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B应用在20个月内做到100万家企业,却也埋下失败的隐患

2B应用在20个月内做到100万家企业,却也埋下失败的隐患,第1张

2B应用在20个月内做到100万家企业,却也埋下失败的隐患

在上一篇文章《阿里集全集团之力都未能成功的项目,值得深思》详细分析了阿里“来往”产品的失败的教训。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钉钉是在“来往”的废墟上成长起来的。 2014年5月26日陈航(花名“无招)带着从“来往”项目中留下来的6个人悄然入驻到杭州湖畔花园,开始研发“钉钉”。仅仅一年多时间,也就是2015年底,钉钉的注册企业即达到了100万家。数据一公布,业内一片惊叹。但是与此同时, 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为后来陈航被迫挂印而去留下伏笔。

一、无招胜有招

陈航,花名无招, 1979年生人。60年代,家人在杭州制氧机厂工作,当时工人的地位高,收入也有保障,小时候的生活也比较优裕。 后来响应国家要支持“三线建设”的号召,工厂从杭州搬到了四川。陈航是在四川出生的。爷爷在快退休的时候选择回到杭州,此时陈航正上初中,也跟着回到杭州,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隔代亲的因素, 爷爷奶奶对陈航也比较宽松,90年代游戏室遍地开发的时候, 陈航也抵住不住诱惑,在游戏室里花了不少时间,成为所在街区的街霸游戏之王。学习成绩也不算好。

到了每年寒暑假,陈航就得坐50个小时左右的绿皮火车在杭州与四川之间来回,有机会接触到天南海北的各种有意思的人,听到各种有意思的故事。当时绿皮车的条件,和现在的动车、高铁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这50个小时,对忍耐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陈航在杭州第十中学上高中。高考考得不好, 上了“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大学期间也是喜欢看电影打游戏,学业一般。 和马云类似,陈航也没有显赫的学历背景。 大四实习的时候, 碰巧找了一个名“叫浙江伟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就是阿里巴巴成立时全资收购的第一家公司,CEO李琪就是马云在中国黄页创业时候的搭档CTO。这公司的CTO梅坚是陈航的学长,因而被录用了。 2020年7月陈航回到改名为“浙江科技学院”的母校,回忆起上班第一天的故事。 当时主管让陈航写一段代码,10个进程,每个进程一句话。而作为计算机系的毕业生, 陈航居然连什么是进程都不懂,很快就把机器搞死机了。 但陈航没有放弃, 随后用了一年拼命地恶补编程语言。 实习这一年成了大学期间最努力的一年。

“当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那么努力,可能是因为别人重视我,而我也不想让别人失望。”陈航说。 从求学经历来看,陈航算不上好学生,跟大多数人一样,当时选择进入阿里也并非有目标的进行。然而就是这次机缘巧合, 为陈航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毕业后找工作, 陈航并没有选择阿里。 那是日企如日中天的时候, 富士通在中国招工程师,陈航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投了简历。日企有日语的要求, 陈航没学过日语。第一轮面试回去后,当天陈航就买了日语教材开始自学,逐渐把日语50音的片假名平假名学会了。2个月后,陈航忽然接到了电话,富士通通知他再去聊聊。到了现场,他们问日语学得怎么样,陈航说自学了50音,他们让默写了50音的片假名和平假名,陈航刚好都能写下来,然后就被录取了。事后知道他们只录取了陈航一人,因为只有他在面试后认真对待了他们的建议。

“只要你从现在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次机会,不断学习,全力以赴,疯狂专注,人生总有机会。” 陈航从这个事情中得到的收获。

东渡日本之后,陈航先后供职于富士通、日立制作所、惠普等多家IT企业,直到担当惠普的产品线负责人。这在相当排外的日本企业中其实非常不容易。 2009年的时候,阿里的前同事们找到陈航,请他回国。而此时陈航在日本的日子过得不错啊,阿里开出的薪水只有他在日本薪资的零头。

