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岭南舞蹈大赛落幕,助力岭南舞蹈形成真正流派

第七届岭南舞蹈大赛落幕,助力岭南舞蹈形成真正流派,第1张

第七届岭南舞蹈大赛落幕,助力岭南舞蹈形成真正流派

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办的广东省第七届岭南舞蹈大赛于9月18日—29日在广东省友谊剧院、广东艺术剧院举行,并于29日晚在广东艺术剧院圆满落下帷幕。

岭南舞蹈大赛是广东舞蹈界的一场盛事。原本第七届赛事应在2020年举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迟至今,参赛队伍和观众都已期盼已久。各参赛队克服疫情的不利影响,坚持训练,献上了不少精彩演出,表现可圈可点。

经过九天的精彩角逐,最终群舞院校专业组《映巷·麻石街》《化羽》《天使》《涟漪》,群舞院校非专业组《跃然书简》《红棉》,群舞职业组《彩云追月》《平湖秋月》,群舞非职业组《东江纵队》《我心中的声音》《母亲的歌》,独舞组《红棉红》《玉舞行》《之间》《湘云飞》,双人舞组《超脱》,三人舞组《归》,小舞剧非专业组《我的舞蹈梦》,小舞剧专业组《爝火微光》脱颖而出,成为各自组别的“佼佼者”。

此外,本届大赛沿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得到了广泛关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12时,共有142万人次通过网络直播观看了比赛。

《南方日报》9月30日A13版

参赛▶▷

涉及面广,高校成主力军

岭南舞蹈大赛是省文联、省舞协为构建岭南舞蹈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搭建的优质平台。

“岭南舞蹈”的概念由首届广东省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舞蹈家陈翘于 2005 年提出。岭南舞蹈大赛也自2005年创办至今,15年间诞生了859个原创舞蹈作品,以及一大批编创者、表演者、习舞者、舞美设计者等。在此过程中,岭南舞蹈人才队伍日渐壮大,岭南舞蹈大赛也逐渐成为我省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专业性最高、权威性最强的舞蹈赛事平台,成为广东舞蹈界的行业符号和一个文化品牌。

点击回顾直播:“舞”林争霸,花落谁家?

今年,赛事虽受疫情影响延迟举办,但自去年12月筹备以来,就备受社会各界和业内人士的关注,得到了省内外专业院团、院校、各地市文化机构以及社会不同群体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反响。

据统计,本届大赛共有 197 个原创舞蹈作品参赛,其中小舞剧组报名参评作品 13 部,参赛作品数量再创历史新高。最终共有 83 个原创作品入围决赛。来自全省 12 个院团、23 所高校和40个文化馆、文化站等参赛单位的1797名演职人员参与了本次决赛活动。

比赛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岭南舞蹈大赛开展至今,由最初首届只有三所专业院校和一所非专业院校参加,到目前每次赛事都至少二十所院、校参与,各高校已成为这个赛事平台的主力军。除此之外,高 职、中职、艺术高中以及专业院团、地方院团、各市舞协、文化站等越来越多的团队也纷纷重视并加入这个平台,频频有佳作涌现。

除了专业团体,还有许多非专业群体参与到岭南舞蹈中来,体现了广东群众文化舞蹈艺术旺盛的生命力。正如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黄豆豆所言:“第一次看岭南舞蹈大赛,就观看了群文的演出,舞种非常丰富。并且,舞蹈主题取材于脚下的土地,在创作时没有太多受制于专业编舞技法的制约,反而带来很多惊喜。这种从生活中迸发的灵感、源自于内心的感动,是最珍贵的。”

对此,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李永祥倍感振奋:“从数据看,赛事对岭南舞蹈作品的产生、本地编导人才和表演人才的培养都起到了很大作用。我们不仅要继续办好这个赛事,还要为培养地方舞蹈艺术人才作贡献。”

作品▶▷

风格多元,探索深层文化内涵

从参赛作品来看,本届岭南舞蹈大赛可谓是百花齐放,岭南舞蹈风格型的逐步显现令人欣喜。

岭南文化底蕴深厚。广东舞蹈人扎根脚下土地,深入生活,走进人民,提取最闪光的民间素材进行创作。本届大赛,既有以岭南民俗、宗教仪式为主题的创作,如《花仔初长成》以潮汕地域出花园的习俗进行创编,也以岭南传统舞蹈本身进行的创作,如英歌、瑶鼓、钱鼓等。

