在四川地图上的位置

一、汉代犍为县的由来

犍为这个名字最早来自西汉时期中国西南部的犍为县。但是,这个区域为什么要命名为犍为呢?但是意思太模糊了,一般人都没多想。其实这是西汉武帝时期疆域扩张的写照,创造了大一统的辉煌。

当时新获得了大片西南部落地区,要按照汉朝制度建立新县。犍为字面意思是作为门户存在。古书《说文解字》的意思是前卫沟通门户,制约门户。这是最直观的解释。

从地理起源来说,还有一种说法,即《杨桦国志·卷三·蜀志》载:“谭,故夜郎之地也。有一座山,见干宝屠。”犍为在当地其实是以“千山”命名的,可能也有一定的依据。

先说县的划分。根据秦汉时期古郡的情况,汉武帝以前,四川成都及其周边大部分地区属于古蜀郡。秦早年灭巴蜀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蜀县辖区不涉及川西高原和川南山区。到汉武帝第六年(公元前135年),经过唐、孟,占领了西南的夜郎,在这个古国的基础上建立了犍为郡。按说,这个县面积不是很大,只有夜郎和南邑两县。据《华阳国志》记载,治(今贵州省遵义市)建县,实际建县是在次年(前134-前130年)。

汉武帝之所以要占领夜郎,过去一直流传的“夜郎自大”的著名典故,可能只是后来史书中对当地部落抵御汉朝的委婉说辞。其实后世都知道汉武帝野心勃勃,就是想把中土所知的周边地区完全整合到强大的汉朝,实现一个空前的天下一统。

元朝6年(公元前135年),东越(又称浙江东南部、福建北部的闽越地区)攻打南越(今番禺首府岭南,今广州),南越向汉朝求援。东吴大帝王惠(后称为大鸿胪)和大司农韩安国被派往东岳作战。东越王的弟弟虞山被逼杀投降。时任张羽县(今江西南昌市)范阳县令的唐萌,被王惠派往南越,顺便让他归顺汉朝,南越的赵虎被要求面见汉武帝。但是,当时对南越使者的选择存在矛盾。就《南越史记列传》而言,记载当时的使者是,而因年事已高被推掉,只说太子赵去长安当侍卫,相当于人质。

关于唐萌出使南越,然后发现夜郎的故事更新颖。当然,唐萌和朱庄都是使者。比如汉武帝时派著名的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苏武作为牧羊人名声很大。事实上,他并不是苏武的特使,他的同行有一个协议常惠。他和苏武在北海放牧19年,一起放出来。

因此,唐萌和朱庄可能在不同时期向南越派遣过使团。当时汉武帝虽然对南越太子赵在长安被劫为人质感到满意,但还是希望南越王能亲自上朝,然后不断派出使节催促。唐萌可能是在朱庄之后说服他进入朝鲜的使者,南越国王给予了他热情的接待。然后唐萌发现了交通问题。

影视剧中的汉武帝形象

唐萌在番禺吃了产自四川的冬青酱,得知它其实是从岭南西北部的张喜安河(今北盘江及下游的红水河)流向岭南的。因此,当唐萌返回时,他建议汉武帝通过夜郎路。毕竟,赵虎以生病为借口,无意去长安。汉军需要防备南越态度的变化,提前想象未来如何进军南越制服它。汉武帝对此十分赏识,于是以唐萌为中郎将(一说是中郎将,西汉多见),带领一千汉兵,另外一万多人带着粮草,从巴郡(今四川泸州市合江县,这里有人说“观复”是个错误)的观复前往南邑,迎击夜郎侯多通。

唐萌这次招抚夜郎是建元六年。但是,只是把夜郎后国改成夜郎郡,并不意味着整个夜郎地区都变成了一个郡。当然,夜郎后国一直代表着当地最大的影响力,其他的小城镇如、巨鼎、楼窝等很快就归顺了自己,然后正式建立犍为县,不断地覆盖其他地方,在治县初期曾在芝(今贵州省遵义市)。

后来,当汉军继续向南扩张,发生了一些力量,然后张喜安县成立。经过协调,出现了巴、蜀、犍为、四个西南名郡,犍为后来扩大为十二郡的正规大郡。就是班固《汉书》记载的汉末犍为县所属的十二郡:舞阳(今四川彭山)、南安(今四川乐山)、步道(今四川宜宾)、江阳(今四川泸州)、牛场(今四川简阳)、资中(今四川资阳)随着地域的扩大,在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 迁郡辖南广郡(今云南镇雄、威信),赵迪元年(前86年)迁辖博导城(今四川宜宾),为东汉犍为郡所辖,以记西汉中后期。 即便如此,在汉代还是一个比较常规的县。汉代的南安县位于今天的乐山市,但汉代的县城是否涵盖今天的乐山市很难确定,但可以作为一个关联的节点。

