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终点站》:等待的哲学

《幸福终点站》:等待的哲学,第1张

《幸福终点站》:等待的哲学

这是一部口碑很好的电影。

《幸福终点站》

由于封面照的相似性,让我一直没有分清楚他和《当幸福来敲门》。终于,我在无聊的水课上把这部评分很高的影片观看完了。

此篇就不谈视听语言,而是说说最为人称道的影片思想内涵。

这部电影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讲述的一个来自战争中一度被灭国的小国家来的男人,为了实现父亲在纽约获得爵士乐手签名的梦想,却由于身份和签证问题被困在机场将近一年的发生的故事。

斯皮尔伯格在片场

接下来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

1、人物设定与角色关系

《幸福终点站》是斯皮尔伯格借助于这样一个题材来透视美国的社会众生相。

候机大厅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观望美国的一个窗口。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汤姆·汉克斯与机场主管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关系与冲突就是一个外来者与美国官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汤姆·汉克斯在机场内接触的都是普通人,感受到的是普通人的善良、热情、互助,与这些人建立起了感人的情谊,而机场主管则完全是一个冷血动物,他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官僚政客的固执、机械乃至心胸狭隘。汤姆·汉克斯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的忠贞、勇敢、勤劳、善良精神赢得了机场所有人员的支持,而机场主管却是众叛亲离,无力抗衡民意,正反映了这种官僚政策的失败。

以上充分看出斯皮尔伯格在电影中重复了他一贯张扬的主题,就是人性的力量永远比机构的教条来得和蔼可亲得多。

但是,由于故事框架的封闭性与场景的单一性,使得整部影片围绕汤姆汉克斯一条主线展开,略显单调。这也是我认为影片有所不足的地方。

2、众生描绘“等待”

《幸福终点站》的标语是“life is waiting”,其中画重点就是“等待”一词。影片中出现的人物几乎都与“等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主人公汤姆汉克斯在机场等待,等待国家的消息和自己的去向;空姐在等待,等待那个男人七年后的承诺;印度清洁工藏身于机场,为自己的命运等待了23年;送伞送餐车的小伙也是在苦苦等待心仪女子的青睐;就连主管弗兰克也是在旧岗位上等待十几年,等待一个跃升的机会...

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空姐最终选择了那个让自己伤心不已的男人,却没有选择老实人汤姆汉克斯呢?

其实理解了这部影片的主旨便可以得出。 20年的空姐生涯,七年等待一个电话,这份坚守是在内心深深扎根的。这份对未来期待中的等待,这份巨大的恒心,不会因为一个突然的改变而颠覆。

其实,这部影片的主题不止于男女小爱,而是给主角安排了更大的情感动机,那就是替父亲实现梦想,这显然会更加令人动容。所以空姐的出现是为汤姆汉克斯的人物塑造和故事丰富性增光添彩,但不会改变他的原始目标。

3、主旨的生动诠释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影片虽然建立在对未来未知的迷茫与等待中,但是却以一种幽默乐观的情感基调来描述这些角色。主人公在对未来完全不知是何方的情况下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以乐观主义的心态在机场建了自己的床铺,把机场的卫生间当作了自己的私人浴室,用收集手推车或者刷墙获得收入来源,让自己吃着简单的食物却有着憨厚的满足,还结识了几个身处底层但是同样积极有趣的好友,甚至还获得了美艳空姐的青睐。可以说汤姆汉克斯在机场的一系列暖心和令人发笑的故事都建立在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生活充满激情和温暖的心态基础之上。正如泰戈尔所说“生活你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看完《幸福终点站》,你一定会对这一句话有不一样的认识。

《幸福终点站》是一部治愈暖心和正能量的影片,但是它不仅仅止于此,它还深度剖析了美国社会体制的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总的来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适合全家一起观看,慰藉心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062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9
下一篇 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