“当时决定回国其实和《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有一定关系,许三多这个角色打动了我,做有意义的事。最终,我遵循内心的选择,决定回国。” 陈航说。 2010年选择回国,加入阿里巴巴。在国外发展的国人,几乎都不可避免地碰到职业天花板。而这正是国内互联网火热发展时期,大批人才回流。幸运的是,阿里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杭州,当时阿里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进阿里前的履历,我们并没有发现陈航的特别之处。和大多数人一样, 都是顺应时代的选择。 进入阿里后,陈航先后担任淘宝主搜索和一淘的产品负责人。2013年10月20日,无招收到调令,转到来往团队担任产品经理,从此进入了社交产品领域。加入阿里的前两年,无招混成了一名“loser”。至少当时在阿里巴巴内部,他已经快成为“臭名昭著”的人:从日本回来的职业经理人,做一淘没什么起色,做“来往”看起来也快要完蛋。有人嘲笑他眼光不好。的确,阿里似乎给了他不少机会,遗憾的是,他没有抓住其中任何一个。

来自阿里网站

在做来往的时候, 无招意识到一个问题:这团队不懂社交、通讯和用户型产品。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尝试做社交平台。他坚定地认为,一经打击就灰心泄气的人,永远是个失败者。他不想成为失败者,所以在努力寻求中,他最终找到了微信社交严防死守的突破口——企业。阿里巴巴是从帮助中小企业转型的商业模式中获得成功,这次,无招也从中小企业入手,不过不是研究电商,而是开发社交。

认定目标之后的无招,就开始不停息地往前冲。 从开拓来往到研发钉钉,无招几乎没有在晚上12点前离开过公司;每天凌晨两三点睡觉前一定要把钉钉上所有的消息全看个遍,对那些@他的消息一一做出回复;无招一般会在周六早上一个人来公司加班,晚饭时间才回家,周日则是下午来,然后一波又一波人来公司找他,一般到夜里12点结束。不管几点回家,无招第二天早上都会准时出现在公司,对大家说:兄弟们,早!

2016年,无招在内部信里回顾那段时光,写道“从最开始的‘来往’,到现在的钉钉,一开始我们只是不服输、想活下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们终于又站了起来。我们像绝地求生的猎人,不经意却闯入一个深藏宝贝的山洞。”

对比来往的负责人,来自QQ团队的邹孟睿,无论在毕业院校,还是工作履历,没有人认为陈航会更适合做企业级的沟通工具。陈航业务经验集中在搜索上,不懂社交,不了解用户。但恰恰这是陈航做钉钉的优势。正如马化腾所断言,所有模仿微信的产品都必死无疑。产品是否能够成功, 和负责人的履历和经验毫无关系, 有时候社交领域的经验反而会成为负面因素。 就在来往失败的6年后,即2019年,又一个互联网公司把“来往”走过的路一模一样地复制了一遍,字节跳动的 “飞聊” ,如流星一般瞬间即逝,其产品经理恰恰是来自微信的单祎。换一个角度, 在阿里内部,却有很多”外行”把产品做起来的案例,比如王坚博士8年的坚持换来了阿里云的腾飞,还有现在风口浪尖的蚂蚁金服,其创始人也不是金融行业人士。

“第5级经理人的领导并不等同于公仆式的领导。他们都被创造可持续业绩的内在需要所驱动和感染。为了使公司走向卓越,他们有决心做任何事,不管这些决定有多么重大,多么困难。

第5级经理人表现出一种工人式的勤劳——比起表演的马,他们更像拉犁的马。”

正如Jim C. Collins 所描述, 履历和经验并不是产品成功的必要条件,坚定的意志,和对目标的坚持, 是陈航能够带领团队走向成功的主要因素。

二、从废墟中崛起的团队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作为产品经理的无招,经历了来往的大起大落。老陆(陆兆禧)扛下了“来往”失败的所有的责任,也为无招能够继续前行扫清了障碍。 庞大的来往团队如打了败仗的军队一样作鸟兽散了,而深得马云信任的无招,就得继续接过“社交”这面大旗,收拾残局,收拢团队,继续征战。