此外,这一地区周围的地区还包括一些部落社区,如邛崃、若、然雀、于斯、滇国等。,与大阳地区的部落一起统称为“西南夷”,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实际上有城邦住所,但也有流动和混合的社区。就在大朗地区基本实现稳定后,元光五年(前130年),汉武帝第二次派身在蜀地的司马相如到巴蜀,招安川西边塞部落,设张越、李绅、文山、武都四郡。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秋,滇南降汉,设宜州郡。

可见汉武帝成功招安夜郎地区,改犍为郡,是秦灭巴蜀以来整个西南地区又一个划时代的事件。犍为县的意义得到了各个时期先贤的高度赞扬。比如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顾在他的名著《天下郡县国利一书》中说:“正直之策,诚凿空”,他认为其价值可与张骞的“凿空”相媲美。

汉代夜郎地区的部落分布

二、汉以后犍为县的变迁

如前所述,犍为县在汉武帝建立阶段有过一次调整,即随着南方地区的扩张,设立了新的县,是在大野郎地区和南方南夷部落的基础上增加了郡县。在《杨桦国志·卷三·蜀志》中表述为:“元丰元年(前110年),犍为划归芷玄郡。元二年(前109年),分益州郡。”但书中片面认为犍为县域重新划分,对后人有点误导。应该说大部分是新提交给汉朝的西南民族地区,但也对之前已经设置的犍为县辖区进行了调整,一部分并入了仙司县。古滇国投降后,张喜安郡的部分地区(以及张越郡的部分地区)并入新建立的宜州郡,这就是汉代整个西南四郡的形成。

到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他喜欢乱改名字,对边疆部落不怎么尊重。新犍为县更名为喜顺县,迁址处设在舞阳(今四川彭山入海口附近)。虽然王莽喜欢翻来覆去,但这是犍为县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犍为县中心区正式从贵州遵义迁至四川成都南部。

然后,犍为地区在历代不断缩小。如汉安雍正元年(107)正月,犍为南部所分的诸提、汉阳成为“犍为属国”,与犍为的郡形成并列。加姓,汉阳将改朱体。如东汉末年建安十八年(213),宜州牧刘璋,分“芷江一姓”、“江阳郡”(今泸州市)。

从三国到南朝,时间跨度400多年,犍为县的县数在减少。当然也可以说主要是因为目前局势动荡,犍为县周边本来就是部落聚居的地方,随着局势的发展很容易脱离政府的控制。到东晋时,真正的犍为县只有舞阳、南安、博道、资中、野关等六七个县。南朝,县治改为博道(今宜宾市)。

由于南朝时期的特殊情况,犍为县逐渐消失,进一步演变为犍为县的历史背景。结果南北朝对立,双方还在交战,领土本来就不稳定。第二,这几年动荡太多,西南地区不稳定。比如东晋初期,巴蜀是十六国汉朝的疆域,是氐羌部落和大量北方流民进入巴蜀建立的。东晋中期,桓温上游吞并荆州,成为汉,完成了东晋的一大功绩。

刘宋之初,云南宁州华侨先设犍为县,后于靖平元年(423年)十二月,犍为县等华侨所设三县合并为昌松县,犍为县改为犍为县。所以历史上第一个“犍为县”其实最早出现在云南。南齐永明二年(484),南迁曾一度恢复为县,但不久即废弃。

从晋末到宋初,不断迁、设、废的局面与其背后形势的变化密不可分,而西南边疆多为荒芜,县署长期无法运转。梁武帝大同十年(544),破落的犍为县改为戎州,这是犍为县第一次完全消失。

随着县治的不断变化,是隋唐时期使犍为与今天的乐山联系在一起。自文帝隋三年(583年)起,再次恢复钱姓,以县制设置在川南小范围内,基本沿用至今。

《史记·西南夷列传》卷页

犍为县,乐山地区的一个地方,是梁朝建立的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地区。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划归嘉州(今四川乐山市)。自汉初以来,该县不属于犍为县,只有南北朝时期的戎州沈曦县在此设立。

犍为县与嘉州、戎州的关系是在杨迪大业三年(607)四月。曾经的容州改为犍为县,现在的乐山嘉州改为眉山县。然而,时间很短。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回戎州、嘉州。

此后,犍为实际上是嘉州辖区内的一个县城,后成为四川乐山犍为县。

三、蜀地犍为县的由来。

历史上的犍为县,自新莽时期迁到四川彭山舞阳后,一直被视为一个县,但这个县的发展毕竟另有渊源。

为了与犍为县有亲缘关系,最早的犍为县在北周吞并蜀后命名为舞阳县。自然,这是继承了舞阳县,犍为县在辛莽的时间。然后在隋文帝统治时期,改名犍为县。此后,这个县的名称从未改变,但县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

