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厚重的“雷锋日记”,需要每一个人来续写
■井延坡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英雄烈士中,雷锋从来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是一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他是一位平凡的共产党员,所作所为普通朴素,却赢得全体中国人民的崇敬。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来没有一位“榜样”,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此之近,带给人们的影响如此之深远。许多中国孩子对善良和美德的启蒙认知,就是从“雷锋”这个名字开始的。“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亿万中国人民衡量生命价值、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尺。
人应该怎样活着?人究竟为谁活着?人在短暂的生命中,如何创造出最大的价值?这些哲学层面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在这位生命只有22个年轮的普通战士身上得到最有力的回答。雷锋的伟大,是由无数平凡细小的事例汇集而成的:在望城县做公务员时,他一心扑在工作上,3次被评为“模范工作者”;在鞍钢时,他像钉子一样钻研业务,是远近闻名的生产标兵;入伍后,他积极参与抗洪抢险、教战友读书识字,留下了“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故事……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至今温暖着我们的社会,感动着我们的时代。
雷锋与湖南籍工友合影,后排左一为雷锋。资料图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翻开《雷锋日记》,透过一段段质朴的话,我们能看到一位普通共产党员不畏艰难、不计个人得失,在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服务人民的崇高而纯粹的信仰。雷锋这位年轻的战士用短暂的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坐标,但“雷锋精神”因其所代表的崇高信仰和深厚内涵,却随着时光流淌而无限延展。这种精神并非仅仅系于雷锋一人,而是为中国一代代建设者所薪火相传,融入了中华民族奋进不息的精神谱系。
吴天一(前)在青海西宁的实验室内和学生讨论。新华社发
吴天一,刚下朝鲜战场又上青藏高原,高原病学研究一干就是60余年,用缜密周全的方案,保障青藏铁路14万筑路大军无一例因高原病死亡。龙福刚,用一颗经过军旅淬炼的“兵心”,成就电力老兵的匠心,30多万公里巡维路,8400余天带电作业零差错,以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精神守护着万家灯火。阿布都加帕尔,长年坚持守边护边,得到他帮助的受困游客表示要付钱感谢,这位大叔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不停摆手并掀开外套,亮出了胸前的共产党员徽章,鲜红的党徽不说话,却又把“为人民服务”五个闪闪发光的大字说进了人们的心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雷锋”这个名字已经远远超出他个人的称谓,也远远超出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成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组成因子。
虽然雷锋的生命已经定格在60年前,但他却从未离开过,因为无数人都活成了他的样子,英雄的血脉在他们身上传承,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了“平凡的伟大”。这是几代中国人共同参与、跨越半个多世纪写就的精神史诗,也必将穿越时空,走向永恒!
3月3日,在河北省沙河市柴关乡大康村,党员志愿者段计永(左四)培训村民直播带货。新华社发
1962年8月10日,雷锋写下人生最后一篇日记:“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时光荏苒,“雷锋的故事”永不过时,这本厚重的“雷锋日记”需要我们这一代的每一个人来续写。
(执笔:赵镭饷、李佳琦)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赵镭饷 李佳琦
编辑:杨晓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