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日记》新时代解读14

《雷锋日记》新时代解读14,第1张

《雷锋日记》新时代解读14

◎毛主席著作12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61年10月3日,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人生总有一死,有的轻如鸿毛,有的重如泰山。”

这段话,与毛主席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追悼张思德同志而召集的会议上所作的讲演《为人民服务》中,引用古代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基本一致。

毛主席教导的原话与中心思想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毛主席这段话,对死的意义作了明确的界定,还明确充分肯定了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意在号召全体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大众要向张思德同志学习,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雷锋学习毛主席教导后表示要“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

“我觉得一个革命者活着就应该把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解放事业—共产主义全部献出。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当祖国和人民处在最危急的关头,我就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

这是雷锋引用了开篇话后,表示的决心。

决心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他认为一个革命者活着就应该把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解放事业—共产主义全部献出;

二是明确自己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三是是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这里面就蕴藏着要为人民利益而生死的坚定信念。

在这之前和之后的日记中,雷锋都表达了同样的心愿。

到部队的第一天,即1960年1月8日,他就在日记中表示:“克服一切困难,发扬先辈优良的革命传统。我要坚决做到头可断,血可流,在敌人面前决不屈服、投降。我一定要向董存瑞、黄继光、安业民等英雄的战士学习。”

在看完电影《黄继光》后,他表示“他那种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而牺牲了自己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永远学习的。”(摘自雷锋1960年3月10日日记)

在多篇日记中,表达了向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学习,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心愿。

这是何等的心底无私,又是多么的坦荡赤诚!表现了雷锋时刻准备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献身准备的革命生死观,也表现了他作为一个革命战士的高尚品质,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

星夜在 *** 场苦练投掷sld、夜晚在被窝里看书、当年台湾当局要反攻大陆时坚决要求上前线、寒冬在外几个小时保养车辆……都是雷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生动体现。

雷锋在看过的《为人民服务》一书上,“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句话,他用醒目的红笔加了杠,同时还在“比泰山还要重的”字旁,写了“我要为人民利益而死”的誓言。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假如雷锋不是在青春的22岁那年意外因公牺牲,只要他活着,不管多大岁数,他一定会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一旦党和人民需要,他也一定会挺身而出,勇于献身,重于泰山。

◆附:

永 远 的 精 神

―题《为人民服务》

当年,黄土高原的"轰隆"一声崩塌,硝烟中,耸立起一座挺拔的纪念。

那位栖身延安窑洞的湖南老俵,挥毫将一个不老的故事,编入璀璨的华夏史诗。

于是,一个烧炭的战士,微笑着向我们走来。

于是,淬过火的镰刀铁锤溶铸的旗帜下,行进着女娲补天般庞大的编队—

西文村口,站立着永不卷刃的长戟;

“为了新中国冲啊 !”隆化桥下的呐喊,凝固成一曲掷地声的壮美;

上甘岭跃起的身躯,撰写一行行深邃的意蕴;

珍宝岛落叶松下的q炮声,护卫着共和国的尊严;

那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一兵,以夸父般的赤诚,延伸着炎黄子孙一脉永远的精神……

铁血丹心,酿就共和国熟透的日子,托起一道七色的彩虹,烁闪一个亘古的真理:

扛q、烧炭、做饭、开车……一样连着辉煌,只要心曲和太阳贴很近,血浸的理想,必会崛起坚实绰约的风采!

一个烧炭的战士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烛照迈向太阳照亮的高度。

【相关链接】

司马迁,公元前二世纪人,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家,著有《史记》130篇。此处引语自他的《报任少卿书》。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它不仅为我们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成功刻画了大量历史人物的形象,而且还留下了不少的智慧箴言,既言简意赅,又铿锵有力,到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059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