因为古代县城的辖区时大时小,新的县城可以随时增减。隋唐犍为县附近有玉瑾县、大浪县、野关县,都在今天犍为县和五通桥区的范围内。其中,大浪县在隋唐三百余年间两次被废,两次被立。玉瑾县,起初作为五通桥地区的一个单独的县,后来改名并迁址,成为犍为县的县令,最后成为犍为县的主城。

唐以后,从五代以后的蜀国到宋代,犍为县发生了一些迁徙。据史料《嘉定府治》记载,孟昶投降宋军并将其转移至开封府时,沿江地方民众的送别是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舍不得四川,孟畅缓缓驶去,在犍为待了一个月,流连于四川的山山水水,抚慰着四川人民。据说华锐夫人写“情话”是为了表达对家乡长辈的情谊。当时犍为县位于清溪,属于岷江之滨。至少在后蜀明德三年(936年)犍为郡所在地。据说是从东岸的宝成寺搬到西岸的清溪。

清溪作为主要的县城,从后蜀到明洪武,历时约400年。然后,从明朝开始,它从清溪搬到了今天的玉瑾镇。

犍为,从历史上的县到今天的县,从上面的背景演变,当然可以看出发生了变化。然而,似乎不仅仅是县级的差异。

四。稍微分析一下:犍为县为什么会变成犍为县?

汉初犍为县作为县级,是一个较大的县。从演化和演变的角度回顾史书,回看早期犍为县,总的来说犍为县和大野郎地区是大规模相互混居的。确实和今天的川渝滇黔至少四个省市混在一起,远远大于一般的县城。但这一时期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又被细分,至少以犍为县为基础,此外还调整了张伟县、宜州县和张越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是从大杨地区分离出来的。如上所述,它们与新开发的古滇国和南夷部落地区融为一体。

影视剧中的汉武帝形象

按张艺、宜州、张越三县来说,都属于南方,那么北方呢?根据明清以来的地方志回顾,汉代犍为县的北界其实可以延伸到成都东北的金堂县。如嘉庆《金堂县志·卷一·建筑与沿革》提到金堂县时,“汉为广汉县新都县之东,犍为县牛场县之西。”由此推断,犍为县最早接收古代西南各国诸州并归顺汉朝之后,所谓当时西南诸部落的全部边界。

当时是从成都的金堂县往南,往西到四川的单玲县,应该比较真实。但认为犍为县是云南南部及东南至东南的整个西南彝区,甚至覆盖了广西的边界,因为这样的面积显然比《汉书》记载的一县十二郡的边界大得多。

那么,犍为县为什么会在汉以后逐渐成为唐宋以后的区区县呢?为什么不保留相应的州级系统?显然与西南局势的演变密切相关。

魏晋南北朝犍为县的变化前面已经提到了。这400年的动乱中,汉朝的郡县制在这一时期已经逐渐瓦解。一是因为战乱频繁,二是郡县实际人口自然在减少,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低谷。

犍为县原属古代部落聚集区,与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局势关系更为密切。南方的东晋南朝为了有效管理,不断切断辖区。随着战局的变化,南朝为了更好的掌握它,继续迁都郡府。所以东晋南朝犍为县几易其主,自然与复杂的局势或政府对地方控制的扩张与收缩有关。

在以后朝代的发展中,这个地区作为部落居住区,实际上是在范围上缩小,特别是随着唐朝曾经强大的威望。首先,为了加强地方管理,有必要细分州县。众所周知,唐朝巴蜀人口增长迅速,成为数一数二的繁华地区。

其次,不能忽视唐中后期吐蕃、南诏对四川边境地区的多次滋扰。所以,鉴于非常客观的历史现实,政府不可能允许犍为地区出现像秦汉时期那样更大更粗糙的行政区划。比如到了唐朝,道教出现了,我们的使节也设立了。一开始一个建南路掌管四川大部分地区,一个土司基本可以。没过多久,东川和西川就分开了。宋代在东川、西川的基础上,又有四路,故名四川。

换句话说,随着历史的发展,唐宋时期,南方变得与北方并行,甚至经济文化领域也逐渐超越北方。辖区细分便于管理成为主流,州府县是直辖市的大势所趋。事实上,汉代犍为十二郡的部落人数已经大大减少。即使有一些部落郡县,宋代以后其实也有地方官治郡县。元明以后与六官诸郡杂处,这在贵州这一大夜郎地区是很典型的。所以最终犍为这个古老的名字,在嘉州、唐宋只保留了一个县名作为纪念。

:2952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网站涉嫌抄袭侵权/非法内容,请发邮件举报。一经核实,本网站将被立即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762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9
下一篇 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