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传统文化的代码,尽管是近代才有的事情,而作为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精神的研究,则应该从孔子算起。孔子建立了中国经典体系与文化学统,从而也开始了中国学术研究的历史。
关于传统学术的分类,筹划最早的是孔子,影响最大的是《隋书.经籍志》,最为合理的是章太炎先生。孔子最早办学,在他的“孔子学院”中,根据学生自己的优长,分为四科,既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曾国潘按义理、辞章、考据的学问分类,把德行与政事归于义理,把言语归于辞章,把文学归入考据。开来“德行”科应该是关于道德伦理的,是与意识形态相联系的,如同今天大学里的政治系,“言语”科相当于语言系,“政事”科相当于行政管理系,“文学'科相当于文献系,孔子的这个分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分类,而是从教育的结果而体现的特点学术,因此,并不完全适合于传统学术。长期以来,学术界常用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
从研究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讲,这五类蕴含着五方面的意义;小学,是开启中国文化之门的钥匙;经学,是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史学,是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坚持;诸子,我们也可以称作”子学“,是中国人的思想与生存智慧;文学。是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咏叹。这五方面构成了国学的全部。
从晚清到现在,学术界对于国学概念一直存在争议,近些年来也有人为此做过专门的考证、辨析。而事物本身是运动发展的,因此国学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应当不断吸收和接纳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优质成分,强化自己,丰富国学之府,也应当将历史的尘埃以及腐朽之物清理出国学之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