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百年风云 红色记忆 | 抗美援朝系列(十八)

讲述:百年风云 红色记忆 | 抗美援朝系列(十八),第1张

讲述:百年风云 红色记忆 | 抗美援朝系列(十八)

打开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以信仰坚守初心,用行动诠释使命。

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广播讲述节目

百年风云,红色记忆

本节目由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特别奉献。

大家好,我是老马,今天的百年风云红色记忆老马继续为你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历程。昨天我们讲到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志愿军殊死搏斗,使上甘岭变成一道攻不破的防线,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光辉范例,打出了震撼世人的上甘岭精神。

1953年1月20日,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就任美国第34届总统。当选总统后,他亲自到朝鲜半岛视察一番,以谋求所谓“光荣停战”。

2月2日,艾森豪威尔发表了他就任美国总统后的第一篇国情咨文,全面阐述了美国新政府的内外政策。艾森豪威尔说:“朝鲜战争或结束,或者扩大到朝鲜以外。”美国当局还通过印度方面警告中国,如果再不让步就要大打,甚至使用原子d。

2月4日,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政协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是并不惧怕战争……如果美国新政府仍然执行杜鲁门政府的政策,仍然无意于恢复板门店谈判而继续扩大朝鲜战争,那么,中朝人民在这方面也将继续斗争下去,并且是有了充分准备的。”

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政协第四次会议闭幕会上,铿锵有力地指出,“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 ”。

毛泽东、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再表明的立场和态度,不能不引起美国当局的考虑。

1953年2月22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奉命致函朝中方面,建议按照日内瓦公约的规定,立即遣返那些身体适于旅行的重病重伤被俘人员。

这显然是一个重要信号,表明他们希望再次回到谈判桌上来。

4月26日,中断了6个月零18天的朝鲜停战谈判双方代表团会议正式复会。

然而,就在准备恢复停战谈判期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还在讨论和制订在朝鲜采取军事行动的方案,其中包括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使用原子武器等。

为促进朝鲜停战早日实现,1953年4月,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邓华报请中央军委,决定发起夏季反击战役,以打促谈,得到中央军委批准。

5月13日当天晚上,志愿军夏季反击作战率先由东线的第20兵团发起,接着位于中线的志愿军第9兵团部队于两天后也发起了反击。

至5月25日,志愿军和人民军夏季反击战役第一阶段进攻作战结束。

经过13天的激烈战斗,志愿军先后对“联合国军”连以下兵力防守的20个目标攻击29次,共歼敌4100余人。

1953年的5月25日,美方接受了朝中方面提出的战俘遣返方案。这天谈判复会时间是上午11点,克拉克到了10点钟才通报给李承晚,李承晚一气之下就把他参加朝鲜停战谈判的代表撤出了停战谈判。

南朝鲜李承晚集团阻挠、破坏停战谈判的活动加剧,他们叫嚣“反对任何妥协”,要“进军鸭绿江”,“单独打下去”,还在汉城等地导演了反对停战的所谓“群众游行”。

鉴于李承晚的态度,邓华和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决定调整重点打击对象,指示各部重点打击南朝鲜军,求得大量歼灭其有生力量。

在战场上讨不到便宜的“联合国军”,不得不推进谈判。6月8日,双方达成了关于战俘遣返的协议,至此,停战谈判各项议程全部达成了协议,停战协定签字在即。

然而,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却公然破坏刚刚达成的战俘遣返问题的协议。6月17日至6月底,李承晚集团以“释放”为名,强迫扣留朝鲜人民军战俘共2.7万余人。

刚刚看到的朝鲜和平曙光,又被罩上了阴影。

李承晚的行为,也引起了所谓“联合国军”的西方国家的不满。此时联合国军厌战情绪蔓延,他们都想早点从朝鲜战场的泥潭里脱身。面对顽固的李承晚集团,6月19日,毛泽东致电志愿军司令部和谈判代表团,要求他们“给敌方以充分压力,使类似事件不敢再度发生,并便于我方掌握主动。”

6月20日,准备参加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的彭德怀刚到平壤,即致电毛泽东建议再给李承晚以打击。

21日,毛泽东复电指示:“停战签字必须推迟……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志愿军决定,以金城以南地区的南朝鲜军部队为主要攻击目标,发起金城战役,狠狠打击南朝鲜军。