来往失败后,公司上下对即时通讯的态度也冷静下来了。 团队承受的外部压力也不大,轻装上阵,这使得无招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和客户沟通,了解产品的真正需求。 toB产品需要时间、需要静下心来沉淀。无招选择远离阿里总部西溪湿地的湖畔花园,让团队避免受到其他业务团队的干扰。这一点和微信团队选择在远离深圳总部的广州磨练产品的策略却是不谋而合。 2013年5月26日,无招带着吴振昊(花名 么么茶)、天鹏、一岱、悠悠和元英,六个人一道搬进了湖畔花园,这是阿里公司,也是淘宝等产品的发家之地。2个月后, 即7月22日,鼎天带着5位iOS开发人员加入湖畔花园团队, 从零开始做钉钉的App。这些初始团队成员都曾是来往的一份子,在经历了来往的失败后,他们都憋着一股劲儿。

来自阿里网站

来自阿里网站

钉钉团队进驻湖畔花园,无招给团队讲解产品, 墙壁上有马云题词“发展是硬道理”

吴振昊(花名 么么茶)是阿里老员工, 2003年就到阿里了,原先是淘宝的前端工程师,来钉钉的目的是想转型做产品经理。 但这时候也由不得他了, 他再不写代码,钉钉就是一堆的跑不起来的概念了。 么么茶又从淘宝拉来了几位同事,暂时放下产品经理的梦想,就开始撸代码。 2018年1月9日为了做好“企业服务年”,无招宣布钉钉组织架构做大调整,成立企业服务中心,么么茶转任该中心Leader。

石佳锐(花名 鼎天)是2011年8月8日加入阿里巴巴的,那个时候是一名.net工程师,进阿里巴巴主要是做公司内部的应用系统。2013年4月份,去了天猫无线团队,想尝试一下电商这个领域的事情。不过仅仅待了半年,10月10号被 all in 到了来往。“当时不少的人陆陆续续离开了来往,我的选择是留下。不是因为什么高大上的原因,纯粹就是不想带着失败者的标签离开,我们这样一群号称集团抽调的精英最终是这样的结果,不甘心!”鼎天这么解释为什么要加入钉钉团队。

2018年鼎天在科技无障碍发展大会上分享

郭辰路(花名 天蓬),2008年加入阿里巴巴,参与支付宝的红包项目,后来在来往呆了两年,之后去了钉钉。天蓬在这三个产品中间都做过红包。2018年在《中国IT互联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论坛》上,天蓬回忆在湖畔的日子的时候说:“ 因为我之前在支付宝做,但是我不死心,为什么?我白干了一年没有什么收获,进到湖畔的时候看到这句话,想一定要发展,团队发展,气势才能起来。” 2018年天蓬成为钉钉核心产品智能办公领域产品负责人。

2016年天蓬在钛媒体,图片来自钛媒体

相比之下,虽然来往团队得到阿里公司的倾力支持,但这个团队是从公司各个部门抽调的。来往核心创始团队是被集团像抓壮丁一样被点名抽调过去的,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当天上午你还在原部门开会,中午就通知你下午去来往团队报道,调令立即生效,不用做业务交接。这样团队成员的持久性以及共鸣就得不到保证。 而钉钉初创团队,则是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强凝聚力、配合默契、对团队高度认可的人员。这是产品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证。

无招给团队的slogan是“stay hungry,stay foolish,but be Crazy”。就如同许三多,又傻又天真,坚守理想决不放弃;就如同谷子地,又猛又执拗,历经千难万险,为寻找那未可知的集结号。在团队初创的时候, 无招经常带着团队成员一起看《集结号》,“因为里面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当别人都认为不可能的时候,自己要坚持到底,这件事就有希望。”无招毫不避讳自己的“疯子”(疯狂而执着的产品主义者)形象,并把钉钉团队比喻为“疯人院”,甚至在当时钉钉的内部招聘文案上,也是大胆地写着“欢迎加入疯人院”。钉钉对外招聘,考评的标准之一就是“够不够疯狂”。无招经常会对钉钉团队说:

“我必须、立刻、马上、现在就看到结果!”

