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大学分裂出2家医学院:瞄准深圳千亿投资,在广东跑马圈地?

1所大学分裂出2家医学院:瞄准深圳千亿投资,在广东跑马圈地?,第1张

1所大学分裂出2家医学院:瞄准深圳千亿投资,在广东跑马圈地?

每所大学,都有一个医学梦想。

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医学院不仅每年能贡献出大量论文,还能为学校拉来巨额资金。医学院附属医院织成的庞大网络也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正因如此,上至清北复交,下至地方院校,在 2000 年前后纷纷上马医学院。

不少医学院与其他大学合并后,成为相对独立的存在。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中国顶级医院医学院们的故事精彩纷呈——同济由于院校拆分而分属武汉与上海两门;华西与川大合校后,去年老校长又公开宣称要重新独立;清华大学与协和同床异梦 16 年,最终又重新倒腾出了一家清华大学医学院。

但与医学院的「吃香」相对的,是医学院的办学难度。

近日,巴德年院士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就表示:「清华是我国数一数二的大学,到今天为止,它办了 20 年的医学院,但它的医学院要评估的话最多算 B 类。所以如果清华办 20 年,也只能进入 B 类。那么现在 200 来所新办的医学院,他们能比清华办得更好吗?我估计没有可能。」

而与清华的「被迫」另起炉灶不同的是,中山大学在原有医学院老八校、实力强劲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位于广州)」的情况下,竟然在 2016 年进行自我分流,在深圳新建了一家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

图片来源:中山大学官方网站

「中大医」的横空出世震惊了医疗界,在震惊之余,也不禁让人揣测,一校两院、分散两地的布局,中山大学,究竟在下一盘怎样的棋?

一校两门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以下简称「中山医」)始于原中山医科大学,是传统的医学「老八所」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最早的西医学校——博济医学堂,1879 年,博济更名为南华医学堂。1886 年,孙中山曾进入这里学习。

1960 年代的中山医拥有拥有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八位国家一级教授,是当时中国医学界赫赫有名的「八大金刚」,占到全国医学一级教授的近 1/4。

2001 年 10 月,在全国的合校热潮中,原中山大学与原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并以基础医学院为主体,成立了新的「中山医学院」。主要负责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教育及全校医科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任务,承担基础医学学科建设并牵头组织临床医学学科建设任务。

中山医承继了中山医科大学的医学传统与丰厚资源,在合校之后,迅速拉升了中山大学的排名,并在 2017 年的双一流学科评估中,一举贡献出两个双一流学科。

图片来源:2017 年双一流学科名单

2016 年,中山大学全面启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与资源,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特区深圳另起炉灶,兴建新校区,重点发展医学学科。

2016 年 8 月,中山大学正式发文,宣布成立基础医学院(深圳),同年,临床医学(深圳)首次招生。2017 年 5 月,中山大学再次发文,宣布基础医学院(深圳)、临床医学院(深圳)整合组建中山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中大医」)。

可以肯定的是,从招生上来看,中山医与中大医源头上就分属两家。

以中山大学本科招生网 2018~2019 年本科批次录取统计(广东)中数据为例:

临床医学-医学院(中大医)在 2018 年录取最低分为 609 分,平均分为 617 分,2019 年录取最低分为 610 分,平均分为 616 分。

而临床医学-中山医学院(中山医)2018 年录取最低分为 626 分,平均分为 636 分,2019 年录取最低分为 625 分,平均分为 632 分。

图片来源:中山大学本科招生网

在广东省内,两者之间是「录取分数」存在差异;但在广东省外,招生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在许多省份,中山大学都常常采取「轮招」的方式——即在该省份不同时招收中山医与中大医的临床医学(五年制)。

以北京市为例,2016 年~2017 年,中山大学分专业招生计划仅在北京招收中山医的临床医学八年制与临床医学五年制,而并没有中大医(深圳)这一选项。

而 2018 年,在北京的招生才出现了医学院(深圳校区)这一选项,但同时,这年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院五年制却并不在北京市招生。

而以并非直辖市的安徽省为例,在中大医刚刚出世的几年里,中山大学在该省的分专业招生计划则更偏爱「中大医」。

2016 年、2017 年,中山医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当年并未在安徽省招生,招生的是中大医的临床医学,所属学院标注为:医学院(深圳)。

2016 年安徽招生计划

2017 年安徽招生计划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想要进入中山大学学医的某些考生来说,当年能进入哪个学院完全「靠缘分」,而对于中山大学来说,无论出发点为何,事实上,这样的轮招能在很大程度上为其拉平两所医学院之间生源上的差距。

光芒背后的中大医

在我们这个讲究传承的国家里,无论你身在哪个犄角旮旯,夜市上卖的烧饼都一定有乾隆赐名。

至于原理,在两千年前孔子他老人家就讲解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在中大医的官方网站上,中山大学着重强调了「中山大学医科」的悠久历史与辉煌历程,在发展规划上,不难看出,中大医并没有选择放弃临床医学这块人人争抢的主流阵地,但在其他方向上,则聪明地选择了「避其锋芒」。

