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沙盘全景图
作者 杨竣 尹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党指挥q、建设自己的人民军队,是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人民军队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是保卫红色江山、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柱石,也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历来重视建设军队院校,培养军事人才。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云南就设置了一所军事院校。1950年3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入驻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在昆明继续办学。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云南建立的第一所正规化军事院校,它诞生于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之中,创建于革命圣地江西南昌,办学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内,继承和发扬了“抗大”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军队建设、巩固国防、建设边疆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校长陈赓题词
从井冈山一脉相承的二野军大
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红军后,毛泽东同志为了缔造一支真正的人民武装,在军队中建立党的组织,支部建在连上,营、团建立党委,连以上各级设立了党代表,并成立了党的前敌委员会。从此,确立了“党指挥q”的建军原则,确立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为了快速培养革命军队的军事人才,适应革命斗争需要,毛泽东同志及时提出创办以培训下级军官为主要任务的教导队。1927年11月底,在江西省宁冈县砻市龙江书院创立了红军教导队。1931年9月,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根据地和红军得到扩大,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军政干部。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办了黄埔军校,我们要建立“红埔”军校。1931年11月,在中华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通令中,正式把校名定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从第二期开始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简称“红校”),萧劲光为第一任校长,刘伯承、叶剑英同志先后担任红校校长兼政委。
从教导队、红军学校到“红大”,人民军校建设从无到有,并逐步正规化、规范化。红大是在红军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围剿”后建立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秋,红军开始长征,为保守军事秘密,把“红大”等校隐名为“干部团”,陈赓任团长。长征中“红大”发扬了冲锋在前、敢于战斗、不怕牺牲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践行了红军坚定的革命信仰。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培养高级党政军干部,1936年初,毛泽东提出建立红军大学的建议。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在瓦窑堡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同志等中央领导出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爆发,“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于11月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此后,各大根据地相继创办11所抗大分校。抗战胜利后,“抗大”总校于1945年10月迁往东北,改建为东北军政大学,原“抗大”各分校也建立了军政大学或干校。1947年8月,豫西军政干校及有关随营学校、军校、干训班等合并,在河南鲁山成立“豫陕鄂军政大学”,陈赓兼任校长。1948年9月,该校在河南临汝扩建为“中原军区军事政治大学”(简称“中原军大”),由刘伯承兼任校长和政委,张衍任政治部副主任主持工作。1949年5月,中原军大迁至南京,扩建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简称“二野军大”),仍由刘伯承兼任校长和政委,刘华清任校党委书记和政治部副主任,徐立行为教育长。二野所属各兵团根据命令也相继建立分校。
1950年5月,为适应地方政权建设需要,二野军大四分校第一期学员提前毕业,图为军大四分校八中队预科毕业留影
建校于革命圣地江西南昌
为适应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和部队建设的需要,1949年5月4日,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总校在南京成立后,第二野战军所属第三、第四、第五兵团,分别成立二野军政大学分三分校、四分校、五分校。
1949年5月22日,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解放南昌后,兵团党委根据上级指示要求,6月13日作出成立军大四分校的决定,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为师级单位,归兵团直接领导,学校在兵团直属教导团的基础上组建,二野的第十三军、第十四军各军所属随营学校也划归第四分校建制,分校所需干部人员从兵团机关和各军抽调,二野军大四分校校长、政委由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兼任。
陈赓对办校原则、教学方法和干部的工作作风等作了具体指示,明确提出:军大是红大和抗大的继续,确立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办校方针,明确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风,以“培养人民解放军现代国防军军事政治干部”为培训目标,并创建校刊《学习导报》。