“这事不难,让你来干嘛”、“搞死他呀”。

他非常享受“疯”的状态,毫不介意别人叫自己“疯子”——“我就是啊。”

“太聪明的人在钉钉待不下去,因为想法太多,会患得患失,而许三多这样的人可以。”

就在湖畔花园这150多平米的房子里,钉钉团队开始闭关编码。房间内、阳台上、厨房里,一切能被利用的空间都能看到他们办公的身影。

子推(钉钉产品经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们这里谁来的早,谁占工位,谁来的晚,有时候连桌子都没有了,就直接坐沙发上开始工作了,就这么坐着一整天。” 无招和大家一样,不仅仅抢座位,还得轮流负责扫地。 大家喜欢嗑瓜子,掉在沙发很不好清理。要在其他团队,就是领导一句话“以后不可以嗑瓜子了”。 但无招觉得不嗑瓜子多无趣啊,继续每天清扫瓜子的事情。

钉钉首席架构师、CTO朱鸿(花名:一粟)回忆刚搬进湖畔花园的情景:办公桌延伸到储藏室、阳台和厕所门口。房子里唯一的厕所总会排起队伍,无招也要排队——没人因为他是这个产品的创始人就给予优待。

就这样, 无招从“来往”的废墟中,收拢了团队,明确了产品方向,也为团队成为注入了打造产品的信心。 《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的作者、硅谷Product Group创始人 Marty Cagan 总结了产品成功的10大要素。 Marty Cagan 认为,强大产品团队最重要的四个特征:长期合作、情感共鸣、互通有无、共处一室。

首先,重要的是团队的持久性,这意味着团队成员不能像棋子一样被移来移去。如果他们想要实际创新,他们需要时间来了解彼此,了解他们的技术、客户以及行业环境。钉钉大部分创始成员都跟着陈航一起,坚持了五年以上,直到2018年钉钉毫无争议地成为市场领导者。

其次,团队成员之间的情感共鸣是关键。这意味着理解并足够尊重彼此,每个团队成员在贡献、提建议的时候都感到很舒服,挑战自我,促进彼此做得更好。从来往失败中走出来的团队成员, 很容易取得情感上的共鸣,早期无招以融入而不是以领导的方式来管理团队,鲜明的个性,也为建立团队成员之间的共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但在2018年以后,无招鲜明对比个性也为后来被撤换留下了伏笔。

第三,这意味着团队拥有必要的多样性技能,这些技能常常是指产品管理、用户体验设计以及开发。阿里作为优秀的互联网公司,能够为钉钉团队吸引到多样的人才。 钉钉的初创团队很有意思。 6个人里面, 4个人是产品经理,而且是测试工程师半路出家的,也有几位原来是前端工程师。这样的好处在于大家都没有成功或者失败经验,因此没有任何顾虑和思想包袱。

最后,Marty Cagan 认为,团队成员最好应该坐在一起来协作,有助于提升合作的效率。湖畔花园无意中为钉钉团队成员间的密切合作提供了很好的空间。

三、创业艰辛

在做来往的时候, 无招就在探索和微信的差异化竞争问题,既然微信做朋友圈,那我们就做工作圈。 “后来我们想,在社会活动中除了朋友关系以外,还有一个很强的关系是工作关系。” 钟兴德(花名 一岱)回忆说。最终他们决定在工作关系中寻找新方向,并将该项目命名为“工作圈”。

2014年4月,团队做了一个新的原型出来,这就是钉钉的雏形,原来打算叫“来往工作圈”, 这个想法立即遭到很多人的反对:都互联网时代了,谁还会去做企业软件?”。还好马云比较支持无招,随后,“来往工作圈” 更名为“钉钉”。方向确定了,但产品思路是否符合企业需求,应该怎么做? 一直是悬在空中的一把剑。

无招也不是傻根,虽然看起来很“楞”,但并不傻。不是为了坚持而坚持,无招对产品的探索其实是有招的,他的招数就是伟人所教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地考察企业的需求。无招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给产品团队的第一条要求便是“禁止YY”。在做“来往”的时候,无招总结了三个教训:

第一、严禁YY,产品经理都觉得自己一定行,来往就是觉得自己一定行,最后干死了;

第二、必须快,速度快是第一位;

