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高校间人才流动是很频繁的。尤其是每次杰青或者长江特聘教授评估结束后,总会有一大堆高校在虎视眈眈的准备“挖墙脚”。
正常情况下,人才的流动是件好事情,毕竟“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虽然对于流出校来说,可能有些尴尬和不情愿,但对整体学术环境而言,却未必是坏事。就像颜宁离开清华去普林斯顿时所说:“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
但近两年来,南京大学顶尖人才的出走一度引起舆论关注焦点。据有关媒体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至2017年两年时间,南大至少有5-6名学术大咖加盟国内其他高校。
例如,南大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原院长高抒“出走”华东师范大学,南大研究生院原常务副院长许钧前往浙江大学任教,南大原数学系主任尤建功“转会”南开大学,南大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洲加盟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南大环境学院原副院长张幼宽加盟南方科技大学等。
为什么短期内这么多学者离开南京大学?
对此,有南大校友曾回答,一方面:教师流动在当代社会与高校圈应该看作一个正常现象,也应该是开放社会的标志。南大有输出,也有引入,不过南大自身的宣传力度跟不上,或者觉得引人之后应该闷声发大财。
与此同时,目前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开始展现,在上海周围,南京必须应对上海的虹吸,也必须应对杭州崛起的冲击。还有,其中若干出走的同事都是优势学科里面出走的,可以确定是,其中有外面学校的待遇诱惑,不能否认的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机制也在学校内部存在着。
另一方面:这么多教师离职的确是不正常的。待遇肯定是重要的原因,毕竟是每个人特别是青年教师都需要养家糊口。南大的长江学者待遇在国内应该是国内最低,并且名义上的收入到手后也会大打折扣。不走的南大老师,都是靠情怀与真爱在活着。以前还有个教师效率榜,南大还一直推崇,考虑到待遇,这俨然是对南大教师赤裸裸地嘲讽。
经历了两年人才“失血”的南京大学,正在发力招募学术大咖加盟。
国内高校的“抢人”大战中,更多抢的是各类人才计划的入选者。尤其是在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之后,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家、院士等高层次人才,成为一些高校的重点抢夺目标。
想要争夺这些人才,待遇无疑是最重要的砝码。今年5月,南京大学对外披露了该校面向海内外启动新一轮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的青年人才可享受住房安家、子女入学、医疗、科研启动经费、研究生招生指标等优厚的生活和工作待遇。
该计划提供的待遇包括A层次65万元起、B层次35万元起的薪酬,自然科学类100万元-300万元、人文社科类30万元-100万元不等的科研启动经费,以及人才住房、安家费、子女入学、医疗等生活配套保障。
傅申先生 资料图
在申报条件上,该计划对校外引进人才和校内培养人才一视同仁,且不局限于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人员,目前已实施4个批次,引进和培养115人。其中包括获得中国地质科学最高荣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中科院院士沈树忠以及著名鉴定家、艺术史学界泰斗傅申先生等知名学者。
人往高处走,简单的限制挡不住“流动”的脚步。对于真正的学者而言,能留住他们的恐怕不只是待遇。唯有尊重学者,完善相关制度,让学者有回报、有舞台、有归属,才是实现高校价值、激发高校创新活力的治本之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