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苏联解体,全世界都在等中国崩溃,邓小平如何力挽狂澜?

1991年苏联解体,全世界都在等中国崩溃,邓小平如何力挽狂澜?,第1张

1991年苏联解体,全世界都在等中国崩溃,邓小平如何力挽狂澜?

1991年是注定会在世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年。这一年,曾经的超级大国苏联宣告解体,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也迎来了终结。

苏联的解体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我们与苏联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因而它的解体对我们的影响尤其重大。

同时,随着苏联的解体,西方的价值观席卷全球,唱衰中国的声音不绝于耳,全世界都在等着中国的崩溃。值此危难之际,作为领导人的邓小平将如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苏联的解体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事情发生前就出现了非常多的预兆。尽管当时的人们都不相信偌大的苏联会走向落幕,但不断传来的消息,还是让国内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北方或有大事发生。

1989年1月,波兰举行圆桌会议,决定举行议会和参议院的选举。波兰的政局变动,起到了连锁反应,匈牙利紧随其后也迎来了与波兰相似的命运。

随后,两德走向统一,保加利亚发生“宫廷政变”,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鹅绒革命”,南联盟解体等一连串事件接连爆发。

面对汹涌而来的危机,很多人都乱了阵脚,关键时刻邓小平出面稳定了局势。面对外部压力,邓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有所作为”。大众只看到前层的表象,他却早已看透了问题的本质。

邓公积极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他坚信团结起来的中国人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自1978年以来,中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只要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能获得人民群众源源不断地支持。

(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

1989年年底,邓公开始用“不管东欧或苏联发生什么”作为开头语。无论外界如何炒作“中国崩溃论”,邓公对中国平稳渡过危机的信心从未动摇。

1991年10月5日,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脱离苏联,掀开了苏联解体的帷幕。

几周后,邓公接待了远道而来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他说“中国仍将坚持经济上改革开放,同时也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邓公用发生在当年的水灾来证明中国需要共产体制,在天灾面前,中国的高效证明了体制的适用性。

(邓小平会见朝鲜领导人金日成)

在任何场合上,邓公都镇定自若,他坚信“社会主义是行得通的”。苏联解体后,中国采取务实的对外策略,很快承认了从苏联脱离出来的各个国家。

面对苏联的解体,邓公重申了自己的看法,尽管外部局势动荡,但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功,中国是能够顶住外部压力继续前行的。

世界格局的巨变,是危机也是机遇,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固步自封。要砥砺前行,抓住巨变带来的机遇,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克里姆林宫降下苏联国旗)

邓公很清楚,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就是经济问题。要想把让人们相信社会主义是一条康庄大道,就要想办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想提高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就要坚持改革开放。

然而改革之路并不平坦,苏联解体后,人们普遍担心中国也会走上苏联的老路,对激烈的改革非常谨慎。虽然改革开放已经成了全国上下的共识,但怎么改革却成了人们争论的焦点。

在意识形态领域,姓“资”还是姓“社”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一条大网拖住了中国深入改革的步伐。面对这种困局,邓公又将如何突围呢?

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

邓公宣布“完全退出政坛”后的两年,都是在上海过得春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公对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他在上海期间,时常会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1991新春伊始,上海《解放日报》就根据他的讲话内容,接连发表了四篇署名为“皇甫平”的文章。文章中提出要坚持思想解放,锐意进取搞改革开放,不要陷入姓“资”和姓“社”的诘难中。

(黄甫平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文章)

文章一经问世,就在中国的舆论界掀起了滔天波浪。由于文章没有标明思想来源,潮水般的批评声随之涌来。双方在舆论场上吵得不可开交,很多地方干部也在这场舆论风暴中看不清前行的方向。

1991年5月,一位离休的干部给北京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揭发温州的商人,“骑的是本田王,穿的是A底王,睡的是d簧床,抱的是花儿王。”北京收到信后,专门派了一个工作组前往温州视察情况。

(温州街头)

温州官员在汇报改革开放的情况时,小心翼翼地介绍了什么是“股份合作制”,并将其称作是一种新型的集体制经济,论证了它和私营经济的“本质区别”。视察组的领导是一个坚定拥护改革开放的人,所以他也没有为难这些官员。

这是当时大环境下的一个小小缩影,虽然改革开放已是大势所趋,但在涉及到姓“资”还是姓“社”的核心问题时,决策者们往往就会束手束脚,深化改革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这样的争论持续了整整一年,直到邓公启程南下,终止了这场争论,也让人们的精力集中到了发展经济上。邓公又在南方说了些什么话呢?