中大医的学院简介中写道:医学院作为中山大学医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中山大学医科优良的办学传统,与位于广州的中山医学院平行建设,错位发展,在加强传统主流学科的同时,布局前沿及新兴交叉学科领域。促进基础与临床医学学科的整合,重点发展感染与免疫、医学大数据与精准医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神经科学、肿瘤生物学和代谢性疾病等学科方向。

事实上,从学生的培养上来看,中山医用其深耕多年的雄厚资源,无私地帮助这个新兴学院成长。

中山医校园

2016 年 9 月,临床医学专业(深圳)正式迎来第一批学生,而根据培养方案,基础医学院(深圳)的学生前两年由中山医代管培养,直至 2018 年深圳校区全面启用。

事实上,由于深圳校区并未如期启用,中大医的几届学生都长期「寄养」在中山医,享受着中山医的资源与教育,甚至能够进入中山医的附属医院进行见习实习。

另一方面,两家的医院也同为定点帮扶的关系。中山医附属的中山一院将点对点帮扶中大医的中山七院。

据中山七院官网介绍:中山大学采取名院对口扶持的策略,确保中山七院快速进入正常运行轨道。在医院管理方面,从具有高知名度和高美誉度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选取高级人才,负责医院前期筹备和运营管理。在学科建设方面,采取合作共建的方式,移植中山一院国家级、省级临床重点学科(专科)。

在人才引进方面,一方面通过从中山一院和其他兄弟附属医院选聘的方式,组建技湛德高的医护团队;另一方面,通过直接培养和委托培养的方式,建设高质量后备人才梯队。在资源共享方面,通过建立会诊、转诊机制,为深圳市民提供中山大学全医疗体系的优质服务。

中山大学的野心

然而,中山大学之所以愿意将中山医的资源从广州带到深圳,投入这片暂时还「一片荒芜」的耕地,自然也有自己的野心与布局。

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潮头城市,40 年来,从贫穷落后的小渔村一跃成为拥有1300 万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全球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深圳人可以尽情地享受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所能带给他们的一切便利,300 公里的地铁里程、全国第五大机场、发达的餐饮、娱乐、服务、教育……只要身处深圳,似乎一切都触手可及,这里的一切都日新月异,飞速向前。

然而,起码有一个行业例外——医疗。

深圳夜景

尽管 2015 年后,深圳 GDP 超过广州,稳坐全国经济第三名的交椅,从「北上广深」变为「北上深广」至今已经 4 年多,但人们提及大病就医的第一反应依然是「北上广」,没有「深」。

根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 2018 全国医院百强榜,没有一家深圳医院上榜。在华南地区得分榜单上,前 20 名也只有一家来自深圳医院榜上有名。

对于医疗这个需要积淀的学科来说,深圳实在太年轻了。这里没有师道传承的医学院,也没有深耕当地的医院。

而深圳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

2020 年以前,深圳仅有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在当地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并拥有属于自己医学院的附属医院。

深圳大学位于当地西郊,建校仅 30 余年。虽然依靠着深圳的雄厚经济背景和全市各个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迅速发展成为了华南地区排行前列的高校之一,许多学科排名也有了快速进步,但它的医学院并没有能在中国医学院校之中突出重围、有所建树。

南方科技大学成立时间不到 10 年,自带「不走寻常路」基因,从成立开始就在颠覆大家的思维。全英文教学、高效率的科研和论文产出、非唯高考分数论的录取方式,这些都成了南科大独树一帜的标签。

虽然南科大对于医学院十分上心,还是联合了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来共建医学院,但 2018 年才刚招入第一批学生。

为解决深圳医疗优质资源的匮乏,深圳官方于 2014 年推出以「名医(名科)、名院、名诊所」为重点的深圳医疗卫生「三名工程」,目标是到 2020 年深圳共投资 1000 亿元建设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而三名工程中的名院之一,正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医疗资源匮乏的深圳,在中山大学的眼里,正是一片亟待开垦的肥沃土地,中山大学医学院的成立,就是深圳市的在医疗棋盘上的重要布局。背靠深圳政府,中山大学在深圳拿到了 5000 亩的主校园,并搭上了深圳改革的政策入场券。

据中山大学官方网站介绍,深圳市在医学教育、医疗技术、疾病防控和新药研发等方面的需求巨大,深圳校区将重点建设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卫生政策、流行病学)、药学院(化合药/生物药)以及 2 家附属医院。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和工程、电子通讯是深圳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深圳市有很强的创新和产业基础和需求,有华大基因、华为等大型企业研发中心,未来中大深圳校区的一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将与区域和企业的创新需求形成良性互动。

航空航天产业是深圳市重点布局和发展的未来产业,深圳校区将重点发展航空电子、无人机、卫星导航应用、精密制造、微小卫星等。

据广州日报报道,在 2020 年 8 月 24 日深圳校区正式启用之时,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表示,「深圳校区建设启用,将促进中山大学加快内涵发展,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山大学野心勃勃。

而回到中山医与中大医本身,在资源拆分、重新布局后,在各自的领地内又将获得怎样的发展?对于医学这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来说,则需要两院的学子,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来慢慢回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933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9
下一篇 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