为保证战役胜利,从6月下旬开始,进行了各种准备。参战部队在作战双方中间地带秘密构筑大量屯兵洞,选择潜伏区,演练了对坑道工事连续爆破和攻击的战术、技术动作;在金城正面集中各种火炮1100余门、坦克20辆;第20兵团组织6个工兵营和11个步兵团抢修公路、桥梁;动用2000辆汽车昼夜抢运物资1.5万吨,并为参战部队配发了渡河器材。为了迷惑和消耗敌人,达成战役的突然性,在战役发起前,第60、67军继续向原定的南朝鲜军营以下目标实施进攻,掩护金城战役准备工作的实施,隐蔽战役企图。

7月13日晚,志愿军第20兵团五个军又一个师组成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和第9兵团第24军发起金城战役,对金城以南南朝鲜军四个师防守的正面25公里的坚固阵地发起攻击。战斗打响后,志愿军1100多门火炮,密集发射炮d1900多吨,敌军的主要工事瞬间灰飞烟灭。这是志愿军入朝以来,集中火炮数量最多、火力最强的一次战役。

就在这一天安徽南陵籍志愿军战士李家发随同担当攻夺轿岩山主峰战斗任务的1连随着急袭炮火的延伸,翻过了133号阵地。战士们顺着鱼脊形山往上爬,炸开第一道铁丝网,直扑第二道铁道网,这时敌人的一处地堡拦住了我军的去路。指挥所督促1连迅速前进的信号一个接一个升向天空。这时,李家发右腿负了伤,左腿被打穿,身体七处负伤,他仍顽强地爬进,把最后一颗sld投向敌军主地堡,随着一声巨响,突击部队乘机发起冲击。此时,敌军暗堡中的一挺机q又疯狂地扫射过来。正在这万分危机时刻,进攻部队吹起冲锋号,李家发挺身扑向敌军地堡,用胸膛堵住敌军机q射孔,以自己年轻的生命,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1953年9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李家发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12月1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他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中共南陵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将李家发所在乡更名为家发乡,以示对李家发烈士的永久怀念。

而在一个星期前,另一位安徽绩溪籍志愿军战士许家朋,在志愿军发起的夏季反击战役第三次进攻中,许家朋所在的突击排攻击时,为敌军暗堡猛烈的机q火力所阻。关键时刻,许家朋用胸膛紧抵敌人喷着火舌的q口。部队沿着许家朋开辟的道路冲上山顶,歼敌3500多人,夺得了反击作战的全面胜利。

在担负最后一次作战任务前,许家朋在向连长、团支部递交的决心书中写道:“在一旦需要我的情况下,就像黄继光同志那样,为了朝鲜人民和祖国人民而牺牲自己。”他对战友说:“我要接受这次战斗的考验,一定像黄继光那样勇敢地消灭敌人!”

1954年2月1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英雄”称号。为了缅怀许家朋烈士的英勇事迹,绩溪县人民政府将他的家乡坎头命名为“家朋乡”,并修建了“许家朋烈士纪念碑”。

至14日6时,志愿军第68军第203师全部占领了间榛岘、北亭岭、梨实洞、杨谷一线以北地区,完成了第一步作战任务。

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仗,也是志愿军对坚固设防之敌实施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

图片资料由新华网提供

打开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以信仰坚守初心,用行动诠释使命。

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广播讲述节目

百年风云,红色记忆

本节目由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特别奉献。

近期,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取材于朝鲜战场金城战役的电影《金刚川》正在全国热映。看完电影,许多人记住了湍急的北汉江,也为人民志愿军的牺牲精神和昂扬斗志而动容。虽然和上甘岭、长津湖相比,金刚川此前相对“无名”,但它的背后正是锁定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决胜局”金城战役。

战役发起前,时值夏季,酷暑难当。时而瓢泼大雨从天而降,时而道路泥泞难以前行。志愿军部队克服万难,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顽强地向金城开进。