1949年7月20日,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在江西南昌莲塘镇伍龙岗(原南昌乡村师范学校)举行开学典礼,陈赓讲话勉励学员继承和发扬“抗大”好传统、好作风,使自己成为一个忠诚的、勇敢的、守纪律的革命军人。他还为首期学员写了“努力学习革命知识,锻炼自己,为人民服务,为争取全中国的解放而奋斗”的题词。
向大西南进军
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随着人民解放军向大西南的进军步伐,部队打到哪儿,学校就办到哪儿,边行军、边学习,边战斗成为当时办学主要特点,千里行军对这批学员是一次严格而有效的军事教育学习实践。在进军大西南过程中,一路教学、一路招生。学校在向云南行军当中又进行了3次招生,11月在广州招收学员1070名,大都来自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广州大学、文理商法学院等大学知识青年,许多港、澳和海外爱国华侨青年积极报名应考,此时全校师生增至3000余人。在佛山驻学期间捷报频传,贵州、四川、广西相继解放,12月9日,卢汉将军领导云南起义,1950年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和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在陈赓、宋任穷率领下进驻昆明城。
1950年3月20日,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从宜良乘坐“朱德号”列车到达昆明,全校3000多学员排成四列纵队,经金碧路、护国路、南屏街、近日楼、正义路、武成路达到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学校自南昌出发途经赣、粤、桂、黔、滇5省13个县,历时7个月零6天,行程2670多公里,胜利完成了向大西南的进军任务。
此时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齐员满编,学员达到3200余人。其中参训队、女生队是学校直属队,另有4个大队,下设若干中队。由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条件有限,入住不下所有学员,其中校本部、参训队、女生队学员驻云南陆军讲武堂,其他大队一部分驻在北校场,四大队驻在小板桥。
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办校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后,计划进行正规训练和学习。但由于当时云南匪患严重,建立人民政权、改造国民党起义部队及其军官的任务繁重,加之这一时期国际形势复杂,人民海军和空军组建军校也需要大批经过锻炼的知识青年。因此,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学员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学习2个月军事和政治,1950年5月25日提前毕业。陈赓在毕业典礼上讲话:同学们在进军西南中得到锻炼,抓住了革命战争的尾巴。要牢记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务必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务必艰苦奋斗。他勉励大家要把在学校学到的革命知识和受到的锻炼用到工作中去,为部队建设和地方政权建立作出贡献。
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办校八年
1950年3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从南京迁抵重庆,4月奉命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军事政治大学。二野所辖第四兵团开办的分校,也奉命改为西南军区军政大学云南分校。根据当时形势发展,总校与分校在西南地区主要教学任务也进行了重要调整,对国民党起义、投诚、被俘的各级军官进行教育培训改造,同时继续招收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学员进行短期的军政训练,为部队培养宣教干部。
1950年5月下旬,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奉西南军区命令改编为西南军政大学云南分校,隶属云南军区。这所学校是二野军政大分四分校的延续,校本部仍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内,校长、政委仍由陈赓兼任,教育长范戈、副教育长李青林,政治部主任刘增钰、副主任李再含。原来的4个学员大队扩编为4个总队,并新成立一个总队高级研究班和一个政工训练队。
1950年6月,校党委根据上级指示作出“关于起义军官士兵训练工作决定”,明确了教育训练的方针、原则和内容。训练总方针是:以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最大的责任心和耐心去团结、教育、改造起义官兵,使他们改变旧的人生观,树立新的人生观。
在这些接受教育改造的国民党起义官兵当中,有部分中下级军官是两次进入这个校址学习,第一次是民国时期的黄埔五分校,但没有真正明白是为谁学习、为谁打仗、为谁服务,只是服从长官命令练就了军事本领。现在,他们再次进入这个校址学习,在人民军队的军事院校中,他们通过《中国近代革命史》等系统的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新中国和人民军队有了正确的认识,全面理解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任务。
起义官兵通过7个多月的学习,于1951年2月结业。共有7237名起义官兵参加了毕业分配和安置,其中包括74名将官,校以下军官和士兵7163名。连同120名政工训练队学员,他们大多数集中到云南军区统一分配,校官以下人员留校507人,分配到野战部队约3500名。
随着新中国建设发展和部队正规化建设需要,1951年2月,西南军区军政大学云南分校奉命改为云南军区初级步兵学校,此后人民军校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内办学8年,1958年迁出。
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入驻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办学,在后来各个时期不断发展,有不同的校名。这所学校继承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一座革命熔炉。它培养了大批听党指挥,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革命军人,为祖国大西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单位: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云南省八路军新四军抗日历史研究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