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每年高考,公众讨论最多的都是作文。有人调侃说,那是因为除了作文以外,家长们已经不会做数学、物理等科目的考题了。其实,高考作文备受关注,是因为出题风格和方向能看出这场选拔考试对莘莘学子的写作能力、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有什么期望、有什么侧重。
7月7日,在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第九中学考点,考生结束首场科目考试后走出考场。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今年的高考作文,很多题目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全国Ⅰ卷是阅读材料写作——鲍叔劝齐桓公任用曾想杀齐桓公的管仲,因为管仲有才;齐桓公果然重用管仲,鲍叔甘为其下,管仲尽心尽力,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主。作文题目是“你对哪个人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这道题,如果能结合春秋的历史背景来写,当然更好;但仅根据现成材料,也能对这三个人有基本的判断:他们都是心怀天下、不计个人利益的古代仁君和贤臣,但各自又代表了不同的美德。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写,既可分析历史人物的曲直,又可结合当代社会现实来谈,阐述当今社会稀缺的是哪一种品质。这道题,发挥和讲故事的余地很大。
全国Ⅱ卷的话题,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与各国互相赠送救援物资,并把自己国家的优秀诗句随救援物资一起传播出去,表达互助友爱的朴素情感。题目要求考生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题,完成一篇演讲稿。这道题要求学生们平时多关注新闻,不仅关注冰冷的信息,还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当初,新闻上的那些诗句曾让我们感动,曾让我们掉泪,是因为这种互助合作精神,就是人类得以在多次灾难和瘟疫中走向文明的原因。这道作文题,既考验逻辑和表达的能力,也考察学生们是否有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共情能力。
今年,估计很多人押题时就猜想今年会考疫情相关的作文题。事实上,全国新高考Ⅰ卷也与疫情相关——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抗疫又密切了人们的联系,要求写“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这个题目,既考验大家对新闻、时事的关注,也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如何平衡疫情当中的远与近?太近,有传播疫情风险;太远,经济活力受损,很多人生活无着。如何处理保全生命与顾全经济之间的微妙关系,不同的国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里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只关乎你的价值判断。放在作文中,则考验一个年轻人是否有多维思考的敏感度。
北京卷,是从北斗的55颗卫星“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谈起,联系现实谈感想;天津卷,是“从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的新的思考和感悟。”上海卷最受好评,题目是“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是复杂地关联着的。比如,前通信大鳄诺基亚的倒掉、苹果的崛起、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借助WTO屹立于世界之林……这些变化中,既有时代的巨大推动力,又与决策者的魄力、智识密切相关,缺一不可。这只是我举的一个例子,考生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阅读、关注点,结合历史、时事发挥自己的理解。这里面包含着哲学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可以写得摇曳多姿。
我看了很多年的高考作文,这一届的水平确实很高。以前有些被认为不太好的作文命题,是面向学生的,考验的是学生掌握了哪些套路。而今年的很多作文命题,其议题是面向现代人的,考验的是年轻人的整体智识和世界观,它是一次对成人如何认识世界的选拔考验。在这样的作文筛选中能脱颖而出的年轻人,往往会有更成熟的思维。
相关报道
11道作文题里到底藏了什么文章
专家解读2020年高考作文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7日,1071万名学生迎来一次特殊的高考。历来备受瞩目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否真的如考前社会普遍猜测的以疫情为主题?重点考查考生的哪些能力?命题思路透露了未来高考的哪些趋势?“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多位权威教育专家。
多地命题涉疫情,人生感悟、历史、国际关系、科技同为热点
由于使用不同的试卷,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1道,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分别为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
“猜对了开头却没猜对结果”——人们发现,一方面,疫情确为多地高考作文的主题;但另一方面,命题的切入点却大不相同。
记者梳理发现,11道作文题中有多道题目与疫情相关。疫情所引发的全社会对于个体与群体关系、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职业情怀等各方面的思考,均体现在命题中。
“对于疫情的切入非常巧妙、接地气,也是一次全国抗疫再学习、再教育。”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
如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天津卷的“中国面孔”,则聚焦疫情下的医务工作者等人物;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
相当一部分作文题目贴近生活、以小见大,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发现自我。如全国Ⅲ卷的“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全国新高考Ⅱ卷的“带你走近____”,北京卷的“一条信息”,上海卷的“转折”等。
