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记忆

大学的记忆,第1张

大学的记忆

1976年我初中毕业,本无上高中资格的我被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震进了高中课堂。原因是:当时有上高中资格的初中毕业的同学,因为要修复被震垮的城市,他们被分配到天津市各个建筑公司。更没有想到的是,刚刚上高中一年级的我又遇到百年不遇的恢复“高考”。在父母的督促下,在中学老师的鼓励下,仅凭我高中一年级学的东西,首次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成绩出来后发现我竟与高考录取分数线仅差几分,半年后我参加了首届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考,顺利的考入山西医学院。

到学校报到后发现,班里32个人有来自农村、工厂、部队、油田和学校的。年龄最大已33岁,年龄最小的仅17-18岁。有的同学已经结婚,有的同学已经有生子的。据说这种情况在世界大学史上也非常罕见。那个时候,基础课在阶梯大教室上。我们班上课的教室是学校北门边上第二教室,教室可容纳十几个班,可坐200多学生。有些同学为了听清楚,每次上课都用自带的马扎坐在教室最前面听课。这些同学坐在最前排的同学听课情景至今难忘。每逢赶上著名教授授课的时候,教室里除了我们这些同学外,还有来自两个附属医院的医生和学校青年教师。这个时候,教室几乎连站的地方都没有。这种情况从此再也没有经历过。

由于十年动乱,学习里许多国内著名的教授被挤压多年的热情崩发出来。他们纷纷亲自到大教室授课,将他们毕生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我们。我有幸地赶上了那个年代,亲耳聆听了生理学乔健天、赵荣瑞,组织胚胎学何泽涌等教授的授课。他们生动、神似、图文并茂的授课为我们打开医学殿堂的大门,为我们奠定了良好的医学基础,为我们未来工作提供坚实帮助。现在实事求是的说,当时山西医学院这些教授的水平,应该排在全国的中上水平。每次上课同学们都认真地记笔记,我五年大学上课所记的笔记正正装了一大箱,一直保持至今,每当我整理书房的时候,看到这些笔记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努力学习的时代。

除了在阶梯教室上大课以外,大学最重要的部分是自学。自学主要是在大教室,同学们为了占到好的位置,经常用书包、饭盒、衣服占位。每天晚上上自习的同学把整个教室坐的满满当当,几乎没有任何空座。自习常去的第二第地方是学校的图书馆,特别是周日早晨,进图书馆要排队,为了占位必须提前。有的时候、教室和学校图书馆实在没有座位,我们就来到离学校只有一路之隔的省图书馆。那个时候,我们几乎每天,包括节假日都是宿舍、教室和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

我们班有几位来自矿山、工厂和农村的老三届大哥和大姐,他们文化基础好,又经过社会的磨练。所以他们深知上大学珍贵,他们在学习上为班里年龄小的同学做出了榜样。特别突出的是我们班里的赵友勤和吴丽萍两个人。赵有勤来自矿山,他有丰富学习经验,为人豪爽乐于助人,他博学能记。因为他突出的表现,在大学第二年被选为年级学生会主席。吴丽萍本是北京高干子女,文革中下乡来到山西农村。原来基础就非常好,加上聪慧的头脑,她可以过目不忘。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班的女同学学习成绩都非常棒。在教室、在回宿舍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赵大哥和吴大姐在一起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他们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每次考上都名列年级的前列。他们两个人学习的精神成为当时学校的一段佳话。

班里另一对互帮互学的典范是刘增荣和徐文霞。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万事不着急,或者说你急他不急。他们在学习上也是细嚼慢咽、慢慢的领会、详细的研究。他们另外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为人善良,谁有事情他们总会出面帮助。由于徐文霞上学前已经参加了工作,属带薪学习。因此,她是我们班比较富有的人,属于大小姐式的人物。她从来不需要占座位,因为刘增荣早已经给占好。刮风、下雨都是在宿舍复习功课。如果有事情耽误了听课,刘增荣总会为她补习。因为他们共同的特点、因此他们两相互帮助,原以为能成为一对佳丽,但最后各分东西,实在可惜!

班里另一个学习的楷模是我在另一篇短文中描述过的王晋生同学。他来自山西运城的乡村,他上大学如同上了战场。他对知识的渴望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学习如同玩命。他经常天不亮就起床早自习。中午午休也在看书学习,每天从教室回到宿舍最晚的是他。临近考试的时候,他在床上开着手电筒看书。我们都说他是铁人、从不不知道疲倦。自大学毕业后,我阅人无数,但再也没有看到过像王晋生那样学习的人。

我此生铭记的“1978-1983年”、积压了10年的学习热情勃然爆发、奋发努力学习的鼎盛灵感乍现。这个事情教授、学生那种学习热情可能是前无故人后无来者。正是因为那个年代努力学习的结果。我们的班-山西医学院78级26班里32个同学中有牛乔、王金桃、肖荣、白亚娜、程宁、杨建军七个博士生导师,郑建中担任了一个大学的校长、牛乔担任了院长、班里年龄最小的栗晋斌担任一个海关的馆长。就连班里最老实的刘增荣也担任了甘肃省性病学会的会长。此外,班里的支部书记张慧峰现供职于美国最著名肿瘤医院、崔步云为国家地病首席专家,刘建中成为仍活跃在北京舞台上的舞蹈家、赵有勤成为了一个田园诗人。我作为这个班五年的班长为他们感到骄傲!这些绝非偶然,必然的出现源于五年大学奠定的基础。我们应该感谢那个年代、感谢母校对我们的培养。

我爱大学时期养成的学习习惯,这种学习精神始终伴随着我一生。直得退休后,我仍坚持每天阅读世界各著名心血管期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每周将这些最新研究结果写成综述发表在心血管杂志和心血管网。因为文章发表多了,每周六、日经常被邀请到各地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通过学习交流更增强了我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更好的服务患者奠定了基础。

2021年9月20日中秋假期于家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002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