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大学是全日制学校教育的终点,也是开启人生职业发展的起点。大学也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后一公里”,对奠定学生思想道德基础,统领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德育体系建设;大中小幼;一体化;大学
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对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政策引领和实践指导。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构建,建立了各学段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德育要素衔接和协同的机制,实现了大中小幼整体育人功能。
每一个学段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中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职责和功能。大学是全日制学校教育的终点,也是开启人生职业发展的起点,同时也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后一公里”,对奠定学生人生发展思想道德基础,引领社会道德风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大中小幼一体化视角,把握大学德育功能定位,统领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研究,贯通一体化德育目标,融通一体化德育内容,衔接一体化德育方法,协同一体化德育资源,在引领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上担当不可替代的作用。
准确把握大学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中的功能定位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大学也肩负着独特的使命。大学德育要认真研究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教育情况,了解学生形成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主要渠道,以“三全育人”为载体的高校德育工作体系。大学德育要接好基础教育传递的“接力棒”,在学校德育最后“冲刺阶段”,跑好学校德育“最后一棒”。为大学生打好人生理想信念的底子、爱国情怀的底子、品德修养的底子、奋斗精神的底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把关和助推工作。此外,大学德育在学校德育冲刺阶段还要做好学校教育全学段的德育反思和研究工作,及时把“冲刺阶段”出现的问题,反馈给中学、小学和幼儿园,为形成全学段德育工作一体化合力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要发挥大学理论研究优势,在统领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理论研究上贡献智慧。大学肩负着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责,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题。大学德育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要发挥优势,切实担当理论研究的时代责任,整合理论和实践力量,带领广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干部、德育教师共同开展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构建和实践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学校德育理论体系,支撑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实践。
要贯通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目标,建立与中小幼相衔接的大学德育目标体系。大学作为全日制学校教育的终点,德育目标具有全面性、贯通性、终极性。从德育目标内容角度看,大学德育目标体系具有全面性。大学的德育地位决定了大学德育目标必须全面体现我国学校德育目标内容,这是对大学德育工作的巨大挑战。由于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德育发展水平不同,还有个别大学生在基础教育成长过程中还未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行,因此,大学德育目标既要有结果性目标导向,也要有问题导向的底线目标设定,通过努力促进所有大学生得到良好的德育发展。从德育目标的发展程度看,大学德育目标要站在结果性德育目标的高度,形成贯通各学段德育目标的思维逻辑,建立与各学段不同德育目标领域的贯通衔接,避免大学德育目标成为“空中楼阁”。所以,要有针对性地把握各学段德育目标的差异性,建立从大一到大四,从硕士到博士逐步提升的德育目标体系。
要融通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内容,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通的全员育人体系。大学学习以学科专业课程为主体,以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为载体。大学德育内容体系也是通过大学思政课程主渠道实施、通过专业课程渗透思政内容、通过实践活动涵养思想情 *** 。但由于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个体性强,对每一名大学生来说面对专业课程有培养方案引领学习,而对于德育发展缺少一份统领的整体培养方案指导。因此,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过程中,要针对大学生德育素养发展,建立科学系统的发展方案,为每一名大学生提供一份融通一体的大学德育发展指南,真正形成具有专业特色、年级特点、个性特质的“三全育人”德育培养体系。
探索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方式方法
大学要致力于构建多元一体的德育方法体系,实现以情动人、以境感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的效果。大学德育方法多元,途径多样,自主性强。从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到管理育人、组织育人、资助育人、网络育人、文化育人等,每一种途径和方法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具有影响。大学德育方法和途径的多元要尊重学生的思想认知主体地位,首先在“情”上下功夫,营造氛围,调动“情绪”,实现以情动人、以情境感人的初步实效;然后要在“知”上下功夫,实现“以理服人”的认知“情感”;进而在“意”上下功夫,实现“以文化人”的持久“情 *** ”;最后达到“修己达人”“人文化成”的“行动”实效。大学德育要充分尊重大学生自主认知、持久认同的认知特征,精细设计多元与适恰相结合的德育方法途径,实现有效德育价值。
要协同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资源。德育资源是德育生命力活力的载体,也是实效性关键要素。大学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首先对中小学生来说,大学是他们向往的努力方向,通过大学共享校园环境资源、优秀的教师资源、课程与专业资源、学术与研究资源对中小学生产生积极的人生理想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效果。此外大学可以协同开发中小学一体化开展德育活动资源,在推进一体化德育活动资源协同融通上贡献资源。活动是德育的重要平台,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要打破学段的壁垒,加强大中小幼师生的同台交流活动。促进各学段学生的相互学习交流,教师的相互启发提升。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建立的“大中小幼教师同台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在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协同融通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要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交流机制,在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学段衔接上贡献平台。大学作为学校教育的终点,学校德育的成效和问题都会在大学阶段凸显出来。加强大学辅导员与高中班主任的定期制度化交流反馈机制,建立大学辅导员和心理导师与中小学幼儿园老师的交流研讨机制非常必要。因此,大学要主动建立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的交流反馈机制,尤其是结合大学生出现的一些德育问题,带领中小学和幼儿园一同研究,共同分析问题原因,从而促进大中小幼系统构建一体化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资源、队伍、活动、主题、衔接、协同等体系,实现德育要素融通一体、学段衔接贯通一体、德育实践协同一体的实效目标。
发挥大学优势,引领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
大学要引领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干部教师培训教研工作,在培养一体化德育专业队伍上贡献力量。要充分发挥高校学术优势,在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队伍建设上发挥作用。大学要在研究的基础上,专题举办“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专题教师培训”,让大中小幼德育教师一起学习、一起研修、一起交流、一起实践,相互理解,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要做好德育成果分享,在总结一体化德育系列成果上贡献经验。我国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是新时代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举措,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凝练成果。大学要在德育成果的整理、凝练、分享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领中小学幼儿园各学段共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学校德育理论和实践成果。要总结相关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我国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理论研究成果,为中国特色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奠定理论基础。要总结分享优秀实践案例成果,为更好地优化一体化德育发展提供榜样案例参照。要总结推出德育教师典型,形成对一体化德育队伍的整体引领。
要做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统领工作。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都在不断完善优化,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研和教学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学术站位和学科站位,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学习,加强学科实施方法研究优化,加强学科评价改革,不断提高思政课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功能。大学拥有更多的思政课理论研究专家和教学能手,大学在统领思政课改革、开展思政课教研培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和必须担当的职责。相关大学应积极组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联合备课的共同体”,在新时代思政课研究、教师培训和教研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段衔接,相互贯通,取得实效。
总之,大学在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功能,大学要勇担使命,在全面提升新时代学校德育实效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走在前,做表率。
[本文为2020年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重大研究项目(项目编号:DYZDA2020 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杨志成:国家督学,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
原载2022年第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作者:杨志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