第三、始终保持和用户在一起。

于是到湖畔花园之后,无招带着产品经理做了大量的调研。 一直延续到8月底,还是没什么头绪。

一个偶然的机会, 团队的一岱牵线去考察了“康帕斯”公司。公司规模是100多人,老板史楠是80后,一岱的同学, 管理思路比较活跃。 不像传统公司,公司年轻人比较多,微信、QQ和邮件是他们的常用沟通方式,不统一。老板史楠对这个问题非常痛苦。

当时的康帕斯虽然是个小企业,但老板史楠是个对企业管理有着诸多见解的人。他向无招提了两点:

第一是工作和生活信息太繁杂,沟通工具总是在QQ、微信、邮件、电话和短信中切换,希望有一款统一的工作平台;

第二是阿里能不能将内部的高效企业管理系统简化后,免费提供给中国中小企业用,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

无招听完眼前一亮,这是他调研众多企业后得到的最满意的答案,“做产品像行进在隧道里,各种黑暗,但他们(康帕斯)的诉求和我们给予的东西一拍即合,像走着走着看到亮光。” 无招对史楠说: “你提需求和想法,我们用技术帮你实现,不要顾及技术难度,你提问我解决,做到你爽为止。”

这个说法打消了史楠对企业级软件的顾虑,事实上,当时的史楠对企业级软件并无好感,用他的话说,国内在信息化上的投入,每年上万亿,却没有一个产品是好用的。曾经,他打算就花40万去购买一套OA系统,但听到仅仅是系统部署的时间就需要2个月之久,直接吓坏了。而钉钉当时连雏形都还没有,部署时间更是不知猴年马月。

真正打动史楠,让他觉得不妨一试的,是无招“做到你爽为止”,于是康帕斯成为钉钉的“全球首家共创企业”。 在史楠答应共创后,钉钉团队不久就入驻了康帕斯,与销售、财务、行政、人事、渠道、技术、物流等部门全部聊个遍,了解他们的痛点和需求来开发产品。不过让史楠没想到的是,与钉钉的第一期共创就持续了8个月之久,而他原先预计的也就是1个月左右。

图片来自阿里网站

钉钉和康柏斯员工一起共创了钉钉产品,图片来自阿里网站

共创持续几个月后,钉钉的第一个内测版本终于做了出来,史楠迫不及待的试用。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内测版BUG多到站在对面的两个人竟然不能互发消息。

“这可不行,这跟我们当初想的差远了”,史楠失望的向无招抱怨道。

“马上改”,无招说完便召集团队立刻完善产品,当天就修改了100多个BUG,消息功能也正常了。

有次正值凌晨两点多,史楠在用钉钉时发现了一个BUG,就将截图发到了与钉钉的共创群,钉钉的一名员工立即在群里回复称问题收到了,马上修改。等史楠第二天醒来,才看到那名钉钉员工凌晨4点多在群里发消息说,“你说的BUG我们已经修复了,你用用看。”这让史楠十分佩服这个团队的敬业与效率。

共创时,无招呈现出一种让人无需设防的谦逊,“按理说阿里巴巴有很多先进工作方式,思考方式,工作机制,对吧,但他从头到尾没有说史楠这个事儿在阿里巴巴应该这么干,一句都没说过”,反而一直向史楠发问,“为什么要这样?你给我讲讲,我不懂,你教教我。” “一个世界500强公司的优秀员工,在一个卖电脑的普通贸易公司面前变成小白。”史楠说。谦逊实际上是无招在面对中小企业共创伙伴时的策略。无招这一策略使他和史楠建立起牢不可摧的信任,“最后共创到什么地步?钉钉的小伙伴可以接替史楠公司的行政职位、人事职位、财务的岗位。” 通过共创发现真实的需求,足够谦逊来获得共创伙伴的信赖,再加上小步快跑的迭代,无招很快就在做着“慢生意”的企服领域开创出一种互联网式的打法。

钉钉在2015年正式上线后,康帕斯决定将工作沟通全部切换到钉钉。正如无招当初答应史楠的,钉钉确实让史楠“用到了爽”。原先康帕斯80多名员工考勤需要两名行政人员花费3天时间去核对,而现在康帕斯发展到了600多名员工,直接通过钉钉处理考勤,谁缺勤谁请假史楠一眼就能看到。这600多名员工也可以直接跟他沟通,实现管理的扁平化。

