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眼里,地处中亚的哈萨克斯坦或许并没有太多存在感,但它的国土面积排名世界第9位,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
1991年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摆脱苏联加盟共和国的身份,宣布独立。
仅仅3年过后,也就是1994年,哈萨克斯坦就决定迁都——将首都从阿拉木图迁往中北部的阿克莫拉。
阿克莫拉,后来改名叫阿斯塔纳
阿克莫拉既是这座城市历史上的旧名字,也是苏联解体之后这座城市的新名字。1954年赫鲁晓夫发起著名的“垦荒运动”,俄罗斯人就将阿克莫拉改名为“切利诺格勒”,也就是“垦荒城”的意思。
垦荒城是个什么鬼?
“垦荒运动”早结束了,干吗还要叫它“垦荒城”?
所以,哈萨克斯坦人并不喜欢“切利诺格勒”这个名字,苏联解体后,迅速将其改回了历史旧称——阿克莫拉。
赫鲁晓夫在大会上发言
要说哈萨克斯坦人可真够坚决的,阿克莫拉的意思是“白色坟墓”,人家宁肯要祖传的“坟墓”之意,也不要赫鲁晓夫的“垦荒”,哈哈!
1997年,哈萨克斯坦正式迁都阿克莫拉,又将阿克莫拉更名为阿斯塔纳。
2019年,哈萨克斯坦又将阿斯塔纳更名为努尔苏丹。
那么,为什么哈萨克斯坦刚独立3年就要迁都呢?
还有,为什么这座被选为新首都的城市,来来回回改了3次名字呢?
哈萨克斯坦大码网红
1,迁都对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事。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决定把首都从阿拉木图迁至阿克莫拉,有好几个原因,我们简单说说次要原因,再说核心原因。
原因1:从版图上看,阿拉木图作为首都,其位置过于偏心,很难辐射到该国北部临近俄罗斯的几个州。
看看这两座城市的地理位置
原因2:阿拉木图位于谷地之中,虽然雨水充沛,但雾霾极难消散,导致其空气污染十分严重。
原因3:阿拉木图处在泥石流和地震多发地带。阿拉木图地处丘陵谷地,地壳活动非常活跃,从十九世纪以来,阿拉木图就发生过四次大地震;在1911年的地震甚至高达8.4级,当时阿拉木图几乎被地震夷平,震后仅剩一座东正教堂仍然耸立,可以说是相当恐怖。
原因4:阿拉木图三面环山,城市的发展壮大十分受限。
就是这座教堂当时还留存
与之对应的是,新首都阿斯塔纳的优势比较明显。
优势1:阿斯塔纳地势平坦,是哈萨克斯坦全国的交通枢纽,位置上比阿拉木图更适合当首都。
优势2:阿斯塔纳地处半沙漠草原地带,伊希姆河穿城而过,整座城市不但视野开阔,而且土地资源、水资源都极为丰富。
优势3:阿斯塔纳历史上也没有严重地质灾害的记录。
优势4:阿斯塔纳对哈萨克斯坦而言,几乎有着无垠的扩张面积和无尽的人口增长潜力。
可以看出,这四条对比下来,哈萨克斯坦迁都的理由是比较充分的。
但是,这四条却不是时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决定迁都最核心的原因。
阿斯塔纳夜景
2,在老非看来,哈萨克斯坦决定迁都最核心的原因,是要保证自己的国家“去俄罗斯化”。
要说从苏联解体独立出来的国家,为了确保国家独立后的合法性,确保不再回归到加盟共和国的身份上,全都有“去俄罗斯化”的诉求;只不过采用的方式各自不同罢了。
这些国家在“去俄罗斯化”的实 *** 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坚决划清界限的。
比如乌克兰,独立后没多久直接变成了俄罗斯的敌人;比如格鲁吉亚,独立干脆撸起袖子跟俄罗斯干了一仗;比如立陶宛,独立后直接颁布了“立陶宛境内禁止一切苏联符号”的法律……
原创照片:格鲁吉亚的“格俄纪念碑”
第二类:温和划清界限的。
比如白俄罗斯,独立之后依然跟俄罗斯保持了不错的关系,划清界限的 *** 作就相对温和——比如说保留克格勃办公大楼,只不过换了块新招牌;克格勃创始人捷尔任斯基的雕塑也不砸掉,换个不显眼的地方继续立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白俄罗斯就不想“去俄罗斯化”,你应该知道白俄罗斯为啥一度想要把国名改为“白罗斯”。
原创照片: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的原克格勃大楼
第三类:介于两者之间的——既不像乌克兰、立陶宛玩得那么决绝,也不像白俄罗斯玩得那么温和。
应该说,哈萨克斯坦就是这一类——限于地缘原因,它自然不想跟俄罗斯撕破脸;限于独立合法性,它又必须尽快行之有效地完成“去俄罗斯化”。
正是为了尽快有效地完成这个动作,哈萨克斯坦才决定迁都。
哈萨克斯坦的清真寺
3,为什么说“去俄罗斯化”,是哈萨克斯坦决定迁都的核心原因呢?