在朝鲜半岛,有一条著名的河流——汉江。汉江有两条支流:北汉江和南汉江。其中,金城地域的北汉江由于流经金刚山,所以又名“金刚川”。

正是这条金刚川,横亘在志愿军奔赴金城前线的路上。

志愿军第20兵团工兵10团第3连连长张振智接到任务:8天时间,在金刚川上修建一座可以通过汽车人马的承重桥,并保证它畅通无阻。

上有美军每天300多颗炮d的毁灭轰炸,下有北汉江汛期洪水倾泄,8天内要在这60米宽的江面上架起一座承重桥,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大家开始商讨对策,其中一个方案是在金刚川上被美军炸毁的岩里大桥原址上修桥。但缺点很明显,原址两边都是公路,敌人一定会重视此处,不利保密。为了不让敌人发现这座新桥,志愿军决定在金刚川原渡口约80米外的悬崖边上另辟新桥。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一方面可以借悬崖凹处阻挡部分美军炮d;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悬崖上修建一条小道,弯弯曲曲通向公路以此迷惑敌人。

在电影中,金刚川桥是一座简易的人体浮桥,但实际上,张振智要修的桥比这难得多,过程也更曲折。就在刚开始修桥的次日下午,就有美军四架“黑寡妇”呼啸而来,七孔桥被炸掉了五孔。但战士们争分夺秒、不计生死,马上开始第二轮架桥。

由于浮桥、橡皮舟等架桥设施严重不足,志愿军经常就地取材砍伐树木,然后涉水构筑木桥。面对美军愈发猛烈的火力袭击,志愿军自有“瞒天过海”的战术:把从金刚山上砍伐的木料做成木排,披着江水颜色的伪装,通过水路运到修桥点;白天撤掉桥板,晚上铺平渡河;每天拂晓前停止通车后,把桥梁伪装成断桥,剩下的桥脚再涂上江水样的颜色。

为了保障物资运输效率,志愿军还在水面下几十公分用青石铺出一座桥,涉水深度连汽车也能开过去。就这样,反复修了炸、炸了修,张振智和战士们先后7次在金刚川上“返工”,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桥”。树被打光了,石头被炸碎了,长桥却巍然屹立着。

战士们抵死保卫金刚川桥,为的正是金城战役的顺利开展。

最终,战役取得的辉煌胜利直接促成了停战谈判,笼罩朝鲜半岛三年的战争阴云终于消散。

1953年7月27日上午,朝鲜停战谈判战争双方代表团在板门店新建起的凸字形大厅内,举行庄严的停战协定签字仪式。

10点整,大厅里一片安静,朝中代表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和“联合国军”代表团首席代表哈里逊中将分别在9本停战协定上签字,签字的全过程仅用10分钟。这短暂的片刻,宣告这场共举行了158轮的会谈,历时两年多马拉松式的谈判,终于走到了尽头。

下午1时,“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陆军上将马克·韦恩·克拉克在汶山的帐篷里,签上他的名字。他签字后说:“我们失败的地方是未将敌人击败,敌人甚至较以前更强大,更具威胁性”。后来他回忆说:“我执行政府指示,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我感到沮丧的心情。我想,我的两位前任,麦克阿瑟和李奇微将军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当晚10时,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元帅于平壤首相府签字。次日上午9时30分,彭德怀在开城签下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和《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双方于7月29日下午在板门店交换了签字文本。

这来之不易的停战协定,为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按下了停止键,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斗争胜利结束。

彭德怀司令员签字后发表谈话,他说:“朝鲜战争证明,一个觉醒了的爱好自由的民族,当它为祖国的光荣和独立而奋起战斗的时候,是不可战胜的”。后来他在《自述》一书中写道:“我在签字时心想,先例既开来日方长,这对人民来说,也是高兴的。但当时我方战场组织刚就绪,未充分利用它给敌人以更大打击,似有一些可惜”。

9月1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4次会议,听取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有这样一段广为流传的经典话语,朝鲜战争“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了军威、国威。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了完全现代化装备的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震动了世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未完待续

今天的百年风云红色记忆就为您讲述到这里,本期广播讲述资料来自学习强国安徽学习平台,关注安徽之声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方菜单栏红色记忆,可以回听往期节目。我是老马,明天再见!

您有任何问题,可直接在安徽之声

微信公众号给我们留言

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

还有更多的精彩资讯和短视频

大家可以关注我们的抖音号

“安徽之声”

抖音号:2200999335

打开抖音直接扫下方二维码添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073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