在做钉钉过程中, 无招团队先后调研了1200多家企业。 这个数量在当前国内几个协同软件研发团队中是无人能够企及的。 钉钉的点点滴滴功能,都来自真实的企业需求,凝聚了无招及团队对中小企业管理以及人性的深刻认识。 2014年12月底,已经有将近100家企业在重度使用钉钉。到2015年1月16日,也就是钉钉项目启动一年,来往启动四年之际, 终于水到渠成地发布了钉钉1.0版本。

图片来自阿里网站

1.0版本钉钉对自己的定位仍然是一款聊天工具。微信因为在移动市场无可动摇的覆盖率,很多企业高管、员工不得不使用微信同时进行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沟通,这样一来就导致朋友圈和消息流中公共与私人信息错综繁杂。“钉钉为工作而生,一切为了让工作变得更轻松,把时间留给生活。”无招解释。 这为钉钉在对公领域取代微信给出了“理论”依据。

钉钉的每个功能背后,都可以看到钉钉团队对中小企业运营中的需求体贴入微的观察。 钉钉1.0版本的发布,也意味着钉钉已经完全走出了来往的阴影,脱离微信的影响,开创了企业即时通讯软件设计的新篇章。 但钉钉并没有停下脚步,很快地, 钉钉团队又碰到了一位“贵人”,它帮助钉钉从一个即时通讯软件快速成长为一个企业级协同办公平台。

四、带伤转动的飞轮

复星集团是钉钉创立期间遇到的另一位“贵人”。如果说康帕斯给钉钉提供了中小企业的需求,那么复星集团则帮助钉钉理解了大企业的运作方式, 从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实现了产品的升级。

复星国际成立于1994年, 经过20多年一路高歌猛进的发展,到2012年,已经成为一个营业收入 520 亿,利润 37 亿,旗下200多家企业,超过 8万人的大型旗舰型企业集团。2012年之前,复星作为一个年利润在30个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在信息系统上的投资不到1千万。集团总部和各产业板块之间的沟通主要通过会议、电话、邮件和微信等方式进行。2012 年开始,集团开始加大在 IT 领域投资,但带来的问题是做了一大堆的App,管理的效率并没有本质的提升。 复星的痛点,也是很多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找人办事效率低、安全隐患多、软件多导致烟囱问题突出等。 复星亟需找到一款能够解决以上诸多痛点的协同软件。和钉钉在技术理念和产品理念上“一拍即合”。钉钉团队帮助复星更好地应用钉钉移动办公,而复星可以利用自身的企业管理经验,帮助无招团队进一步理解商业逻辑,完善与打磨钉钉。

当时复星给无招提的合作条件非常苛刻,规定钉钉必须为他们服务三年,期间不许撤离或者取消该项目,如果取消,则钉钉需要赔偿一笔数十万元的费用。钉钉团队还处于摸索期,对于“取消就赔钱”的合同,大家心里并不是很有底气。但最终无招还是“咬咬牙签了这份协议”,复星是一个很好的大集团样本。

钉钉给复星公司开发的软件就叫“复星通”, 前后分了三次迭代。从三次迭代的功能,我们可以观察到钉钉是如何贴近企业,通过发现MVP(最佳价值点)的方式,迭代地解决问题。 钉钉和复星合作的案例,已经被多个企业视为数字化转型的教材案例,甚至复旦大学的EMBA课程,也用复星集团和上海钢联的真实管理案例,让企业管理者充分了解到,如何用钉钉数字化的思维方式,变革企业主的管理思想,如何用数字化的工作方式,激发员工的创造创新力。

图片来自阿里网站

图片来自阿里网站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更多次在公开场合,夸赞钉钉是他工作的好帮手。

图片来自阿里网站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郭广昌(左一)接受人民日报客户端直播采访时,主持人问他手机里有哪些APP,他特别推荐了钉钉,说这款APP对他来说必不可少。

