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

阴阳,第1张

阴阳

[拼音]:yinyang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

以农立国的中国古代,人们通过仰观俯察,接触到天地、日月、昼夜、阴晴、寒暑、水火、男女等等自然矛盾现象。随着经济分工、上下等级的出现,更面临着君臣、主奴、贵贱、贫富、治乱、兴衰等等社会矛盾现象。殷、周时期,人们从农业实践中,认识到向阳者丰收、背阴者减产,总结出“相其阴阳”的生产经验。从管理国家事务的活动中,认识到矛盾的缓和与激化关系到社会的治乱与安危。殷、周之际的《易经》以广泛的矛盾现象和实际经验为认识源泉,以吉凶祸福的矛盾转化为研究对象,从事物的普遍矛盾中概括出乾坤、泰否、剥复、损益等等一系列对立范畴,为阴阳范畴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先行资料。

西周末年,人们从矛盾现象的观察中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周宣王卿士虢文公认为,土地解冻是由于阴气上升,春雷震动是由于阴阳二气处于“分布”状态。周幽王时太史伯阳父更用阴阳二气的力量对比来解释地震,把阴阳消长中的均衡状态看作是不能破坏的正常秩序。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认为“阳至而阴,阴至而阳”,阴阳两种势力各自发展到极端都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并指出:“时将有反,事将有间”,认为事物向反面转化的时机是可以预测的,人们应该掌握转化规律,掌握有利时机去取得成功。

《老子》一书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任何物体中都存在着阴与阳的矛盾;又说:“冲气以为和”,认为互相矛盾的阴阳二气又处在一种统一状态中。阴阳五行家的著名代表邹衍认为,虞、夏、殷、周等朝代的交相更替是由于土、木、金、火、水的五行相胜,而其总过程则是“阴阳消息”引起的矛盾运动。《易传》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把阴阳上升为“范围天地”、“曲成万物”的最高哲学范畴,用阴阳二爻的错综变化来“效天下之功”,来观察、解释、反映事物的矛盾运动。它一方面说“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强调差别、对立在错综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说“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统一在物体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在这种分合关系中,阴阳两种势力“相推”、“相摩”、“相荡”,造成了无穷变化。《易传》比《老子》在更高的水平上丰富、发展了阴阳学说,但终究没有突破循环论的局限。

在汉代之后的2000年中,阴阳学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西汉董仲舒把阴阳的统一关系歪曲为“阴者阳之合”的主从关系;宋代程朱学派宣扬始终不变的“物物有个分别”的定位原则;北宋张载的“一物两体”论,南宋叶適的“一两相济”论,都进一步阐发了阴阳既对立又统一及其相互转化的思想;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总结哲学思辨的成果,把阴阳消长说发展为“太虚本动”说,形成了比较彻底的矛盾发展观。他强调相对稳定的事物也“不得各保其故然”,天地万物都在阴阳二者的不断交替变化中除旧更新。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往来循环、复归其旧的传统局限,把源远流长的阴阳学说发展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参考文章

    阴阳惨舒成语接龙成语接龙调和阴阳成语接龙成语接龙阴阳两虚中医中药先别阴阳中医中药大补阴阳汤药学阴阳互根中医中药阴阳乖戾中医中药阴阳交错成语接龙成语接龙什么是阴阳?何谓阴阳五行学说?医疗博览气味阴阳中医中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8075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10
下一篇 2022-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