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国家“双一流”,广医为什么能?校长冉丕鑫揭秘背后故事

入选国家“双一流”,广医为什么能?校长冉丕鑫揭秘背后故事,第1张

入选国家“双一流”,广医为什么能?校长冉丕鑫揭秘背后故事

“作为一所地方医学院校,广医为什么能够入选‘双一流’?”谈及学校发展的“蝶变”,广州医科大学校长冉丕鑫多次提及“广医人”的一种精神——承认落后、不甘落后、卧薪尝胆、告别落后。

虽然广医规模不大,但是,一代代“广医人”不甘落后,坚定前行:获得博士授权资格和一级学科博士点、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医学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入选国家“双一流”名单……

在新的起点上,广州医科大学正扬帆起航。冉丕鑫与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交流了广医的发展特色和规划, “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医学是有温度的学科,我们要培养的是有人文关怀的人才。”

广州医科大学校长冉丕鑫。

“双一流”建设

呼吸系统疾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为切入点

南方日报:能够入选“双一流”,广州医科大学靠的是哪些实力?

冉丕鑫:我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广州医科大学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精神文化的传承。第二,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第三,一直坚持“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品研发”全链条发展的理念。破除“四唯”,真正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面对非典和新冠疫情这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第四,注重特色引领和差异化发展,在学科建设、平台建设上形成了具有广医特色的优势。在ESI 综合排名中,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第五,以本为本,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学校有1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在全校招生专业中占比52.38%,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实现了全覆盖。

广州医科大学番禺校区正门。

南方日报:入选“双一流”后,学校有哪些重点规划?

冉丕鑫:临床医学学科的覆盖面特别大,我们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呼吸系统疾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选这个切入点,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急需,如今新冠肺炎疫情还在流行,从西班牙大流感以来,几次特别大的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由呼吸系统传染病导致的。另一方面,在这个领域我们的基础比较好,有学科优势,呼吸科连续12年排名全国第一。

另外,突发呼吸系统传染病的防治,需要多学科的配合。比如肺部感染,得有影像科看片子,有检验科做化验,重症患者则需要送去重症监护科。如果是过敏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得有变态反应科;如果后面要手术或者做肺移植,需要胸外科;如果是小孩患病,需要小儿科;如果是孕妇患病,还需要妇产科……总体来说,学科之间有很多交叉,所以通过这个切入点,可以带动相关和交叉学科的建设,从而提升整体的实力。

南方日报:您提到以呼吸学科带动整体发展,那么在“双一流”建设中,学校有没有设立具体的目标?

冉丕鑫:“双一流”建设拟分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第一阶段:力争到2025年,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整体实力进入国内前10%。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独立建制医科院校先进行列。第二阶段:到2035年,临床医学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综合水平位居国内独立建制医科院校前列。第三阶段:到 2050 年,临床医学学科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学校跻身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大学行列。

人才培养

控制招生规模,培养“有温度”的学生

南方日报:在学生的培养上,学校有哪些进一步的计划?

冉丕鑫:要建设“双一流”,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一流的人才,这才是大学之本。人才培养是系统性的工程。我们拟适度控制本科生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办好继续教育。我们目前在校生大概是1.3万人的规模,今后不管怎么发展,都控制在1.8万人以内。在本科生培养上,根据当前的实际需求,注重培养紧缺人才。

广医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比如我们通过校企合作成立检验学院,联合举办检验技术专业,检验专业的学生除了在学校和医院上课,在本科时期就在企业学习,也可以跟着做课题。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以做检验科医生,还可以做基础研究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都会对学生开放,由老师带领学生做一些科研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我们还注重把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全科医学的概念紧密的融合起来,并把人文精神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里。

广州医科大学番禺校区教学楼。

南方日报: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南山学院”,从建立起就备受关注。“南山学院”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未来有哪些新变化?

冉丕鑫:在教学方式上,我们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从本科新生里面选拔一些学生,开设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统筹实验班”(南山班),并和后期保研有机衔接,形成”5+3”培养模式。

从课程的构建体系来讲,我们基本按照器官和系统,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重建。以前是先学基础课程再到临床教学这样的常规步骤。我们创新改革后,进行系统性的教学。比如呼吸系统疾病,用呼吸解剖学、呼吸病理、呼吸生理、呼吸药理、呼吸内科、呼吸外科、呼吸诊断等一条线串到底,学生可以融会贯通。而不是今天学习了解剖,学生几年后才知道活体的肺是什么样子。另外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钟南山院士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查房。

在“南山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南山学院”,教学团队获得“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南山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探索,我们希望把成熟的经验在校内推广,目前,也有兄弟院校学习借鉴“南山学院”的模式。

南方日报:作为校长,您希望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什么样的学生?

冉丕鑫:我总是很欣赏一句话,医学是有温度的学科。医生一定要“有温度”,要有人文情怀,有同理心和同情心。我们不能够都变成“达芬奇机器人”,对不对?只会做手术,没有人文关怀肯定不行。

广州医科大学慢阻肺研究团队冉丕鑫教授指导课题组实验。

“非典”疫情中,钟南山院士说“把所有危重患者送到这里来”;新冠肺炎疫情来临,钟院士星夜“逆行”武汉,还有广东第一个支援武汉救治的桑岭,去伊拉克支援的徐永昊、陈淮,在关键时刻受命出任市八医院新冠肺炎救治临时党委书记的学校党委书记唐小平等。近年来,“奉献、开拓、钻研、合群”的“南山风格”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的“南山精神”中。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够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能干得好,无论做什么都能够成为精英。我希望毕业生能够看好病,也能够做研究,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做交流。我希望我们的毕业生都能成为“南山精神”的传人。

【记者】朱晓枫 李秀婷

【摄影】龙达洋

【通讯员】广医宣

【作者】 朱晓枫;龙达洋;李秀婷

广东健康头条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990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