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7日,邓公带着家人,以“外出度假”的名义,离开北京,启程南下。这场旅途从一开始就显得非比寻常,除了家人,他连本应随行的新华社记者都没带上,媒体也没有做任何相关的报道。

邓公先到了中部重镇武汉,湖北省的领导亲自前来接待。在站台上,邓公当着诸多领导的面,以严厉的措辞批评了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

他说“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要求他们要多做少说,最后又把话题转到改革开放上来,重申了坚持改革的原则性问题。

(1992年邓小平在湖北武汉站台上讲话)

发言完毕后,邓公又马不停蹄地来到长沙。对前来迎接的湖南省省委书记等省级干部讲话,他先肯定了湖南省委在遭遇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依旧取得了农业大丰收的成绩。

接着话锋一转,再次讲到了改革开放。邓公鼓励说“湖南搞改革开放的胆子要更大一些,要加快经济发展。”

邓公虽然在两年前就宣布退出政坛,但作为一手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央还是非常重视邓公意见的。

就在邓公离开湖南,前往广东的路上。中央提出“要加快开放步伐,恢复对外开放政策,减少会议的数量。”

(邓小平在深圳)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深圳则是这个前沿地带的桥头堡,可以说深圳的改革成果关系着改革开放的成败。邓公对广东地区的改革自然非常重视,广东也成了他南方之行的重中之重。

从19日开始,他在深圳和珠海两地足足考察了11天的时间。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急先锋,在取得改革成就的同时,自然也引来了保守人士的评判。

邓公十多年来一直主导者改革开放的进程,对这些问题自然看得非常透彻,他很清楚要想推动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就必须要在思想上取得突破。

(邓小平视察广东珠江冰箱厂)

邓公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着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紧迫性。在珠海参观清代海关旧址时,他对身边的珠海市市委书记梁广大说道:“落后就要挨打啊,我们已经穷了上千年,不能再穷下去了。如果不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还要挨打。”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邓公的些许心情。他非常担心改革的脚步会放缓下来,与人们担心资本的扩张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本质,带来”和平演变“的风险的看法不同,他更担心中国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面对国际局势的剧烈变化,邓公认识到只有加快发展,扩大开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国家才能得以长久延续下去。

(九十年代的深圳)

1992年2月21日,邓公结束了南方之行,返回北京。关于邓公在南方的谈话,与境外媒体的争相报道不同,国内的媒体在一开始都保持了沉默。在这短暂的沉默中,各种思潮在暗地里展开了交锋。

虽然媒体还没有报道关于邓公在南方的相关谈话,但在当年的人大会议上,支持深入改革、扩大开放的声音已经占了上风。杨白冰同志在3月23日宣布,军队要“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3月26日,《深圳特区报》率先刊登了题为《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的文章。

次日,全国各大媒体都在头版头条转发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发表之日,正值两会期间,其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不难想象。

(《深圳特区报》上的文章“东方风来满眼春”)

邓公的南方谈话很快成了中央的决策主轴,在政治局会议上,15名政治局委员一致肯定了邓公南方讲话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观点,并同意将其作为十四大上的核心内容。

6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向各个省部级学员发表讲话时,依据邓公在1985年提出的“市场经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四个月后,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同时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入党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公提出“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5年的时间,邓公用他的智慧为中国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的藩篱。

后记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一段历史,不禁感叹1991年真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超级大国苏联倒下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彻底掌握了世界舆论的话语权。

关键时刻,邓公没有被外界的声音打乱思绪,他始终保持着冷静,冷静地观察着、思考着、坚持着。他的坚持,成功为中国之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

(邓小平)

1991年前后,也是全球新技术产业的突变前夜,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由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将如何深刻地改变这个世界的运行。

就是在这个关键的时代转折点上,邓公通过南方之行,让中国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推动了改革开放向更深层次的领域前进。

我们因错过工业革命,忍受了百年的屈辱历史。幸好,在信息革命即将迎来爆发的时候,我们拥抱了这个世界。

今天,我们在5G时代完成了反超,6G技术也提上了日程,而即将当来的第三次信息革命——万物互联时代,我们也有很大希望成为时代的引领者。

这一切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公曾说他不希望人们对他的吹捧,希望以最真实的面貌现于人前。他总是以“中国人们的儿子”自居,践行着“为人们服务”的誓言。

参考资料:

1:《邓小平时代》傅高义

2:《激荡三十年》吴晓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066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9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