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朝阳
“谨以此书献给我们亲爱的母校,以及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后来者。”2021年10月,承载着43位同学和他们指导教师的付出与收获,《初为人师:一群师范生的乡村教育顶岗实习田野报告》(以下简称《初为人师》)一书出版,同年12月,该书正式发行。
时间转到2018年3月一个春寒料峭的清晨,齐鲁师范学院2015级历史学专业的同学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去往乡村顶岗实习的路途。他们将支教的生活轨迹一一记录下来,4个月后,形成了30多万字的实习札记。
>>缘起
教育文献缺失
团队决定填补这片空白
自2016年起,齐鲁师范学院的每一届师范生,都要分赴山东省基础教育状况比较薄弱的乡镇学校,进行为期整整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活动。这是他们深入认识基层教育面貌的“第一课堂”。
2017年冬天,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齐健给2015级历史学专业师范生上了最后一次课。那时,他已获悉,在春节后的新学期,这个班的同学就要踏上新的征程,奔赴到他们“顶岗实习”的工作当中去。
这些几乎从未离开过家,也没有完全独立生活过的孩子,能适应那种艰苦的环境吗?考虑到这批孩子绝大部分是女生,又以独生子女为主,齐健不免对他们的顶岗实习生活感到担忧。
“据我所知,国内高师院校开展师范生‘顶岗实习’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了,但在当时却仍难以寻觅到一部正式出版的、来自这些师范生笔下的、全面展示顶岗实习支教生活全貌的纪实性原创著作。”齐健认为,这是高等师范教育文献宝库里的一个重要缺失。
出于一名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本能,齐健决定动员这些即将进行顶岗实习的大三师范生,将他们在基层乡镇学校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一一记录下来。
“我们都是学历史的,知道历史史料的重要性,我们现在做的,无疑就是未来的教育史料。”齐健跟学生们保证,“如果你们能坚持做出来的话,我就争取把这部文献出版,也算是你们青春岁月的一个印记。”
其实,师范类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早有尝试。2006年5月,河北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实施“顶岗实习”工程。试点取得成功之后,这种新教育实习模式已逐步发展到了全国的高等院校,并从师范类扩展到了各类高等职业教育。
齐健介绍,与高校师范生常规教育实习不同,“顶岗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带有支教性质的。它并不讲究专业对口,却要求实习生不论承担哪个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都必须要独当一面,完全承担起相关教师岗位的全部职责。
在《初为人师》一书中,时任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的李红艳提道,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当时许多乡镇中小学的师资力量依然非常薄弱,有些学校甚至因师资匮乏而开不全课程。因此,在当地学校校长们眼中,这些顶岗实习的师范生,无疑是下沉到基础教育最基层的“救火队员”。
>>落地
去田野
成长为生活小能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18年3月的那个清晨,怀着或激动、或憧憬、或怅惘、或忐忑的心情,历史专业的这43名学子挥挥手,暂别了他们朝夕相处了三年的校园。
我会被分到哪去?环境会不会很艰苦?我能不能胜任教学角色?面对茫茫未知的乡村学校,这些“95后”的心中难免有些抗拒。
只有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所有同学都到达了自己的终点站。下车伊始,却有人春风拂面,有人五味杂陈。
让这些历史学专业师范生始料未及的是,他们被分到的课程五花八门,很少有人能在中学担任一名历史学科老师,有人甚至被分到了幼儿园。
“这样的‘无准备之仗’难免会让我们觉得慌张,好在大家拥有足够的自信,能够尽快适应,认真备课,排除万难。”《初为人师》一书主编之一李欣霖说,尽管大部分同学没有成为一名历史学科的实习教师,但他们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收获了爱与成长。
完备的教学设施、温馨优雅的小花园、柔软舒适的塑胶跑道……李欣霖在看到那所小学的第一眼,就感觉这里并没有自己原来想象的那么“糟”。
“我负责教二年级的语文、四年级的思政,有时还会盯一些自习课。”李欣霖回忆,这些科目加起来,一周大概有十几节课。
从第一次上课的“不知所措”,到与孩子们“无话不谈”,李欣霖越来越感受到了实习的意义。“我不知道四个月的实习能对孩子产生多大影响,但如果我的一句话能给他们带来一些触动,多年之后他还会记起,我就觉得是值得的。”
实习结束后,班长王允健不仅把自己的起居收拾得干净利落,还练就了一项新技能——做饭。回想起每周末,约上三五好友一起买菜做饭的日子,他感慨在这个过程中,才真正体会到了一个成年人独立生活的全貌。
>>思考
基础设施趋近完善
师资力量仍旧匮乏
那年夏天,当他们结束了长达四个多月的顶岗实习生活归来后,齐健的邮箱里收到了30多万字的实习札记电子稿。“坦率地说,当时我看到的那些文字非常粗糙、杂乱,只能说是一堆原始素材。”
在学生们准备考研、找工作的档口,齐健开始着手拟定书本的编写大纲、设计编写体例及各章主题。待学生们考研面试结束后,齐健组织成立了编纂小组,指导学生们的编写全过程。在2019年学生们的毕业前夕,《初为人师:一群师范生的乡村教育顶岗实习田野报告》一书的初稿编写工作顺利完成。之后,李欣霖对全部书稿进行了初步统稿,齐健则再对全稿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审读与修改,完成了最后的统稿与审定工作。
在耐心翻阅电子札记的过程中,齐健在那些粗糙的字里行间,读出了这些年轻师范生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从无知到有悟,从摇摆到坚定,一路走来渐行渐长的心路历程。
“尽管实习时没能被分到历史学科的岗位上,但那段经历让我对学生、对教材的把控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以至于让我真正走上教师岗位之后,可以迅速适应角色转变。”当年顶岗实习团队中的小丁,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名中学的历史老师。她觉得,实习时每天坚持写日志的要求非常受用,这让她在教学中养成了爱反思、善总结的好习惯。直到现在,她也会每天留出时间思考,并将所得运用到下一节课堂当中去。
齐健介绍,这本书的诞生,不单单是为进入基层实习的后来者提供前车之鉴,也能够为高等师范教育的研究者、培养者以及管理者,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证材料。同时,它更是反映乡村基础教育现实状况的窗口。
完成这本书的审订工作,齐健对乡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更加清晰地认知:教育教学设施有了很大改观,但师资力量依然匮乏。
“乡下留不住老师,老师想尽办法往城里去,基层的师资队伍结构性缺口一直很大。”齐健分析,让这些师范生毫无准备地支援到不对口的学校和学科,四个月后,无论是对实习生还是乡村学校,又将是一个新地轮回。如此一来,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想要得到提高,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过学生们的反馈,齐健对“新文科”建设的指导思想表示非常赞同。而“新文科”就是基于现有传统文科的基础进行学科中各专业课程重组,形成文理交叉,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如果我们的学生具备这种跨学科能力的话,当他们面临一些突发考验的时候,至少不会为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部书也给我们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带来了一些启迪。”齐健说道。
转眼间,2015级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已离校两年有余。在这43位同学中,有的尚在读研深造,更多的则走上了工作岗位,其中,从事教育工作的又占了多数。无论身在何处,当他们再次翻开《初为人师》这本书时,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一幕幕写满青春的美好印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