因为哈萨克斯坦的面积很大,临近俄罗斯的北方各州,在独立之初受俄罗斯的影响,甚至比受哈萨克斯坦的影响还要大。
自19世纪开始到20世纪后期,大量俄罗斯移民涌入哈萨克斯坦的北方各州,改变了当地的民族结构——这也是苏联历史上为了管控各加盟共和国,普遍采取的一项国策。
哈萨克斯坦北方各州,由于俄罗斯人介入开发较早,俄罗斯人的占比反而比哈萨克斯坦人更高!
另外,在独立之初,俄罗斯人是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第二大民族,占当地总人口的37.4%,大约有600余万人;哈萨克族也只占到了40.1%,大约有650余万人。
哈萨克斯坦的选美比赛
毫无疑问,这个数字看上去,很难说清楚谁才是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
随着苏联的解体,哈萨克斯坦境内存在着众多的俄罗斯族人,他们成为哈国的重要隐患——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严重的分离运动。
并且这些俄罗斯人大量位于北方各州,距离哈国当时的首都阿拉木图,有上千公里之遥!
再次对比一下两座城市的位置
600万俄罗斯人,650万哈萨克人;加上首都阿拉木图的偏心存在,其影响力难以辐射到俄罗斯族人占多数的北方地区,这当然会让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忧心忡忡!
中亚强人纳扎尔巴耶夫毅然决定:尽快迁都!而且新首都的位置要相对居中,能切实掌控和影响到北方各州。
时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
熟悉历史的人知道,纳扎尔巴耶夫的选择,在逻辑上跟明成祖朱棣当年的选择,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棣当时“靖难”功成之后,也曾犹豫过在南京和北京之间的定都之事。
后来,朱棣依然选择了“天子守国门”的北京——不得不说,这个选择足具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一句话:中国古代的大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忧患都是来自北方啊!
虽然当时的迁都之举,哈萨克斯坦人也有不同的意见,但发展到今天,反对的声音渐渐消逝。
因为在改变哈萨克斯坦北方民族结构这一方面,迁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国家也相对稳定,经济发展也保持着不错的势头。
可以这么说,哈萨克斯坦的迁都豪赌,是成功的。
明成祖朱棣画像
4,最后说说哈萨克斯坦首都的三次改名。
第一次很简单——人家自古就叫阿克莫拉,赫鲁晓夫兴高采烈地搞了个“垦荒运动”,就给人家随意摁了一个“垦荒城”的名字,当然是感觉不爽啊!
所以哈国独立之后,马上就把那个“切利诺格勒”给改回阿克莫拉了。
第二次改名有点“简单粗暴”——把阿克莫拉改名为阿斯塔纳。
阿斯塔纳的意思就是“首都”,所以,当时这么改的意思就是任性,就是表明了不容置疑!
第三次改名,也就是2019年3月,哈萨克斯坦为了纪念前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将首都阿斯塔纳再一次改名为“努尔苏丹”。
至少在老非看来,纳扎尔巴耶夫决定的这个迁都之举,不但明智,而且极具智慧和战略眼光,新首都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可谓适得其所。
阿斯塔纳,现在叫努尔苏丹
结语:在哈萨克斯坦的立国之初,时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智慧,为这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贡献良多;即便单看他毅然决然的迁都之举,都令人心生敬佩。
不信的话,你们可以对比一下乌克兰——这个资源更为优渥、继承苏联东西更多的国度,现在都混成什么样了,还有他们现在的老大…….
#旅行##历史#
关注@老非2020,分享旅行见闻。
文字原创;未经本人允许拒绝任何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人予以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