近年来中学教育对于历史和古典文学的重视,充分体现在高考作文中。高考语文命题组专家表示,全国Ⅰ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陈述,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让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
此外,北京卷涉及的北斗卫星、江苏卷的智能互联网等主题涉及最新科技话题,彰显了高考命题的前沿性。
考查重点:社会关切、思辨能力、实际应用
高考语文命题组专家表示,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命题把握时代脉搏,紧贴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应用写作能力考查,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
“试卷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时代脉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国精神的参与者、见证者,几套试卷都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专家指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与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做到了有机融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考生写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关心社会时政,充分了解、积极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对思辨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也体现在今年作文命题中。太原成成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林林表示,今年的试题加强了对批判、辩证思维的考查。比如,全国Ⅲ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通过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由浅入深考查了学生对这两项能力的综合运用。考生首先要挖掘材料的逻辑关系,其次要提炼出其中的辩证关系,最后再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
陈志文表示,今年不少题目考查内容不局限于材料事实本身,而是重在考查思维方式。如全国Ⅰ卷的“历史人物评说”,“面对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设置议题,要求考生参照现实,以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思考问题。”
此外,对实用文体掌握能力的考查,也是今年作文命题的新特点之一。全国Ⅰ卷要求作文为发言稿、全国Ⅱ卷的要求是演讲稿形式、全国Ⅲ卷规定体裁为书信、全国新高考Ⅱ卷规定写主持词。
张颐武说:“对文体提出不同限定,实际是对考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他表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应适应各种文体要求,这也是为之后的论文和公文写作打基础。
透露哪些语文教育未来趋势?
多位教育专家表示,观察近年考题,能看出语文教育的一些重要趋势:
——时代与家国的关切。梳理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不难发现,家国情怀的主题频频出现。
如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中国关键词”中囊括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北京卷第二题是“共和国,我为你拍照”;2018年的全国Ⅰ卷以“世纪宝宝中国梦”为主题;以及2019年全国Ⅱ卷的“青春接棒,强国有我”,天津卷的“爱国情怀”等。
陈志文说,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更加关注时事和社会重大事件。以往的“两耳不闻窗外事”已行不通,考生不能与社会脱节,需要充分了解世界。山西太原第五中学语文老师赵旭说,青年学子们需要更多站在时代的“C位”上思考问题,肩负起社会责任,在时代的奔涌中“乘风破浪”。
——经典与文化的传承。
2017年高考作文中有三道题和书有关:浙江卷作文题“人要读三本大书”、天津卷“重读长辈这部书”和山东卷的“24小时书店”。2019年北京卷“中华文明的韧性”、上海卷“中国味”则凸显中国元素,引导考生深入领悟中华文明“韧”的精神内核,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强化文化自信。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特级教师许红明说,作文题越来越多考量经典与文化,这要求学生多读书、勤思考、了解历史,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也体现了以文化人、育人的要求。
——思维与视野的延展。
专家认为,作文命题的内容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把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结合起来,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不仅仅是认识社会、世界,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说。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备考组组长盖英俊说,人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不再固守同一角度,也没有不变的结论,因此备考也要更多引导学生,不能先入为主、囿于成见,而要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深度思考。
成都市树德中学高级教师袁学民说,高考作文将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将个人体验和情境深度结合,从外显的看,到内在的思,很好地将综合素养和思辨态度相结合,充满了“生气”。
赵旭也表示,作文没有万能模板,只有万能思维。作文写作要“稳中取新”,学生需打破定式思维,扩展心胸视野。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前写作”做足功课,写作自然会水到渠成。(记者舒静、胡浩、宋佳、郑天虹、王菲菲)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