和复星集团的合作,让钉钉对企业的认知又上了一个台阶。 康柏斯让钉钉理解了什么是企业级沟通平台,而复星则让钉钉看明白了企业协同是怎么做的。2015年4月,钉钉2.0上线之前,无招找到马云聊了一下钉钉的战略方向问题。他向马云讲述了如何将阿里集团十几年来积累的内部信息沟通和组织的方法,以技术和产品的形式输送给所有的中小企业。马云只问了少数几个问题——阿里巴巴给自己定义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钉钉想做的事情是帮助企业完成信息的沟通和结构化从而让他们更专注在自己的业务,马云说“这符合阿里巴巴的使命”。马云认可钉钉应该独立发展,阿里集团不予干预。此后钉钉成为阿里巴巴公认的战略级产品。

钉钉团队继续扩张,到5月份已经到达180多人了,湖畔花园已经容不下了。无招就为团队找到新的办公地点,大部分人搬到了阿里总部西溪湿地北侧的龙章大厦,仍然和总部保持距离。有10多号人留在湖畔花园,继续钉钉3.0的开发工作。其他人则搬到龙章办公,以生态建设为主。

2015年5月26日,钉钉2.0版本上线,系统的定位也从沟通走向协同。2.0版本新增了C-OA(钉应用)+C-Mail(钉邮)+C-Space(钉盘),开始打造企业级应用平台。从沟通方式(Communication)到工作方式(Collaboration,协作),可以明显感觉到,钉钉“长大了”。 短短2年时间, 即到了2015年底,在钉钉注册的企业数量超过100万家。

图片来自阿里网站

和康帕斯、复星集团的成功共创让无招找到了钉钉产品设计的方法。 共创是企业级产品研发的常用方式,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确保研发的产品能够与业务需求是贴合的, 符合企业实际需求,而不是产品经理的臆想。 钉钉通过共创来推动产品增长的逻辑是什么?

2020年前, 阿里对钉钉赋予的使命,仍然是打败微信,或者至少从微信统治的即时通讯领域抢走一块地盘。 因而,用户数是度量钉钉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指标,而不是后来的盈利。从微信的薄弱点,即企业场景下的即时通讯需求入手来得到差异化竞争优势, 是钉钉既定战略。和当时众多的企业级软件一样,要让企业接受,钉钉采取的策略也是走上层路线: 让管理者接受甚至爱上这一款软件。 针对这个目标, 钉钉采取了如下策略:提出共创,打破管理层对管理软件“水土不服”的畏惧,接受钉钉。执行共创,了解管理层对管理的需求, 丰富和完善钉钉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让产品能够适应企业的真正需求。交付共创,即验证了产品功能和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也丰富的产品功能。 提升了下一家企业对钉钉的接受度, 也降低了下一家客户的实施成本。

这也是钉钉增长的第一个飞轮,无招也找到了推动飞轮快速转动的途径。然而,这种模式中的缺陷,也为钉钉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第一个缺陷,同OA一样,过于关注管理功能,而忽视员工,或者说协同能力上的支持。 这在和康柏斯的共创中就发生了。 合作重点在考勤、打卡等管理事项上,对员工的本职工作关注点少。有的康帕斯员工开始抗议,认为与钉钉的共创影响了本职工作,最后还是史楠出面说服。 这个缺陷,一直到陈航离开钉钉,都没得到很好的解决。

第二个缺陷, 直接导致了陈航后来的离去,就是商业模式的探索,未在飞轮中很好的体现出来。 在引入ISV之后,对商业模式开始有了一些思考,但一直未涉及到钉钉自身的盈利问题。相比之下, 微软的Teams、后来被Salesforce收购的Slack,其在启动之时,作为产品飞轮的一部分, 其商业路径一直都很清晰。

“共创” 为钉钉迎来了第一批100万用户,但仅凭阿里自己,是不可能完成服务全国3000万中小企业的重任。于是陈航就开始探索新的增长途径, 钉钉增长飞轮上又添加了新的动力。 与此同时, 模式的缺陷却也被进一步放大。 后续的发展,敬请关注本头条号,耐心等待下一篇文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005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9
下一篇 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