群舞院校专业组作品《化羽》

星海音乐学院教授曾华美注意到,有些作品即使与往届所用素材一致,表达的涵义却各有千秋。如星海音乐学院作品《奕思》,编者用钱鼓象征围棋的黑白子,然而完全打破了钱鼓舞的动律。演员与钱鼓,时而是棋盘中的棋子,时而是两个围棋人的博弈,表现出下围棋时的思考、博弈。又如《逆行者之歌》是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原创的节目,编者借用英歌舞这一素材,结合当下的生活,塑造出大无畏的抗疫英雄群象。

群舞院校专业组作品《映巷·麻石街》

岭南舞蹈不能仅仅停留于传承和发展,更要思考如何与时代结合,创造出符合新时代审美的作品。黄埔区职业技术学校群舞作品《调香》,就是从现代调香技术获得灵感,将磨、捻、研等调香动作转换为舞蹈语汇,让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刘晶眼前一亮,认为“这体现了导演对生活的细致洞察”。而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作品《窑望》则提炼佛山石湾制陶过程中,揉泥、砸泥、踩泥、跺泥等动作,展现制陶人的展望。 “从一些优秀作品可以看到,编导们已不满足于原有传统舞蹈的形式和单一的内涵,会倾向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考究。”曾华美说。

群舞院校专业组作品《粤讴•d扇》

此前,大赛创造性地特设了“小舞剧”组别,将“舞剧”概念带入岭南舞蹈创作语境,对岭南舞蹈创作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由广州市歌舞剧院打造、中国舞蹈“荷花奖”获奖作品——舞剧《醒·狮》正是由参加岭南舞蹈大赛的小舞剧《醒》发展而来。“25 分钟的小作品,展示了广东舞蹈人对岭南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艺术成果,对广东区域的院团艺术创作生产,也是个方向性的指引。”广州市歌舞剧院董事长史前进说。

本届大赛的小舞剧参赛作品,则更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放与包容。由深圳市舞蹈家协会创演的作品《白墙》,以现代舞的形式进行编舞,突出“墙”这一鲜明的意象,引发观众对束缚与突破自我的思考,也给评委带来了惊喜。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原副所长、博士后流动站导师江东评价:“在小舞剧专业组别看到现代舞作品令人有些意外,从严格意义上讲,现代舞的作品不见得会称之为舞剧,但这也正顺应了当今世界舞坛的创作趋势,体现了岭南舞蹈大赛的多元。”

理论研究▶▷

保持“前沿意识”和“精品意识”

为了提高岭南舞蹈理论研究水平,本届大赛延续了自第六届岭南舞蹈大赛以来所增设的舞蹈论坛,即“第三届岭南舞蹈论坛——新时代背景下岭南舞蹈的发展”和论文评奖活动。该论坛由广东省舞蹈家协会、星海音乐学院共同主办。

在29日举行的论坛上,各界专家、编导、院团院校代表畅所欲言,共同为岭南舞蹈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探索与研究。据主办方介绍,三届岭南舞蹈论坛共收到有关岭南舞蹈研究的学术论文达210 多篇,分别在多个权威学术期刊中发表了近百篇优秀论文。同时,衍生出一批高质量的岭南舞蹈研究项目,目前有全省国家社科基金类6个,人文社科项目1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十多项,以及国家级岭南舞蹈传承基地等,都是理论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

据统计,本届论坛共收到 86 篇论文。与会专家评价,从参赛论文的选题来看,涉及面广,涌现了“大数据”等新颖的研究角度,这也让广东舞蹈艺术的发展和成长变得更加多元,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舞台演绎和表达。

独舞作品《红棉红》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原司长于平认为,岭南文化语境中大型舞剧的特色已经逐步形成,岭南舞蹈创作应该继续保持“前沿意识”和“精品意识”,并对此寄予厚望。“这是基于广东舞剧创作的三大特点,一是确立了‘表意优先’的理念,例 如《沙湾往事》《醒·狮》等作品,将广东音乐、潮汕英歌与南狮等岭南文化元素服从于情节构想和形象塑造;二是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本届大赛作品《红棉红》《巾帼雄魂·高恬波》都刻画了革命女烈士的大无畏精神;三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开放性。”他总结道。

李永祥透露,今年省舞协将成立理论研究委员会,这亦是为促进岭南舞蹈理论研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实践上,我们要深入民间,打造岭南优秀精品,同时研究也要跟进,为岭南舞蹈迈向更高的平台而夯实基础,促使岭南舞蹈形成真正的流派。”

【记者】徐子茗

【作者】 徐子茗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012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9
下一篇 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